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汪斌超&郑燕芳教授:瑞普替尼独特结构带来疗效优势,一线PFS近3年,可作为ROS1+NSCLC一线优选

04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ROS1-TKI瑞普替尼在国内获批上市,并于2025年1月1日起进入医保目录。作为新一代ROS1-TKI,瑞普替尼以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优异表现。2025年4月26日,以“精准靶向,乐愈新生”为主题的ROS1靶点诊疗新进展学术大会在广州召开,探讨了ROS1融合阳性NSCLC的治疗格局,以及临床实践中的优化选择。【肿瘤资讯】于会间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汪斌超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燕芳教授接受采访,分享瑞普替尼在结构设计、临床研究中的亮点,展望其获批上市的重要临床意义。

专家简介

汪斌超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肿瘤治疗科主任
广东省转化医学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部肿瘤慢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呼吸病专业博士学位
从事肺癌单病种的综合诊疗,主持肺研所有创诊疗
发表文章20余篇,各项研究基金4项

瑞普替尼独特结构设计值得肯定

汪斌超教授:在NSCLC领域,ROS1是一个小众靶点,发生率很低。目前针对ROS1+NSCLC的治疗以TKI为主,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包括克唑替尼、恩曲替尼、安奈克替尼等,以及最新问世的新一代TKI瑞普替尼。不同于此前TKI的链状结构,瑞普替尼采取了独特的紧凑三维大环结构,从而规避ROS1耐药突变带来的空间位阻,有效抑制野生型和G2032R突变的ROS1融合,结构设计值得肯定。

瑞普替尼临床研究表现验证结构优势

汪斌超教授:如同洛拉替尼之于ALK通路,瑞普替尼之于ROS1通路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抑制效果。作为新一代TKI,瑞普替尼通过紧凑三维大环结构取代链状结构,与靶点蛋白的结合位点位于“ATP口袋”内,结合能力更强,可以有效抑制ROS1通路,从而使肿瘤细胞凋亡。

瑞普替尼在临床研究中的表现验证了结构优势。在I/II期TRIDENT-1研究中,瑞普替尼针对初治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79%,达到了与ALK通路的精准治疗近似的效果,无进展生存期(PFS)更达到同类研究中最长记录。结构优势与临床表现使得瑞普替尼无愧“新一代TKI”的地位。在进入医保目录后,用药可及性大大提高,将有望帮助更多患者享受精准治疗带来的获益。

期待瑞普替尼在更大规模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疗效和安全性

汪斌超教授:在NSCLC中,ROS1融合的发生率约为3%,难以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作为一种新上市的药物,我们期待瑞普替尼在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的优异表现。

尽管目前瑞普替尼的临床管理经验并不多,但TKI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源于脱靶效应对野生型进行抑制导致的功能障碍,因此从其他TKI类药物的管理经验外推,也可以较好地把控瑞普替尼的临床管理。然而,这依然需要大样本临床实践或真实世界数据来为瑞普替尼的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我相信,未来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能够进一步验证瑞普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让更多患者从瑞普替尼的治疗中获益。

专家简介

郑燕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大内科主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生物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精准诊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MDT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广东省抗癌学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与肺转移瘤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美国执业医师、留美博士后

瑞普替尼超长PFS提示可作为一线优选

郑燕芳教授:ROS1融合是NSCLC中的罕见靶点,尽管发生率不高,但考虑到肺癌庞大的患者基数,该靶点也受到了巨大的关注。既往针对ROS1融合的靶向药物克唑替尼、恩曲替尼的PFS约为1年半,耐药问题难以避免,耐药后的治疗策略则为化疗或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面对着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

瑞普替尼于2024年获批,其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接近3年的一线PFS,提示了可能是更优的临床选择。此外,ROS1融合阳性NSCLC患者容易发生脑转移,初诊时约20%~40%的患者便已经发生脑转移,因此对于药物的颅内疗效有非常高的要求。既往TKI的颅内疗效难以令人满意,而瑞普替尼的颅内缓解率非常高,对比以往药物是巨大的进步。

瑞普替尼在晚期治疗中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长生存获益,未来在围术期或局晚期的应用将非常值得探索,或将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希望,帮助患者获得长时间高质量生存,这是患者与临床医生共同的期待。

临床研究剖析,解读瑞普替尼疗效、安全性等多重优势

郑燕芳教授:瑞普替尼的获批极有望改变ROS1融合NSCLC的一线治疗格局,成为一线治疗优选。在I/II期TRIDENT-1研究中,瑞普替尼一线治疗的ORR达到79%,中位PFS达到35.7个月,在ROS1-TKI经治患者中ORR也可达到38%,中位PFS为9个月,中位OS为25.1个月。瑞普替尼的颅内疗效表现也非常出色,基线伴有可测量脑转移患者icORR达89%,这同样是瑞普替尼的重要优势。

安全性方面,瑞普替尼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语言障碍、感觉异常等,≥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29%,总体安全可控。通过每次160 mg,每日1次的剂量导入,逐渐提高至每次160 mg, 每日2次,可以帮助更多患者耐受。后续随着在临床中更广泛的应用,我们也将更熟练掌握瑞普替尼的临床管理。

基于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瑞普替尼为临床提供了优质选择,随着它上市后迅速进入医保目录,患者用药可及性大大提高,将非常有利于患者。目前,CSCO指南已经将瑞普替尼推荐作为ROS1阳性IV期NSCLC的一线、二线治疗I级推荐优选药物,对其予以高度肯定。作为一种在家中即可口服给药的靶向药物,瑞普替尼的上市无疑将成为患者的福音。

定期监测管理不良反应,瑞普替尼安全性可管可控

郑燕芳教授:对于长期口服靶向药物的患者,我们在随访中有一些规范。例如在用药最初阶段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用药稳定后每2个月进行一次随诊复查,包括体格检查、胸腹CT等,从而在发现肿瘤进展或严重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谱与化疗不同,瑞普替尼作为一种创新药物,≥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可管可控,总体安全性良好。

当然,我们也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科普教育,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和家属有所预期,正确对待不良反应。通过每次160 mg,每日1次的剂量导入用药,14天后确认患者可耐受再提高至每次160 mg, 每日2次,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更好地从治疗中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T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邓文普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