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发现生命的潜力 | 2022第二届百济神经母细胞瘤未来峰会圆满召开

2022年09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8月,国内首个获批的新一代GD2单抗达妥昔单抗β(凯泽百®),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12月龄及以上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及伴或不伴有残留病灶的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获批包括初治高危和复发难治两个适应证的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疗法,也是截至目前国内首个和唯一获批的新一代靶向GD2单抗药物,其在中国上市填补了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免疫治疗的空白,开启了中国神经母细胞瘤免疫治疗全新时代。值此达妥昔单抗β中国获批1周年之际,2022年9月17日,达妥昔单抗β中国获批1周年庆典暨第二届百济神经母细胞瘤未来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同步线上直播。全国各地多个中心的专家齐聚一堂,从共识与循证出发对达妥昔单抗β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临床实践经验,以期提升国内更多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治愈潜能和生存获益。

图片1.png

凯启新生:致辞与庆典

大会主席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吴晔明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焕民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伊始,三位大会主席和百济神州血液肿瘤事业部负责人朱晶岩女士先后作开场致辞。

赵强教授表示:“在临床应用达妥昔单抗β一年的过程中,相信各位专家不仅有自己的用药体会和经验,也对GD2免疫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潜力和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有了更多思考。”吴晔明教授指出,使用GD2免疫治疗是目前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为提高疗效起到了一定作用。相信此次未来峰会上全国各地更多达妥昔单抗β临床应用经验的分享将助力推动其在临床的规范合理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神经母细胞瘤诊疗水平。王焕民教授谈到:“经过百济神州团队的不懈努力,加之我国对于儿童肿瘤诊疗的重视和支持,使达妥昔单抗β顺利进入中国并获批上市,其临床应用给患儿带来更多生存机会和新希望。”百济神州血液肿瘤事业部负责人朱晶岩女士表示:“未来我们将不遗余力地联合各方机构继续推动神经母细胞瘤在中国的诊疗水平,以科学驱动学术发展,同时也要积极提高药品的可及性。”

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新选择、新希望,达妥昔单抗β中国获批1周年庆典

新选择、新希望,多方携手推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领域的探索和应用,衷心希望更多患儿能够有机会获得临床治疗,拥抱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开场致辞后迎来此次未来峰会令人难忘和激动人心的时刻——达妥昔单抗β中国获批1周年庆典启动仪式。高怡瑾教授、袁晓军教授、蒋马伟教授、李凯教授、钱晓文教授以及吴旻先生,移步舞台中央,共同开启达妥昔单抗β中国获批1周年的庆典仪式,见证荣耀时刻。全国各地的专家们通过VCR为达妥昔单抗β中国获批1周年送来祝福。

泽领未来:共识与循证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董岿然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珊教授、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唐锁勤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高举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方拥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翼鷟教授的主持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袁晓军教授、University Medicine Greifswald的Holger Lode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强教授精彩解读了CCCG-NB-2021版共识更新要点。赵强教授主要介绍了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前检查、确诊标准、分子检测、分期、危险度分组变化、治疗及评估随访、不同风险组的治疗、GD2临床应用等。赵强教授表示,一是国内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疗存在不同认知和想法,导致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希望以共识宣讲推动其规范化治疗;二是建议细化分子分层,推动精准诊疗;三是提高复发难治NB的疗效,改善整体预后;四是整合治疗手段,发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作用;最后,希望积极开展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积累更多数据和用药经验。

图片6.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袁晓军教授系统介绍了达妥昔单抗β的作用机制,详细梳理了相关研究数据,解读了达妥昔单抗β临床用药专家共识,并分享了先行先试实践经验。袁晓军教授在总结中指出,GD2单抗已成为初治高危和复发/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治疗的主要进展,在作用机制上,GD2单抗与GD2结合,可通过抗体依赖和补体依赖途径诱导各类免疫反应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达妥昔单抗β已在中国和欧盟等获批上市,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治疗初治高危和复发/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两类适应证人群的抗GD2单抗,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多个临床研究证实;中国先行先试用药研究显示达妥昔单抗β治疗中国高危和复发/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短期疗效确切,37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高危26例、复发5例、难治性6例),接受并完成153个周期的达妥昔单抗β免疫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达89.2%、完全缓解(CR)率达75.0%,其中6例患者预后改善(1例从PR到CR、2例从PR到VGPR、3例从VGPR到CR),23例维持不变,且患儿对达妥昔单抗β的总体耐受性良好,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最后袁晓军教授表示,由于GD2免疫疗法在我国刚刚开始应用,对于前期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免疫治疗机制、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认识尚浅,对于治疗方案选择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探索。

图片7.png图片8.png来自University Medicine Greifswald的Holger Lode教授分享了过去15年当中使用抗GD2抗体免疫治疗的发现以及达妥昔单抗β的应用经验。Holger Lode教授详细介绍了达妥昔单抗β的作用机制、发展历程、达妥昔单抗β在系列研究(302 R2、303、202、304)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Holger Lode教授表示,即将正式发表的304研究结果显示,达妥昔单抗β单药治疗可提高复发/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存期和缓解率,总缓解率53%,骨/骨髓缓解率93%,3年OS率和PFS率分别达66%和31%。达妥昔单抗β长期输注相对短期输注改善了毒性特征,同时维持了临床活性和疗效。因此,达妥昔单抗β长期输注是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一线维持治疗的标准方案。此外,单药达妥昔单抗β对复发/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有效性也得到验证。

