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值此初冬时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之系列学术活动拉开帷幕。作为该系列活动之一,由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承办的第四届武汉协和黑色素瘤论坛暨2022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黑色素瘤规范化诊疗及新进展”学习班于11月27日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邀请到国内众多行内大咖,分为“研究前沿”和“临床热点”两大篇章,以专题报告形式,集中展现黑色素瘤从基础到临床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前沿,内容覆盖基础医学、外科、内科、影像等多个学科,可谓精彩纷呈。【肿瘤资讯】特整理会议精粹,以飨读者。
致辞环节
会议伊始,在大会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静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金阳副院长代表医院领导致辞。金院长首先对本届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诚挚祝贺,并对一直以来支持和帮助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建设和黑色素瘤专业学科发展的各位专家同道表示衷心感谢。得益于诸位的关心和爱护,肿瘤中心发展至今已成为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肿瘤诊治中心。本届大会旨在搭建黑色素瘤前沿热点的交流平台,希望能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最后,他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大会主席团陆续发表了热情的开幕致辞。各位主席对组委会的邀请表示衷心感谢,对与会的专家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其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表示,本届大会有幸邀请到在黑色素瘤和免疫治疗领域有独到见解的国内知名专家共享知识和经验,希望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合作,为黑色素瘤诊疗的发展积累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四川省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指出,黑色素瘤作为“leading tumor”从免疫到靶向引领着肿瘤的治疗,“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如何把其他肿瘤的治疗经验用到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同时将黑色素瘤的诊治经验推广开来,需要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表示,本届大会聚焦黑色素瘤的研究前沿和临床热点,不仅涉及临床热点更有基础研究的精彩分享,可见会议内容安排之用心,相信大家都能收获满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伍钢教授首先感谢诸位专家对协和肿瘤中心黑色素瘤专科自成立以来一直予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大家能沉浸会议,并邀请诸位专家疫情结束后来到湖北武汉,来到协和肿瘤为同行们传经送宝。
学术环节
第一篇章:研究前沿
会议上半场“研究前沿”在另一位执行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的介绍中拉开序幕。第一个学术分享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张涛教授主持。首先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分享了“中国黑色素瘤亚型治疗规范初探”。郭教授指出,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预后差,目前的初步研究结果中,免疫+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及免疫+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方案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但如何筛选合适的患者还需进一步探讨。此外中国黑色素瘤的多项研究已勾画出初步蓝图,并亟需新药研发、寻找新靶点,这些都需要基础研究的推进和多中心协作研究。
紧接着,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崔儒涛教授分享了“为什么肤色浅淡个体易患黑色素瘤”。崔教授指出,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的作用高度依赖于细胞环境:黑色素细胞在紫外线暴露后,诱导PTEN突变,PTEN的缺失引起P13K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最终导致衰老(痣形成);BRAF激活时,PI3K通路的激活诱导细胞癌变(黑色素瘤)。此外,MC1R调节紫外线暴露后PTEN的稳定性,而激活棕榈酰化可以挽救MC1R RHC变体的缺陷,阻止黑色素瘤形成。
其后,在天津市肿瘤医院任秀宝教授的主持下,上海科技大学王皞鹏教授带来了题为“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运输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的分享。王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实践首先讲述了CAR的表达在肿瘤治疗中的动态变化过程,接着介绍了对阻断CAR泛素化的效果,并提出了CAR的内化-回到膜表面的动态模型。最后王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开展的复发/难治性T细胞血液肿瘤的CAR-T治疗临床研究成果,有望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本场的第一个讨论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担任主持,邀请到云南省肿瘤医院姚宏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毛丽丽教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王锋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黄亚非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科研及临床体会,围绕专家们的精彩分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王皞鹏教授的报告掀起了线上讨论的小高潮。
讨论之后会议紧接着进入“研究前沿”的第二个学术分享环节。首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杨坤禹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石虎兵教授分享了“臭氧纳米系统协调肿瘤免疫治疗联合新策略的研究”。石教授指出,臭氧纳米系统联合放疗可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凋亡缓解微环境乏氧,促进CTL浸润和扩增,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另外,微波触发式臭氧纳米系统可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裂解肿瘤细胞产生肿瘤新生抗原,协同ICI在体内诱导肿瘤凋亡。
其后,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实教授的主持下,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邵永平教授带来题为“黑色素瘤靶向治疗与耐药机制”的分享。邵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实践,首先阐述了FOXD3/ERBB3信号轴驱动黑色素瘤对RAF抑制剂的适应性耐受机制,并介绍了SOX10翻译后修饰调控适应性耐药的模型,接着介绍了SOX10/SAMMSON/CARF/p53信号轴调控黑色素瘤细胞耐药模型。最后邵教授强调了关注黑色素瘤表型可塑性调控耐药与侵袭,即LAMB3通过FAK信号调控MMP表达及细胞侵袭/迁移能力。
