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张会来教授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来源:肿瘤资讯
一年一度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即将再次来临,此次会议已是63届,定于2021年12月11-14日举行。在这个血液学界最高规格的会议上,多项重磅研究最新结果公布。【肿瘤资讯】特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多项重磅研究进展作了翔实盘点,内容如下。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主要协会/学会任职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特征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结果的影响
原标题:Impact of Molecular Featur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n Treatment Outcomes with Anti-CD19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Cell Therapy
摘要号:165
Session:703. Cellular Immunotherapies
时间:2021 年 12 月11日 星期六:下午 12:30
研究背景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修饰的T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精准、高效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目前,靶向CD19的CAR-T细胞疗法是复发/难治性(R/R)DLBCL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然而CAR-T治疗失败或治疗后复发是面临的巨大挑战。晚期复发的原因部分源于CD19抗原丢失,而大多数治疗失败发生在治疗早期,此时DLBCL的分子亚型及其他体细胞突变的影响尚不明确。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DLBCL的分子特征对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R/R DLBCL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以深入了解对 CAR-T 细胞疗法反应或抵抗的机制。
研究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121 名 DLBCL 患者在出现 R/R 疾病(事先接受过标准化学免疫疗法)时的临床数据和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 (FFPE) 活检标本,患者在出现 R/R 疾病后接受了CAR-T 细胞治疗。对所有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测序,以检测基因表达和基因拷贝数改变。对96例通过了测序质量筛选活检样本进行了基因分析,并对93例进行了表达分析。应用 Kaplan-Meier 方法评估从 CAR-T 细胞输注当天开始计算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PFS、OS),并与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
本研究统计了患者基线人口数和治疗详情。最佳的总体反应:43% 的患者获得 CR,10% 的患者获得 PR。 基于对治疗的最佳反应,PFS 和 OS 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发生 R/R DLBCL时,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 TP53 (25%)、KMT2D (23%)、CREBBP (23%)、BCL2 (20%)、BTG2 (12%)、ARID1A (11%) 、CARD11 (11%)、MYD88 (11%) 和 PIM1 (11%)。
基于 Wright 等人的分子分型方法进行分析,显示BN2 (n=16)、A53 (n=13)、EZB (n=14)、MCD (n=13)、N1 (n=4)、ST2 (n=8) 和未分类 (UC) (n=28)。根据Chapuy等人所述的聚类分析将可将病例分配为C0(n=6)、C1(n=18)、C2(n=14)、C3(n=27)、C4(n=17)和C5(n=14)。统计分析显示,虽然在所有组中亚组对PFS的影响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但C5/MCD和C2/A53亚型的预后有改善的趋势,C3/EZB亚型的PFS有下降的趋势。此外,在BCL2(P=0.009)和MYC(P<0.001)突变的患者中观察到较差的PFS,但在BTG2(P=0.095)、MYD88(P=0.106)或CD79B(P=0.086)突变的患者中未观察到。由MYC、BCL2、CDKN2A和KLHL6突变组成的的无偏模型与缺乏对CAR-T治疗的应答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HR=3.55, P<0.001)。基因集富集分析 (GSEA)显示,在治疗前肿瘤活检样本中反映 T 细胞活化的基因特征与更高的治疗反应可能性相关。
