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潘宏铭教授:从me-better到first-in-class,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将走向更好创新之路

2022年04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居世界前列,抗肿瘤新药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创新药开发,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加入到抗肿瘤药物等创新药物的研发中。2022年4月10日,以“数智未来,精准医疗”为主题的“中国数字化肿瘤诊疗产业高峰论坛”以线上直播形式召开。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现状如何?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应该如何走向更好的创新之路?带着这些问题,【肿瘤资讯】特约专访了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宏铭教授

               
潘宏铭
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家新药审评专家

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综合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肿瘤支持和康复专家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医药创新企业正在异军突起

当前恶性肿瘤的诊治越来越走向精准,以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的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您作为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如何看待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潘宏铭教授:目前,我国在新药研究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的十多年间,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都得到了强劲的发展,推动了国内医药研发由仿制向创制,由抗肿瘤药物产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首先,2021年中国NMPA批准上市65款新药,美国FDA批准上市50款新药,其中,肿瘤药物分别为26款和15款。这些获批上市的抗肿瘤药物主要为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我国已经有11款PD-1/PD-L1单抗获批上市,其中有7款为国产药物。表明我国恶性肿瘤治疗药物的可选择性和可及性大大提高,同时恶性肿瘤的治疗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不仅是上市种类逐年增多,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注册也在逐年增加。2020年我国共注册了722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比前一年增长了50%以上。其中,国内企业注册的医药临床试验达到了603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为105项,说明国内创新性企业在新药注册临床研究中已是异军突起。

此外,Ⅰ期临床试验占比还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抗肿瘤药物的创新能力,如果I期临床试验的比例较高,则说明该国家的原创性新药研发能力比较强劲。2020年我国Ⅰ期临床试验占全部临床试验的比例高达44.5%,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说明国内药企越来越重视原研药物的研发,虽然原研药物的研发成功率目前还不是很高,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但是一旦成功,就能获得较高的效益。从这方面来看,我国新药研发水平确实在不断提高,为抗肿瘤治疗迈向精准治疗实现良好开局,相信我们将会迎来一个美好新时代。

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具有良好前景,但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力量都有待加强


Ⅲ期临床试验是对于新药在大范围的目标适应症患者中进行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那么目前中国Ⅲ期临床试验的研发现状如何?您认为,中国新药研发尚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

潘宏铭教授: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估和Ⅱ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疗效评估结果不错的情况下,我们就会开展Ⅲ期临床试验。既往我国原创性新药试验更多是在外企主导下进行的,目前Ⅲ期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仍以外企为主。而随着国内对于Ⅰ期临床试验的推动,我国新药研发能力的提升,那么国内药企原创性新药Ⅲ期临床试验应该会越来越多。

关于Ⅰ期到Ⅲ期临床试验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市场前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较多,2020年新发癌症人数达到了460万,占全球1/4,到2025年有可能达到520万。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缩短创新药物临床申请和上市申请的审批时间,以及进口抗癌药物零关税、人才引进培育激励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利好政策,相信我们国家抗肿瘤药物会有更好的未来。

其次,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抗肿瘤药物的市场规模可能突破4000亿美元,增长速度在8%以上。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国内抗肿瘤药物研究以及市场中好的药品大多被国外药企垄断,尤其是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2020年美国抗肿瘤药物中靶向药物占65.7%,免疫治疗药物占27.7%,其他化疗药物只占6.6%。而我国正好相反,化疗药物占63.4%,靶向药物占29.1%,免疫治疗药物只占7.5%,差距比较明显。这说明国内肿瘤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能力不足,不能主导主流抗肿瘤药物市场,也就意味着中国老百姓对抗肿瘤治疗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此外,在2021年全球最强制药企业排行当中,美国占绝对优势,日本有4家公司入围,而中国没有公司入围,值得我们深思。

再次,我国目前基础药物研究与国外差距非常大,多为重复性研究,原创性研究比较少。因此只有将基础研究做强了之后,新药研发后劲才足。另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机构数量有待提高,在90年代,国内约有二十多家医院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上有所成就,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扩大到五十家左右,但是现在新药试验快速增长,现有临床机构难以满足新药研发,导致新药研发速度减慢。1997年,国内19个研究中心完成IPASS研究入组只用了10个月时间,而现在研究入组的速度大大滞后,有的研究可能需要两年才能完成入组,极大影响了创新药物的研发速度。

最后,目前新药尤其是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疗效评估标准基本上仍采用国外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学评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昆捷医疗有先进的AI辅助技术、纹理分析技术,将对新药疗效评估产生革命性变革。例如最近在一项原创性新药研究中,有一例患者在治疗后肿瘤有缩小的趋势,患者自我感觉明显好转,但是采用传统评估方法显示没有达到PR。而使用昆捷医疗的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学评估,将肿瘤中心的坏死区域勾画出来,测算出活性部分,重新评估,就达到了PR状态。这对于药企和从事抗肿瘤新药研究的工作人员都起到了非常好的鼓励和促动作用。

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最好达到first-in-class,至少达到me-better

中国现在新药比较多,但原创的新药还比较少,从me-too,到me-better,再到first-in-class,您认为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应如何走向更好的创新之路?  

潘宏铭教授:抗肿瘤新药的创新性非常重要,还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还有规范性。创新性是衡量药物研究价值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标准,最好做到first-in-class,至少应该做到me-better,在疗效和安全性上超越已有的药物,这是最重要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基金会编制的2021年中国抗肿瘤新药研究数据显示,在35个新靶点中,一半是国际领先水平,1/4是真正的first-in-class。希望国内药企能够真正进入到原创性靶点的药物开发,而不是停留在me-too阶段。例如在免疫治疗领域,国内有150多家企业在开发PD-1/PD-L1单抗,这是不符合政策导向的,因为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提出“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研发原则。药物研发应该满足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在疗效和安全性上要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该布局first-in-class,做到像国内泽布替尼、南京传奇的CAR-T细胞疗法能够在美国批准上市。希望未来,国内继续搭建研究平台,高校和研究院做好基础研究,而药企做好临床药物研发,以共同推动我国抗肿瘤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发展。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