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引领全程 共愈未来丨张曦教授:替雷利珠单抗推动早中期NSCLC围术期治疗模式革新

04月27日

横幅.jpg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早中期NSCLC治疗领域,RATIONALE-315研究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免疫治疗已成功融入治疗体系,使治疗模式从过去单一依赖手术,转变为围术期药物与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为患者带来全新希望。RATIONALE-315研究在早中期NSCLC治疗方面取得瞩目成果,其亮眼的疗效数据不仅展现出强大的病理缓解能力,还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预后,有力地推动临床实践的深刻变革。【肿瘤资讯】特别邀请陕西省肿瘤医院张曦教授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本期特邀专家——张   曦 教授

张   曦 教授
陕西省肿瘤医院

陕西省肿瘤医院 胸外科二病区 行政主任
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化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专委会委员
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胸部肿瘤专委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委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筛查专委会常委
陕西省老年协会肺癌专委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委员

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期刊14篇,发明专利1项,参与撰写专著5部。
承担省部级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
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019年获腔镜食管癌手术比赛西北赛区第一名

Q1:以RATIONALE-315研究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早中期NSCLC围术期标准治疗,请您谈谈这一范式转换将如何重构当前早中期NSCLC的治疗模式?

张曦教授:在当前的早中期NSCLC治疗领域,已发生显著转变。过去,单一依赖外科手术、仅凭手术刀进行治疗的模式,逐渐演变为围术期药物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何外科领域如此积极地拥抱围术期治疗?原因在于,对于早中期NSCLC患者,既往单独采用化疗的围术期治疗方式,往往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无论是术前的新辅助治疗,还是术后的辅助治疗,化疗仅带来约5%的生存获益提升。然而,在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蓬勃发展的近十年间,整个治疗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免疫治疗的崛起,使得化免联合在早中期NSCLC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从pCR率、MPR率以及术后EFS和OS等关键指标来看均取得突破性成果。由此可见,治疗模式的革新不仅有望带来更优的生存结局,还可能在提升整体治疗舒适度与满意度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带来全方位的获益。

Q2:RATIONALE-315研究作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为早中期NSCLC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更多的选择。您认为该研究对当前的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启示?

张曦教授:自2016年以来,多项关键性II期研究相继公布结果,为早中期NSCLC治疗领域带来重大变革,譬如NADIM研究和CheckMate-159研究等开了新辅助化免联合治疗先河,奠定该领域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石。随后,包括RATIONALE-315、Keynote-671、CheckMate-77T等在内的多项围术期免疫治疗III期临床研究结果陆续发布。这一系列研究的成果充分证实早中期NSCLC围术期治疗取得的显著突破。

在这众多临床研究中,RATIONALE-315研究表现尤为突出。该研究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pCR率高达41%,相较其他化免联合的III期临床研究的20%左右实现翻倍MPR率更是达到56%,远高于同期III期临床研究。此外,RATIONALE-315研究结果表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ORR达到71%,并能显著延长EFS,且OS呈现出获益趋势。这表明该研究在局部控制肿瘤以及远期复发生存方面,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不仅提升肿瘤的局部控制效果,还极大地改善远期生存预后。

除在疗效数据上的卓越表现,RATIONALE-315研究在手术安全性和手术结局方面同样展现出独特优势。该研究使更多患者得以接受微创手术,有效降低开胸手术的比例。对于原本可能需要接受全肺切除术,通过降期使肿瘤缩小后,能够保留更多肺功能,进而实现肺叶切除手术,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避免原本需要接受全肺或肺叶袖式切除术。这不仅提高生存率,还显著提升生活质量,为早中期NSCLC治疗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Q3:在肺癌微创综合治疗的背景下,围术期免疫治疗已成为早中期NSCLC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您认为,在进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张曦教授:在当今医疗实践中,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在围术期治疗决策时,均需综合考量诸多因素。能否实施手术仅是初步考量,更重要的是需结合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团队的专业意见。通过病例讨论,全面评估肿瘤的局部与全身状况,制定最优的围术期治疗策略,包括术前治疗方案、精准把握手术时机,以及术后病理评估和辅助治疗。同时,围术期营养支持等干预措施,也是整个治疗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Q4:在早中期肺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中,随着免疫治疗等新疗法的不断涌现,您认为这些新疗法在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以及优化治疗方案选择等方面,对临床实践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张曦教授:在当今医学领域,新兴疗法带来显著临床益处,尤其在提升pCR率、延长术后生存期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表现突出。以围术期免疫治疗为例,通过激活体内免疫系统,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肿瘤进展,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助力患者逐步回归正常生活。随着研究深入,逐渐摆脱传统外科治疗效果欠佳、易复发的困境。对临床医生而言,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丰富治疗手段,提供更多“武器”以应对复杂病情。医生可以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因素,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围术期治疗涉及多学科协作,需要联合相关科室,构建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全方位为患者打造综合治疗方案,推动治疗效果迈向新高度。

外科医生在多学科团队讨论中发现,尽管围术期免疫治疗显著改善治疗模式,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并非所有早中期NSCLC患者都适合化免联合方案,部分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治疗时,可能因免疫治疗和化疗的副作用而延迟手术,甚至无法手术,这也很令人遗憾。因此,精准选择适合患者群体至关重要。首先,需明确哪些患者能从免疫联合化疗中获益;其次,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化疗方案、免疫治疗方案及治疗周期数。目前的标准方案通常是2-4周期,但究竟2周期还是4周期更优,是否周期越多效果越好,这些问题不能仅凭经验或指南一概而论。未来,更精准的决策可能需要依赖术前有效的检测手段或生物标志物。例如,通过MRD检测或ctDNA分析,若在2周期后肿瘤标志物已清零,是否可以考虑提前手术?此外,术后的辅助治疗也需精准考量,如吴一龙教授提出的适应症治疗,如何在术后辅助治疗中合理做加法或减法。目前规定的辅助治疗周期(如1年)是否适合所有患者,尤其是那些已达到pCR,是否需要如此长时间的高强度治疗?这些问题都表明,未来的治疗方案应基于精准检测进行个体化选择。

展望未来,随着免疫治疗进入2.0甚至3.0时代,更多新型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其联合疗法(如双抗药物、ADC药物等)正在临床研究中崭露头角。许多II期甚至III期临床研究正在探索这些药物在围术期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提高pCR率,并验证其对EFS和OS的改善作用。未来,针对不同人群及其特定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将是实现精准个体化治疗的关键。这不仅关乎肿瘤能否被切除,更关乎如何通过精准治疗,带来更优的生存预后,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目标。

总结

在早中期NSCLC治疗领域,RATIONALE-315研究为围术期治疗的临床实践注入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有力地印证免疫治疗在围术期应用的重要价值。目前,雷利珠单抗已获批国内首个II-III期围术期免疫治疗适应症,并已于近日被2025《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列为可手术II-III期NSCLC患者围术期治疗I级推荐,为临床实践带来了强力新选择。展望未来,随着免疫治疗联合手段的持续优化升级,精准医学理念将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治疗决策的各个环节。这必将推动NSCLC的治疗模式实现从传统经验医学向现代精准医学的重大跨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展思懿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