本研究探索性发现DLBCL患者的肿瘤分子特征(包括高危亚组(C2/A53)和(C5/MCD))可预测对标准一线治疗的不良反应性,而其应用CAR-T细胞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MYC、BCL2、CDKN2A和KLHL6单个驱动突变与CAR-T细胞治疗的不良PFS相关,而BTG2、MYD88和CD79B突变与良好PFS相关。此外,免疫微环境在调节对CAR-T治疗反应性中具有潜在作用。传统化学免疫治疗和细胞免疫治疗反应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是不同的。本研究为开发增强 CAR-T 细胞治疗反应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向途径。
APR-246通过触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不同细胞死亡机制揭示其治疗潜力
原标题:APR-246 Reveals a Therapeutic Potential Via Triggering Different Cell Death Mechanisms i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摘要号:3521
Session:622. Lymphomas: Translational
时间:2021 年12 月13日 星期一下午 6:00 -8:00
研究背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恶性肿瘤亚型。尽管一线治疗(R-CHOP)提高了DLBCL患者的治愈率,但仍有近40%的患者会进展为复发或难治性疾病。最新研究表明TP53突变与DLBCL的复发和进展相关。APR-246,也被称为PRIMA-1MET,可通过促进p53突变体与靶基因结合来恢复p53的功能,说明该药物具有治疗TP53突变肿瘤的前景。目前,已有临床试验将APR-246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但APR-246在治疗DLBCL中的疗效和潜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TP53突变以及突变的TP53与预后的相关性,同时评估应用APR-246在体外和体内对DLBCL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检索多个数据集,包括Gene Expression Ominibus(GEO)和cBioPortal,以获取DLBCL的相关数据。通过检测10株具有代表分子特征的DLBCL细胞系(TP53突变状态不同),评估APR-246在体外对DLBCL的影响。利用NSG小鼠皮下注射具有TP53突变的DLBCL细胞,构建异种移植动物模型,后予以不同剂量的APR-246,以验证APR-246在体内的治疗效果。应用APR-246处理DLBCL细胞,测定其增殖情况,并用药物抑制不同的细胞死亡途径来阐明APR-246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204例DLBCL患者进行评估,其中约15%的病人包含TP53突变。TP53的错义突变率高达76%,发生在DNA结合域(DBD)的突变率约为90%。TP53突变的患者具有更差的OS(P=0.0118)。GCB和UNC亚型中,TP53突变的患者OS更差(分别为P=0.043;P=0.049)。值得注意的是,位于DBD(5-8外显子)的TP53单突变导致不良的生存(P=0.0263),而携带TP53多点突变和其他结构域单点突变的患者在生存时间上与携带野生型TP53的患者没有差异。此外,本研究发现APR-24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所有DLBCL细胞系的细胞死亡。DBD中发生TP53错义突变的DLBCL细胞对APR-246的敏感性高于TP53野生型或其他类型突变的DLBCL细胞。并且,对于在DBD中发生TP53错义突变的DLBCL细胞,APR-246可通过p53依赖性铁自噬介导细胞死亡。APR-246还可诱导含野生型TP53和其他形式TP53突变的DLBCL细胞发生铁死亡。
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携带TP53突变的约15%的DLBCL患者的预后比携带野生型TP53的患者差。发生在DBD(5-8外显子)的TP53单突变患者的预后比其他功能域发生TP53突变的患者差。此外,APR-246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DLBCL细胞死亡,依赖于不同形式的TP53突变,这使APR-246具有治疗DLBCL的临床应用前景。
新型CD19特异性γ/δ TCR-T细胞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原标题:Novel CD19-Specific γ/δ TCR-T Cells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摘要号:826
Session:704. Cellular Immunotherapies
时间:2021 年 12 月13日 星期一下午 05:15
研究背景
T细胞受体(TCR)工程化T细胞疗法,通过用抗体的Fab片段取代TCR的抗原识别域,是目前细胞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抗人CD19抗体(ET190L1),构建了ET190L1-TCR-T细胞。研究发现,与共表达CD28刺激结构域的ET190L1-CAR-T细胞和基于CD137的CTL019 T细胞相比,ET190L1-TCR-T细胞保持了相当的抗肿瘤效应,且细胞因子的释放更少。此外,ET019003-T细胞是基于ET190L1-TCR-T细胞,通过添加独立的嵌合信号受体(CSR)从而进一步促进T细胞激活并减少细胞因子释放,最终生成的新型抗CD19 γ/δ TCR-T细胞。本研究报道了应用ET019003-T细胞治疗成年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结果。