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解方为教授:倡导医患同频共振,让医疗更有温度

08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强调多学科协作,通过多样化肿瘤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优化诊疗方法,全方位解决患者问题,是肿瘤整合治疗模式对传统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的创新。因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与患者同频共振,让患者有了更好的就医体验,也让医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本期【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福州市第一总医院肿瘤整合治疗科的解方为教授,分享其肿瘤整合治疗新理念,感受优秀医者的人文温度。

解方为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肿瘤整合治疗科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肿瘤营养通路专家协作组委员
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整合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内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巴德输液港全国培训中心主任

开创肿瘤整合治疗新模式,提升效能,关注体验感,把患者获益落到实处

解方为教授: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也给现代医疗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诊断的精准性与显著的治疗效果,为肿瘤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重要保障。但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作为临床医生却不得不感慨患者的就医体验感与获得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但其效能问题、最优化治疗问题等却依然困扰着临床。的确,我们在医疗模式上也进行了一些尝试,诸如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的问世就是期望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但在当前精细分科的模式下,各科室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相对独立,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要确保患者利益最大化,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具体而言,传统MDT诊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两点,一是多学科协作是建立于各自分科的基础之上,每个科室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因此难免碰到有利益时众人争抢,而没有利益时却相互推诿的现象。二是多学科协作无法避免权威的影响。一旦某位权威专家拍板之后,会因为多种因素导致其他人的发言受到影响,进而或多或少地影响诊疗的精准性。

为此,我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即肿瘤整合治疗模式。该模式强调医生技能的多样化,彼此合作的基础是在一个主体利益共识下进行,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功利因素的影响,进而确保方案的制定是站在患者立场上制定的最优化方案。

优秀医生急患者所急,与患者之间同频共振

解方为教授:谈及好医生的标准,传统观点是好的医疗技术加上好的医德。这一观点听起来似乎很合理,但我个人却不太赞同,因为这一理念不太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生。首先,创新技术很难,而技术一旦形成则会变成一种简单的重复。如果过分夸大技术,最后将沦为卷学历、卷平台、卷论文、卷课题,最终反而远离患者的实际需求。其次,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绑架道德,医德更加不能被绑架。道德水平的高低实际上不能与人的身份、教育水平、平台画等号。并非平台越大,医德越高,但人性却习惯对于强势者予以更多的包容。例如,大专家对患者笑一下就很容易得到褒奖,被认为其平易近人、医德高;但其实社区医生也对患者微笑,却不容易得到这样的褒奖。因此道德绑架就会带来很大程度的不公平性,其往往会被利用,增加不必要的光环,反而影响患者真实的就医体验。

评价医生的标准,不能单纯站在卖方市场或者医方市场进行考量。医务工作者是为患者进行服务的,好的医德标准应该体现在医生与患者的相互作用,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医生要调整自己的频率跟患者同频共振,如此才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生。对于优秀医生的标准,我的观点与传统观点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高效能的医生。效能的体现是急患者所急,反映的是医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体现出医者的精准思维。高效能其实覆盖面很广,其可以体现真正围绕患者利益来制定决策。

二是患者的体验感。当前的科技很发达,但患者的治疗体验感却没有同步提升。作为医务工作者应想尽办法避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必要的痛苦。早在30年前,当我第一次提出无痛胃镜理念时就被很多同行所嘲笑,而如今无痛胃镜已经成为常规操作。患者的就医体验感,其实也体现着医患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是医生解决患者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问题的能力。在3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我愈加体会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真谛。实际上并不是说护士比医生重要,而是患者的吃喝拉撒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完成。方案的制定很简单,但实际操作却不容易。例如“加强锻炼,营养提升”看之简单,实际操作却很复杂,需要花费诸多的人力。但恰恰是这些付出,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内在价值。其实医生解决患者吃喝拉撒睡等的基本问题,是不同学科之间遇到的共性问题,而这也是医生的基本功。

以上3个方面都是针对医患相互作用的3个过程,要求医生与患者进行同频共振的激活。这些标准是可以实际操作的,也是言之有物的。我其实很反对以技术或医德作为标准,因为对这一标准的评价太模糊,完全是站在单方市场,并最终走向卖方市场,而这恰恰是当前医疗模式的一大弊端。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解锁肿瘤营养支持治疗新方式

解方为教授:营养治疗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基本功。在当前的肿瘤治疗领域,营养治疗已经成为一线治疗。我们在临床中也真实体会到熟悉掌握营养治疗可能成为超越别人的重要技能。由于观念及技术等原因,当下肿瘤营养治疗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因为重视营养治疗,我们在这一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例,其并非单纯给患者服用配方营养,而是涉及诸多技术。为满足患者长期的营养支持,有些患者往往要做一些管道的造瘘,但在管道造瘘观点上有许多同行在理念上还有所欠缺,进而限制了肠内营养的有效落实。我们科室在营养技术上进行了很多努力与尝试,是福建省内最早开展胃造瘘营养支持的科室。相比于鼻饲营养支持,胃造瘘营养支持可以极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鼻饲唾液误吸产生的吸入性肺炎并发症。但我们在进行胃造瘘时也发现,胃造瘘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其很容易发生胃潴留,而后者也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又进行了胃造瘘空肠营养的改进。当前在CT定位下,可一步法实现空肠营养支持,这一措施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在费用节约及营养效能上又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诚然,在解决空肠营养问题之后,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有些空肠营养支持的患者仍然伴有胃潴留。而按照传统观念则需要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进行胃减压,但管道是一大瓶颈。为此我们科室积极探索并成功申请了多功能管道的专利,仅用一根管道就可同步实现肠内营养与胃减压。这为幽门梗阻以及胰腺癌、十二指肠压迫导致肠内营养和胃潴留同步存在需求的患者提供了便利。

又如,对于胃大部切除后残胃极小者、胸腔胃或大量腹水者,无法进行胃造瘘营养支持,存在手术执行依从性下降等问题,我们又针对性开发了食管造瘘,这一技术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我们团队有效解决了各项技术难点,建立食管造瘘的医护操作标准,如今我们已经开展了近200例的食管造瘘,成为业界的标杆。食管造瘘适应证相对胃造瘘范围更为广泛,并且不影响胃的排空能力,优势突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体而言,我们通过多方位解决各种常见疑难问题,实现造瘘技术的多样化、建立多功能管道,为更多的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肠内营养的重要渠道。但是要将营养治疗落到实处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还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技术并进行推广。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25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在当前的肿瘤治疗领域,营养治疗已经成为一线治疗
08月25日
刘喜勇
兰考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天天学习,天天进步
08月25日
苗雨
清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同频共振,优秀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