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2 ESMO】郑敏教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二线以上持续、复发或转移宫颈癌

2022年09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宫颈癌为女性第四大高发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发病例数60.4万,死亡34.1万,中国新发例数11万,死亡5.9万[1]


早期新发宫颈癌通常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约70~96%;但局部晚期宫颈癌和晚期(IVB)宫颈癌预后通常较差,5年生存率约15~60%[2]。而患者一旦发生复发或转移,则预后更加堪忧,既往治疗以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近些年免疫治疗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KEYNOTE-826数据发表后,NCCN指南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方案作为PD-L1阳性表达的晚期和复发宫颈癌的一线治疗的首选推荐,成为新的标准方案。然而,尽管二线及以上的复发宫颈癌治疗探索更早,但哪种方案更优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基于KEYNOTE-158研究中,客观有效率为14.6%,中位PFS 2.1个月,中位OS 9.4个月[3]。EMPOWER研究是首个发表的晚期二线宫颈癌免疫单药和化疗头对头研究,该研究证实西米普利单抗相较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可以延长OS[11.7个月 vs 8.5个月,HR 0.73(95%CI,0.58-0.91)][4]。卡度尼利单抗用于晚期二线及以上复发宫颈癌ORR为33%,中位PFS 3.75个月,中位OS 17.51个月[5]


尽管免疫单药治疗相对于化疗对宫颈癌二线以上患者带来一定的生存改善,但仍无法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免疫联合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探索方向。但大都集中在PD-L1阳性患者: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二线以上PD-L1阳性表达复发宫颈癌ORR为54.8%,中位PFS 9.4个月,中位OS 17.4个月 [6];斯鲁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治疗一线标准化疗治疗失败的PD-L1阳性宫颈癌ORR为57.1%,中位PFS 5.7个月 [7]


此外,双免疫治疗联合也有多项研究发表或正在进行中[8],如已公布的Checkmate358(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正在进行中的ADVANTIG-202(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欧司珀利单抗)等研究。


本次ESMO大会,中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郑敏教授团队发表一项“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标准治疗耐药的宫颈癌的II期、单臂、开放标签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9]

专家头像.jpg                
郑敏
妇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教授、宫颈癌专业大PI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
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专业委员会肿瘤生物治疗学组常委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科肿瘤多学科协作组专委会委员
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医疗卫生委员会委员
中国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盆底协会委员会委员
亚太国际私密整形美容协会常委
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曾留学欧美近十年,取得瑞士苏黎世大学和伯尔尼大学双医学博士学位。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市重点项目研究,连续五次获得国自然基金
作为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在Cell Reports Medicine,JITC,Theranostics, Cancer,  Obstet Gynecol, AM J Pathol等国际期刊发表四十多篇论文

研究设计

本研究纳入经过一线标准治疗后复发的宫颈鳞癌或腺癌,采用替雷利珠单抗200mg IV D1+安罗替尼 10mg PO D1-14,Q3W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每6周进行一次肿瘤评估。主要研究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持续缓解时间(DOR)、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中位总生存(OS)以及安全性和耐受性。

WechatIMG18563.png

研究结果

计划入组数32例,本次报道可评估的16例患者,中位年龄54.5岁,鳞癌13例(81.25%),腺癌3例(18.75%),既往治疗1次8例(50%),2次及以上8例(50%)。

WechatIMG18564.png

在16例有效评估的受试者中,绝大部分受试者均发生肿瘤缩小,整体ORR为31.3%(95%CI 5.7-56.8),DCR为93.8%(95%CI 80.4-100%)。截止至数据发表,中位PFS和中位OS尚未成熟。

WechatIMG18565.png

WechatIMG18566.png

所有患者都经历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RAE),主要以1-2级不良反应为主,未观察到该联合方案的重叠毒性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依次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腹泻、便秘和腹痛。

研究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二线及后线宫颈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进一步的分析结果令人期待。

专家总结

免疫治疗已经在实体瘤中广泛应用,但是在妇科肿瘤中起步较晚。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常与HPV感染相关,既往研究表明,宫颈癌中PD-L1广泛表达,是免疫治疗的优势瘤种之一。虽然持续、复发或转移宫颈癌一线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标准治疗已获成功,但二三线复发的难治宫颈癌的最佳方案仍有待探索。


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在多个瘤肿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既往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MSI-H/dMMR实体瘤的临床研究(RATIONALE-209)共纳入80例MSI-H/dMMR实体瘤患者,其中15例妇科肿瘤患者(包含宫颈癌),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妇科肿瘤的ORR达到53.3% (8/15),CR率为20%(3/15),DCR为60.0%(9/15)。


本次ESMO报道的研究进行了宫颈癌二线及以上全人群的探索。其中,50%的患者既往接受了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全人群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达到31.3%的ORR,高于化疗历史数据,且安全性较好,有望成为临床的新选择。目前总体入组已全部完成,后续将继续随访PFS和OS,针对包括PD-L1表达在内的多个亚组进行亚组分析,并在之后的国内国际会议中报道更新,期待大家的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 https://gco.iarc.fr/today/.

[2] Obstet Gynecol. 2019;134(1):49-57.

[3] Hyun Cheol Chung,et al, presented on 2021 SGO.

[4] Krishnansu S Tewari, et al, presented on 2022 ESMO.

[5] Xiaohua Wu, et al, presented on 2022 SGO.

[6] Abstract 5536, 2022 ASCO annual meeting.

[7] Jusheng An,et al, presented on 2022 SGO.

[8]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homeYao S, et al. JAMA Oncol. 2016;doi:10.1001/jamaoncol.2016.4188.