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新型 CD19 特异性 γ/δ TCR-T 细胞,探索其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中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首次在人体中进行的单中心Ι期研究(NCT04014894),旨在评估应用ET019003-T细胞治疗CD19阳性恶性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须符合的条件:(1)组织学证实的DLBCL;(2)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细胞CD19阳性;(3) SCHOLAR-1研究中定义的难治性疾病,或完全缓解(CR)后6个月内复发或至少2次复发;(4)既往治疗方案包括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蒽环类药物。CNS淋巴瘤患者符合入组条件。单采后不允许进行桥接治疗。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250 mg/m2 (d-5),氟达拉滨25 mg/m2 (d-5~d-3)。计划剂量水平为2.4×106 TCR-T细胞/kg,允许重复输注。主要研究目标是不良反应(AEs)发生率和总体反应率(ORR)。CRS 和神经毒性使用 ASTCT 标准进行分级,其他 AE 使用 CTCAE v5.0 进行分级。根据Lugano标准(Cheson 2014)进行疗效评估。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8例R/R DLBCL患者,中位年龄为50岁(范围33-71岁)。患者接受了ET019003-T细胞输注(6例剂量为2×106/kg,2例剂量为4×106/kg),并进行后续分析研究。其中有1例患者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62.5%的患者Ann Arbor分期为4期,50%患者呈MYC/BCL2/BCL6三表达,双表达率为25%。患者既往接受过治疗线数中位数为4.5(范围2-8),37.5%既往接受过抗PD-1单抗治疗,62.5%为原发性难治性疾病。3例患者(37.5%)出现1级CRS后自行恢复;1例患者发生3级神经毒性(剂量限制性毒性),表现为CRS后出现神志不清、言语不清、震颤和焦虑等症状,并对皮质类固醇治疗有反应。最常见的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00%),其中62.5%与预处理治疗相关;其他AEs包括血小板减少(37.5%)和贫血(12.5%)。1例患者在第15天发生肺部感染,1例患者在18个月时发生病毒性脑炎,两者均可控。截至2021年7月20日,输注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范围2-24.7)。6例患者(75%)获得临床缓解,5例(62.5%)达到CR,其中80%持续CR(均在18个月以上)。3例患者接受了第二次输注,在CR后进行巩固治疗,两例患者在疾病进展后接受挽救治疗,但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疗效。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得到持续CR,无CRS或神经毒性。第12个月,患者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持续缓解率分别为87.5%、62.5%和66.7%。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每毫升外周血ET019003+细胞数,应用qPCR检测每微克基因组DNA的拷贝数。发现ET019003细胞在首次输注后10-20天内出现显著的扩增峰值,但在第二次输注时扩增不明显。1例患者脑脊液中可以检测到ET019003细胞,2例患者在输注超过12个月后仍能在外周血中检测到ET019003细胞。此外,除了3例患者IL-6水平升高(大于正常上限的10倍,1例患者基线水平高,1例患者CRS和神经毒性同时发生,1例并发肺部感染),其余患者输注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轻度升高。
研究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 CD19 特异性γ/δ TCR-T 细胞,其在R/R DLBCL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诱导持续缓解(包括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γ/δ TCR-T细胞免疫治疗可能会成为R/R DLBCL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PIM1体细胞突变特征、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原标题:Biological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IM1 Genetic Alterations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摘要号:3494
Session: 621. Lymphomas: Translational
时间:2021 年12 月13日 星期一下午 6:00 -8:00
研究背景
PIM1是DLBCL体细胞高频突变基因之一,其抑制剂在多种类型的淋巴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其遗传学改变、生物学特征、临床预后及药物敏感性在DLBCL中研究较少。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DLBCL中探索PIM1的遗传学改变、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临床预后及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靶向测序(发现队列,n=162;验证队列,n=1001)和转录组测序(发现队列,n=140;验证队列,n=928)探索PIM1遗传学改变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进一步指导DLBCL患者的危险分层和治疗。