接着,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的主持下,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跃祥教授分享了“KIT驱动肿瘤最大化靶向治疗疗效的分子基础及策略”。王教授指出,在间质瘤进展过程中,DEPDC5蛋白会发生失活突变,针对失活的间质瘤,KIT抑制剂联合mTOR抑制剂效果更佳。而关于如何最大化肿瘤靶向治疗的疗效,王教授建议初期采取KIT抑制剂加联合治疗策略,而TKI耐药后可采用ADC或CDK1抑制剂治疗方案。
随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继彦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孔燕教授带来了题为“靶向CAF的抗肿瘤治疗研究”的分享。孔教授指出,CAF具有表型异质性和功能多样性的特征,靶向CAF的抗肿瘤治疗研究发展迅速,但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孔教授强调,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鉴定是影响CAF细胞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随着单细胞测序和其它生物技术的发展,精准靶向促瘤CAF亚群或将成为有效治疗手段。
“研究前沿”的第二个讨论环节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方美玉教授担任主持,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王维民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佳勇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许春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斌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围绕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展开热烈讨论。
上半场“研究前沿”篇章尾声,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伍钢教授发表总结陈词。他们对参与本篇章主持、分享和讨论的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基础研究大咖们的分享为临床的同道开启新视野,拓展了新思路,希望未来能和基础研究的专家增进交流与合作。
第二篇章:临床热点
稍作休息后,会议下半场“临床热点”篇章开始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姜愚教授的主持下开启了这一篇章的第一个学术分享环节。首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航教授分享了“皮肤黑色素瘤原发灶手术切除思路的演变与展望”。李教授首先详细梳理了原发灶切缘的演变历程,并指出规范的病理报告是手术治疗的基石。李教授强调,肿瘤异质性使得临床上还需基于指南进行个体化治疗。广泛淋巴结清扫可提高局部控制率但未改善生存,新辅助全身治疗(NST)可能有助于改善黑色素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提高患者总体疗效。
紧接着在南京鼓楼医院邹征云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带来了题为“2022年黑色素瘤免疫治疗进展”的分享。斯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IIB/C期、III期、IV期等不同分期以及肢端黏膜等不同部位的黑色素瘤辅助治疗进展,接着介绍了S1801研究中新辅助I-O治疗较标准治疗具有的潜在优势,并指出新辅助治疗的未来探索方向包括个体化治疗、肢端黏膜亚型、联合药物、高危II期等。最后斯教授详细介绍了皮肤、肢端、黏膜和脉络膜等各型黑色素瘤的晚期治疗进展。
其后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峰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兰晓莉教授分享了“靶向黑色素PET显像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精准诊断与评估”。兰教授首先梳理了放射性药物在国内应用现状和核医学分子影像特点,接着回顾了靶向黑色素PET显像剂的自主研发历程,重点介绍了18F-PFPN用于黑色素瘤诊断与评估的价值。兰教授强调,核医学分子影像关注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希望建立转化医学平台,从定性到精确定量化,从诊断到指导个体化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而协和医院利用黑色素瘤MDT团队优势,从特色的PET-MRI 、18F-PFPN诊断到个体化治疗,打造了具有“协和特色”的诊疗策略。
“临床热点”的第一个讨论环节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荻教授担任主持,邀请到湖南省肿瘤医院李先安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张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郑怀远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欣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围绕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展开热烈讨论。
接着会议进入“临床热点”的第二个学术分享环节。首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的主持下,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分享了“黑色素瘤的化学治疗及其进展”。陈教授指出,尽管靶向和免疫治疗改变了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和结局,但仍有部分人群无法从中获益,化疗仍是重要的治疗方式。许多研究关注到化疗与新药的联合治疗,但迄今为止研究的结果尚不尽人意,期待未来更多新的化合物或者联合治疗方式的出现。
随后,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维真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丹丹教授带来题为“BRAF V600突变晚期黑色素瘤靶向治疗选择”的分享。李教授指出,黑色素瘤靶向治疗的热点进展仍集中在晚期阶段,其中靶向+免疫的研究证据不断夯实,重点在于获益人群筛选、联合的方案、时机及副作用管理。关于靶免的一线之争,李教授认为,靶向先行缓解率高,迅速缩瘤;免疫先行可能有长期生存获益,但需进一步细分。李教授强调:发展新药、新技术及新的联合策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临床热点”的第二个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崔传亮教授担任主持,邀请到云南省肿瘤医院李科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永恒教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梁宪斌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蒲兴祥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围绕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展开热烈讨论。
会议尾声,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和大会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静教授发表总结陈词。他们再次对参与本次会议主持、分享和讨论的嘉宾表示衷心感谢。本次大会黑色素瘤基础研究的分享和讨论让人思路大开,临床热点的精彩探讨给人深刻启发,有助于提升临床科研思维和诊疗能力。此次大会共历时近8个小时,与会专家热情高涨,思想火花碰撞不断,线上参会达到了13806人次,体现出大家对黑色素瘤诊疗的关注。本次会议圆满落幕,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黑色素瘤诊疗事业的进步!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