图片9.png

专家视角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黄东生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卫红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蒋马伟教授、武汉儿童医院李晖教授、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刘红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茅君卿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秦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杨吉刚教授、深圳市儿童医院袁秀丽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伟令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就达妥昔单抗β用药经验等多个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分享。

分享一:这周我们中心计划使用达妥昔单抗β治疗第7例患者,个人体会是药物的安全性可控,发热、疼痛、腹泻等均可通过对症处理得到很好的控制。疗效方面,我们中心这几例患儿治疗时间尚短,从海南、天津的先行先试数据来看,短期疗效非常明显;从欧洲Holger Lode教授分享的数据来看,远期疗效也非常好,所以我相信达妥昔单抗β对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而言是非常好的药物。

分享二:我自己收治的3例初治高危患儿已在接受达妥昔单抗β治疗,2例复发/难治性患儿计划使用,整个治疗过程中规范化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感谢专家前辈付出很多努力制定共识。期待今后在国内专家的引领下,开展更多有特色的研究,例如在诱导化疗阶段就开始使用达妥昔单抗β。

分享三:我们中心2例复发/难治性患儿接受了达妥昔单抗β治疗,可获益。当然,GD2单抗能否达到我们期待的长期无病生存期,需要更长时间和积累更多病例去进一步观察。

分享四:从前期我们中心达妥昔单抗β用药情况看,发热、疼痛等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重度较少,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安全性可控,目前1例患儿出现比较重的不良反应,但是经过积极治疗很快得到缓解。

图片10.png

百创辉煌:策略与实践

在上海儿童医院邵静波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黎阳教授、北京右安门医院贾海威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刘嵘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贺湘玲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闫杰教授的主持下,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景福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苏雁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怡瑾教授作为会议讲者分别做了精彩报告。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景福教授分享了自己所在中心使用达妥昔单抗β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经验。王景福教授表示,单中心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在部分患者中,达妥昔单抗β对骨和/或骨髓残留病灶表现出很好的控制作用,但需要进一步病例积累,获得最终客观评价。应客观看待达妥昔单抗β的临床作用和引入时机。在达妥昔单抗β副作用方面,绝大部分病例临床可控,随着周期的延长,逐渐减轻或消失。要重新认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初始表现发热、皮疹、轻度低氧血症和低血压,可以发展至严重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和间质性肺炎。在联合治疗展望上,王景福教授指出,达妥昔单抗β联合131I-MIBG、PD-1抑制剂、CD47单抗、DFMO、来那度胺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

图片11.png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苏雁教授以“我是如何治疗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为题带来分享。苏雁教授以1例达妥昔单抗β临床实际病例为切入点,介绍了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经验。苏雁教授指出,神经母细胞瘤表现多样,预后差异大,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可以提高预后生存。对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全程规范化诊断、治疗、管理,规范接受诱导、巩固和免疫维持三个阶段治疗,对改善预后明确有效。此外,针对神经母细胞瘤应用更精准的诊断、随访指标,苏雁教授认为更优化的治疗策略,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手段,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图片12.png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怡瑾教授系统剖析了难治(复发/进展)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及治疗选择。高怡瑾教授以1例达妥昔单抗β临床实际病例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了难治(复发/进展)神经母细胞瘤的概况及定义,随后阐述了神经母细胞瘤诊断、预后相关因素和生物学机制,最后梳理了治疗选择。高怡瑾教授建议对复发患者采取分层治疗,最初是Stage 1或2的婴儿,转移模式符合4S模式,这些患儿不归为进展性/转移性疾病,此时,通常处理方式是从原治疗方案中退出,按照Stage 4S进行管理。针对初治复发后的高危患儿,可使用化疗+免疫、131I-MIBG、ALK抑制剂治疗,或参加临床研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患儿,可选手术+放疗+局部化疗药物注射、参加临床试验或接受舒缓治疗。

图片13.png

专家视角

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丽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金湖教授的主持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李凯教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彭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钱晓文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邵国强教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张晓红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张朝霞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就多个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分享一:从王景福教授分享的病例来看,第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是免疫治疗好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即患儿接受多个方案治疗复发后再使用达妥昔单抗β治疗依然有效。

分享二: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以GD2单抗为基础的新方案涌现,从而规避免疫逃逸、增加免疫原性,使免疫治疗发挥更大作用,例如GD2单抗联合PD-1抑制剂、NK细胞、核素等。

分享三:希望达妥昔单抗β尽快被纳入医保,使更多经济困难的患儿有机会接受GD2单抗治疗,并从中获益。

分享四:初治高危患儿使用达妥昔单抗β后生存率得到提升,希望达妥昔单抗β未来的路走稳、走好,能让更多中国患儿获益。

图片15.png

展望总结

在总结致辞中,大会主席赵强教授、吴晔明教授、王焕民教授表示,此次百济神经母细胞瘤未来峰会内容丰富,涵盖共识、研究解读,以及各中心的用药经验分享和热点讨论,涌现出很多新思路、新观点,收获颇丰,此次会议对合理规范应用达妥昔单抗β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我国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更好。感谢百济神州将达妥昔单抗β引进到中国用于治疗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特别高兴中国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已进入GD2免疫治疗时代,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加持下,神经母细胞瘤诊疗走向新高度,再次祝贺达妥昔单抗β中国上市1周年,同时也预祝专家们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取得更大进步。

1663647226440008.png

欢迎扫描观看会议回放

责任编辑:marie
排版编辑:guangli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快来投票,预订最想要的指南!
查看详情

评论
2023年01月27日
李洪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GD2免疫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