研究结果
本研究探索性的发现DLBCL患者中PIM1突变频率为28.4%,其突变与较高的IPI评分(P=0.013)、疾病复发(P=0.031)、中枢和/或睾丸受累(P=0.001)显著有关,具有明显较差的PFS(P=0.022)和OS(P=0.0022)。多因素分析显示,PIM1突变是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HR=2.86;95%CI,1.40~5.84;P=0.004)。PIM1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错义突变(84.1%),其次是框移突变和无义突变,其中C>T碱基替换是最主要的突变类型(54.4%)。在不同的外显子中,PIM1的4号外显子最常发生突变。分析共突变与互斥突变结果显示,PIM1与SETD1B(P<0.001)和CD79B(P=0.001)的突变共同发生,与SPEN突变互斥(P=0.024)。应用功能富集分析方法,显示PIM1突变主要参与补体激活、B细胞介导的免疫、JAK-STAT和NF-κB等信号通路。此外,本研究基于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了一个PIM1突变相关基因特征,根据风险评分,高风险评分的患者的OS(P=0.0016)和PFS(P<0.001)显著更短。1年、3年和5年OS的曲线下面积(AUCs)分别为0.69、0.70和0.72,表明该风险评分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另外,研究发现与低风险评分的患者相比,高风险评分的患者对一些免疫微环境的药物、NF-κB抑制剂和JAK抑制剂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研究结论
PIM1突变在DLBCL患者风险分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进一步为高风险评分的DLBCL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整合基因组分析揭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特免疫微环境并确定其与特定致癌改变的关联
原标题:Integrative Genomic Analysis Uncovers Uniqu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Immune Environments and Identifies Associations with Specific Oncogenic Alterations
摘要号:449
Session:622. Lymphomas: Translational
时间:2021年12 月12 日,星期日下午 1:00
研究背景
DLBCL患者在接受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后,60%-70%可获得治愈,但仍有约40%患者出现复发难治,且预后较差。既往有研究探索PD-1阻断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但其治疗应答率较低。因此需要更深入了解DLBCL免疫微环境及调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CBT)应答的机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DLBCL相关的免疫图谱,以及淋巴瘤内源性改变对重塑免疫微环境的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原发DLBCL患者肿瘤样本进行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分析,样本富集分数通过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的基因集生成。这些基因集包括IFN-γ应答、T辅助细胞亚群、CD8+ T细胞耗竭、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的相关特征。GSVA分析还包括细胞起源特征(COO)以分析其转录组和基因组效应。所有样本通过层次聚类进行分组。通过多光谱组织成像技术(mIF)识别经典T细胞标记并用于证实GSVA 聚类。为了从机制上验证,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在A20小鼠淋巴瘤模型中对候选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TSG)进行修饰。
研究结果
本研究针对900例DLBCL患者基因组数据集的转录组进行GSVA分析,并通过免疫相关基因集的差异表达评分进行定义,最终得到“ABC热”、“ABC冷”、“GCB热”和“GCB冷”四个不同的DLBCL免疫簇。结果显示,DLBCL患者中PD-L1基因扩增与“T细胞炎症”肿瘤微环境相关,且富集在“ABC热”簇中。相反,既往研究已表明免疫细胞浸润减少的双打击DLBCL,且主要为GCB亚型,富集在“GCB冷”簇中。在可进行RNA测序(RNAseq)和FFPE组织可用的90例DLBCL中,mIF分析显示“热DLBCL”与“冷DLBCL”相比,CD8+ T细胞与肿瘤细胞比值显著升高。“ABC热”DLBCL中CD4+ T 细胞与肿瘤细胞比值也显著升高。
此外,本研究重点发现了一些与特定免疫簇相关的突变。TMEM30A和MYD88的功能缺失突变(LOF)主要发生在“ABC冷”簇中,ATM和FOXO1的LOF突变主要发生在“GCB冷”簇中。SOCS1和B2M的LOF突变主要发生在“GCB热”簇中。SOCS1 LOF突变与CBT治疗的敏感性密切相关。通过制备Socs1缺陷的A20淋巴瘤细胞,与A20野生型细胞相比,A20 Socs1-/-细胞在IFN-γ刺激下其p-Stat1水平增加,同时对PD-1抗体疗法的敏感度增加。结果表明SOCS1缺失通过激活肿瘤细胞内在的JAK/STAT通路增加淋巴瘤细胞对IFN-γ和PD-1抗体治疗的敏感性。
