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1ASH研究者说 】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解析复发难治淋巴瘤治疗新进展

2021年12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涵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美国血液学年会(ASH)正在展开!今年已是第63届,于2021年12月11日-14日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召开。今年ASH期间公布了血液学领域的各种最新研究数据,而中国的研究也再创历史新高。当地时间12月1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针对“高危和复发/难治性侵袭性淋巴瘤经西达本胺加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和环磷酰胺(Chi-BEAC)治疗后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多中心、单臂、开放标签II期临床试验”进行了口头发言。【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了徐卫教授针对该研究以及复发难治淋巴瘤治疗新进展等话题进行了专访,详情如下。

头图.jpg

a989aabd33ec4cc49a6f5fa73c3770a.jpg

未来可期--西达本胺纳入移植前预处理明显改善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疗效

徐卫教授:西达本胺是一种新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周期进展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表型转化和微环境的促耐药/促转移活性,诱导肿瘤干细胞分化,逆转肿瘤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从而恢复耐药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同时,通过松解染色质和暴露DNA来增强化疗药物的作用。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这项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高危和复发难治侵袭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西达本胺-BEAC(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Chi-BEAC)预处理后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疗效和安全性。

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研究共纳入70例患者,包括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这些患者均在一线治疗或后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3例患者在ASCT后未评估,2例患者退出研究,65例患者可评估Chi-Beac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研究还探讨了Chi-Beac治疗对患者植入的时间是否造成影响,研究显示中位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0d(7~13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d(8~13d),与常用BEAC方案相无明显差异。

65例可评估患者中,移植后3~6个月的CR率为75.4%。在随访期末(中位18.1个月的,范围1.8~42.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仍未达到。24个月预估PFS和OS分别为78.5%和84.2%。分层分析表明,接受过一线治疗的B-NHL患者,移植后3~6个月的CR率为77.8%,2年PFS为74.8%,生存率较既往报道的SWOG9704(2年PFS为69%)和DLCL04(2年无治疗失败生存为71%更好。既往接受过二/三线治疗的B-NHL患者,移植后3-6个月的CR率为71.4%,2年PFS为77.1%,生存率高于既往报告的CORAL研究,(2年PFS约65%)。T&NK-NHL患者移植后3~6个月的CR率为73.3%,2年PFS为93.3%,生存率比既往报告的NLG-T-01研究(2年PFS约55%)提高了近40%。 PFS分层分析表明,前期治疗结果影响PFS:移植前达到CR患者的PFS较PR患者更好的趋势,不同病理亚型患者间(B或T&NK -NHL)或不同风险患者间没有显著差异。

多数非血液学不良事件(AEs)都是1/2级,4级AE仅发生于1例患者,为γ-谷氨酰胺转肽酶(GGT)升高。≥5%患者发生的3级AEs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低钾血症、低钠血症、GGT升高和腹泻等,整体患者耐受良好。

该研究表明,将HDACi纳入ASCT预处理方案可明显改善复发难治、高危淋巴瘤患者的PFS和OS,特别是T&NK-NHL患者,而且安全性可接受。因此,含西达本胺的预处理方案可能是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的更好选择。

该临床研究由我们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安徽省肿瘤医院两个中心共同完成,由于该研究只是Ⅱ期临床试验,样本量不足,所以还需要更大规模、头对头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该试验设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长线追踪,奥布替尼最新数据闪耀CLL领域

徐卫教授:在此,我想分享另外一项ASH报道,即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

奥布替尼是一种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选择性的不可逆BTK抑制剂,在中国于2020年获批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CLL/SLL、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既往在国际会议也都曾报道过中国开展的相关注册研究。

今年ASH会议报道的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是33.1个月,近2/3(68%左右)的患者仍在接受研究治疗,研究者评估的总反应率(ORR)为93.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者评估的伴有17p缺失的患者ORR为91.7%,伴有TP53突变患者的ORR为94.4%,伴有11q缺失患者的ORR为89.5%,IGHV未突变患者的ORR为90.9%。从结果来看,药效并不受高危因素影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仍然可以从奥布替尼治疗中获得较高的缓解率。

既往研究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布替尼带来的完全缓解(CR)率逐渐增加。另一方面,CR率在目前现有BTK抑制剂中也是较高(26.3%),结果令人鼓舞。

安全性方面,延长随访时间后,随着奥布替尼用药时间和观察时间的增加,研究中并未出现新的不良事件,而且导致治疗中止和治疗减量的发生率也较低。研究中没有房颤、房扑或第二肿瘤的报道。总之,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在这项研究中展现出来的最新长期数据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徐卫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淋巴瘤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委员
江苏省抗淋巴瘤联盟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南京市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和《白血病∙淋巴瘤》等杂志编委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miee
排版编辑: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