[9] Zhou Yun, Zheng Min, et al ,persented on 2022 ESMO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Hed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Pink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宫颈癌为女性第四大高发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发病例数60.4万,死亡34.1万,中国新发例数11万,死亡5.9万[1]


早期新发宫颈癌通常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约70~96%;但局部晚期宫颈癌和晚期(IVB)宫颈癌预后通常较差,5年生存率约15~60%[2]。而患者一旦发生复发或转移,则预后更加堪忧,既往治疗以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近些年免疫治疗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KEYNOTE-826数据发表后,NCCN指南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方案作为PD-L1阳性表达的晚期和复发宫颈癌的一线治疗的首选推荐,成为新的标准方案。然而,尽管二线及以上的复发宫颈癌治疗探索更早,但哪种方案更优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基于KEYNOTE-158研究中,客观有效率为14.6%,中位PFS 2.1个月,中位OS 9.4个月[3]。EMPOWER研究是首个发表的晚期二线宫颈癌免疫单药和化疗头对头研究,该研究证实西米普利单抗相较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可以延长OS[11.7个月 vs 8.5个月,HR 0.73(95%CI,0.58-0.91)][4]。卡度尼利单抗用于晚期二线及以上复发宫颈癌ORR为33%,中位PFS 3.75个月,中位OS 17.51个月[5]


尽管免疫单药治疗相对于化疗对宫颈癌二线以上患者带来一定的生存改善,但仍无法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免疫联合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探索方向。但大都集中在PD-L1阳性患者: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二线以上PD-L1阳性表达复发宫颈癌ORR为54.8%,中位PFS 9.4个月,中位OS 17.4个月 [6];斯鲁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治疗一线标准化疗治疗失败的PD-L1阳性宫颈癌ORR为57.1%,中位PFS 5.7个月 [7]


此外,双免疫治疗联合也有多项研究发表或正在进行中[8],如已公布的Checkmate358(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正在进行中的ADVANTIG-202(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欧司珀利单抗)等研究。


本次ESMO大会,中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郑敏教授团队发表一项“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标准治疗耐药的宫颈癌的II期、单臂、开放标签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9]

专家头像.jpg                
郑敏
妇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教授、宫颈癌专业大PI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
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专业委员会肿瘤生物治疗学组常委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科肿瘤多学科协作组专委会委员
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医疗卫生委员会委员
中国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盆底协会委员会委员
亚太国际私密整形美容协会常委
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曾留学欧美近十年,取得瑞士苏黎世大学和伯尔尼大学双医学博士学位。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市重点项目研究,连续五次获得国自然基金
作为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在Cell Reports Medicine,JITC,Theranostics, Cancer,  Obstet Gynecol, AM J Pathol等国际期刊发表四十多篇论文

研究设计

本研究纳入经过一线标准治疗后复发的宫颈鳞癌或腺癌,采用替雷利珠单抗200mg IV D1+安罗替尼 10mg PO D1-14,Q3W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每6周进行一次肿瘤评估。主要研究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持续缓解时间(DOR)、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中位总生存(OS)以及安全性和耐受性。

WechatIMG18563.png

研究结果

计划入组数32例,本次报道可评估的16例患者,中位年龄54.5岁,鳞癌13例(81.25%),腺癌3例(18.75%),既往治疗1次8例(50%),2次及以上8例(50%)。

WechatIMG18564.png

在16例有效评估的受试者中,绝大部分受试者均发生肿瘤缩小,整体ORR为31.3%(95%CI 5.7-56.8),DCR为93.8%(95%CI 80.4-100%)。截止至数据发表,中位PFS和中位OS尚未成熟。

WechatIMG18565.png

WechatIMG18566.png

所有患者都经历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RAE),主要以1-2级不良反应为主,未观察到该联合方案的重叠毒性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依次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腹泻、便秘和腹痛。

研究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二线及后线宫颈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进一步的分析结果令人期待。

专家总结

免疫治疗已经在实体瘤中广泛应用,但是在妇科肿瘤中起步较晚。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常与HPV感染相关,既往研究表明,宫颈癌中PD-L1广泛表达,是免疫治疗的优势瘤种之一。虽然持续、复发或转移宫颈癌一线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标准治疗已获成功,但二三线复发的难治宫颈癌的最佳方案仍有待探索。


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在多个瘤肿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既往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MSI-H/dMMR实体瘤的临床研究(RATIONALE-209)共纳入80例MSI-H/dMMR实体瘤患者,其中15例妇科肿瘤患者(包含宫颈癌),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妇科肿瘤的ORR达到53.3% (8/15),CR率为20%(3/15),DCR为60.0%(9/15)。


本次ESMO报道的研究进行了宫颈癌二线及以上全人群的探索。其中,50%的患者既往接受了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全人群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达到31.3%的ORR,高于化疗历史数据,且安全性较好,有望成为临床的新选择。目前总体入组已全部完成,后续将继续随访PFS和OS,针对包括PD-L1表达在内的多个亚组进行亚组分析,并在之后的国内国际会议中报道更新,期待大家的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 https://gco.iarc.fr/today/.

[2] Obstet Gynecol. 2019;134(1):49-57.

[3] Hyun Cheol Chung,et al, presented on 2021 SGO.

[4] Krishnansu S Tewari, et al, presented on 2022 ESMO.

[5] Xiaohua Wu, et al, presented on 2022 SGO.

[6] Abstract 5536, 2022 ASCO annual meeting.

[7] Jusheng An,et al, presented on 2022 SGO.

[8]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homeYao S, et al. JAMA Oncol. 2016;doi:10.1001/jamaoncol.2016.4188.

[9] Zhou Yun, Zheng Min, et al ,persented on 2022 ESMO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Hed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Pink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