研究结论
本研究开发了一个新的免疫基因组学平台,以定义肿瘤细胞内在改变对DLBCL免疫微环境的作用。体外和体内研究均证实了重要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表明这些候选基因可能影响DLBCL对CBT治疗的反应。
DLBC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的疾病,每年约占新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的三分之一。目前,标准一线治疗是R-CHOP方案,使治愈率提高至60%左右。近年来,关于DLBCL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治愈,表明需要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关键分子遗传改变和调控机制,为研发更精准有效的治疗药物打下基础。
本次ASH收录了我们研究团队的两篇最新研究进展。我们从一些影响DLBCL发生发展的重点原癌或抑癌基因入手,探索重点遗传学突变及潜在的分子机制与疾病进展和临床预后的关系。首先,TP53是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编码抑癌蛋白P53。TP53突变与多种人类癌症有关。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携带TP53突变(特别是突变位点位于DBD(5-8外显子))的DLBCL患者预后更差。应用可恢复p53的功能的药物APR-246,可通过p53依赖性铁自噬介导DLBCL细胞死亡。因此,创新性的发现了APR-246在治疗DLBCL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我们发现在DLBCL中,原癌基因PIM1突变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通过构建PIM1突变相关基因特征的风险评分,发现高风险评分的患者对一些免疫微环境相关的药物等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应用风险评分,可能会对患者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提供新的指导。目前,我们团队针对一些重点基因的分析研究还在继续,为提高淋巴瘤各个亚型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做进一步探索,期待后续更多精彩发现。
此外,免疫治疗的应用是DLBCL治疗上的重大进展。其中,细胞免疫疗法,如CAR-T疗法已用于治疗R/R DLBCL,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从中获益。本次ASH中报告了DLBCL的分子亚型和其他体细胞突变特征对接受CAR-T治疗的 R/R 疾病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为提高CAR-T 治疗的有效率提供了可能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及潜在靶向治疗途径。除了CAR-T疗法,TCR-T细胞疗法也在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TCR-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敏感性高,治疗潜力巨大。而从目前的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靶向CD19 的特异性γ/δ TCR-T 细胞在治疗R/R DLBCL时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及抗肿瘤效果。我们对TCR-T细胞疗法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最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如抗PD-1单克隆抗体)也是淋巴瘤治疗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在霍奇金淋巴瘤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在R/R DLBCL中,PD-1阻断疗法的治疗应答率较低,CR率仅约10%-15%左右。R/R DLBCL的肿瘤微环境大多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如何将对免疫治疗反应低下的“冷肿瘤”转化为对免疫治疗敏感的“热肿瘤”尤为重要。本次ASH中报告了DLBCL肿瘤细胞的内在改变对DLBCL免疫微环境的作用。定义“ABC热”、“ABC冷”、“GCB热”和“GCB冷”四个不同的DLBCL免疫簇,并重点发现了与特定免疫簇相关的突变。通过识别一些肿瘤细胞的内在改变,发现潜在治疗靶点,重塑免疫微环境,以增加淋巴瘤细胞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敏感性。目前,有很多的研究将重点聚焦与此,后续应探索更多的联合治疗手段,为增加DLBCL对CBT治疗的敏感性做出更多的努力。
[1]https://ash.confex.com/ash/2021/webprogram/Paper145764.html
[2]https://ash.confex.com/ash/2021/webprogram/Paper150582.html
[3]https://ash.confex.com/ash/2021/webprogram/Paper152661.html
[4]https://ash.confex.com/ash/2021/webprogram/Paper150405.html
[5]https://ash.confex.com/ash/2021/webprogram/Paper153724.html
排版编辑: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