您好,欢迎您

真实世界探索:以戈利昔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绘就PTCL治疗新蓝图

04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作为一种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其治疗一直是血液肿瘤领域的难点。近年来,新型JAK1抑制剂戈利昔替尼的出现为PTC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主办的“Go-Treat外周T细胞淋巴瘤领航中心交流项目”旨在搭建PTCL诊疗交流平台,分享国内外顶尖中心的诊疗经验。该项目通过整合国内外各大中心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持续探索以戈利昔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策略,为PTCL的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截至目前,项目已成功举办3期学术会议,汇聚国内顶尖血液肿瘤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

近期会议报告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戈利昔替尼真实世界应用数据,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也为未来PTCL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结合临床实践,系统梳理戈利昔替尼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并推动PTCL诊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JOYCE研究初步结果展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牵头开展的JOYCE研究,是一项评估以戈利昔替尼为基础的方案治疗PTCL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观察在真实世界里中国患者使用戈利昔替尼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索可能使戈利昔替尼治疗获益相关的基因突变或信号通路。JOYCE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情况[包括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总缓解率(ORR)]以及安全性[包括不良事件(AE)及严重AE(SAE)]。

截至目前20例可评估疗效的PTCL患者,分别为3例初治患者和17例复发难治患者,患者基线特征如图1。

a9bc0aebb48352a2c68f7b8128506b8.png

图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JOYCE研究患者基线特征

治疗反馈

20例患者已评估疗效:7例CR(35%),7例PR,ORR 70%其中:3例初治患者,均为MEITL,采用Go+CHOP方案,治疗后2例获得CR(66.7%),1例SD;17例复发难治患者,5例CR(29%),7例PR,ORR 70%。

联合方案

初治患者:Go+CHOP方案;2L患者:以Go+GemOx方案为主;3L+患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联合方案(AITL——Go单药/联合西达本胺/化疗;NKTCL——Go联合PD-1抑制剂+塞利尼索;ALCL——Go联合BV;MEITL——GO联合化疗/塞利尼索+苯达莫司汀等)。

安全性反馈

20例患者中,7例患者出现3~4级骨髓抑制,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恢复;4例患者出现CMV感染,3例停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恢复后继续服用戈利昔替尼;3例患者出现肝损伤,2例经过保肝治疗后恢复。

赵维莅教授点评

从创新机制到临床实践,以戈利昔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绘就PTCL治疗新蓝图

戈利昔替尼作为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强效抑瘤、抗炎、免疫调节“相关。全球多中心关键注册临床研究(JACKPOT8)已证实了戈利昔替尼单药治疗RR PTCL的疗效及安全性,且已于2025年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极大提升了药物可及性。然而,由于PTCL的侵袭性强、异质性高及预后差等特点,在真实世界临床使用中,如何排兵布阵,将现有药物更好地组合使用,是目前临床专家非常关注的问题。JOYCE研究初步结果证实,以戈利昔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并值得更多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医生在追求联合方案更高疗效的同时,必须重视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多药联合可能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联合方案中药物的剂量、使用顺序等因素,以确保患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调整策略,如优化药物剂量、采取预防性抗感染措施等,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

展望未来,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戈利昔替尼将在PTCL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终有望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结局。

参考文献

[1]Waldmann T. A, et al. Annu Rev Immunol, 2017, 35: 533-50.
[2]Han J. J, et al. Blood Cancer J, 2018, 8(11): 110.
[3]Song YQ et al. Lancet Oncol. 2024 Jan;25(1):117-125.

赵维莅教授简介

赵维莅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国家血液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筹)共同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致力于淋巴细胞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ANCER CELL》、《NATURE GENETICS》、《BLOOD》、《LANCET HAEMATO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HEMATOL ONCO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11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600。以团队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863 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2项。先后荣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Charpak-Dubousset奖、EBMT青年领袖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多项荣誉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TanRongbi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4月28日
苗军程
金乡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以戈利昔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绘就PTCL治疗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