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国之声:晚期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D+T双靶数据明显优于免疫治疗数据

2021年10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2021年8月24日Frontiers in Oncology(影响因子:6.244)在线发表题为《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联合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BRAF V600突变肢端/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期:一项多中心、单臂IIa期试验的长期随访》文章1斯璐教授和张晓实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毛丽丽教授和丁娅教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结果证实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相比高加索人群应用达拉非尼+曲美替尼(D+T)方案也可获得高度一致的长生存,并且填补了D+T在中国肢端型黑色素瘤的数据空白,证实了以肢端型为主,总体分期较晚的中国人群中,D+T方案也同样具有很好的疗效。

图片1.png

研究目的

为了验证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BRAF V600突变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国患者的长期生存结局,并探索有效性的潜在预测因素。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单臂、IIa期研究(NCT02083354),对接受达拉非尼(150mg,每日两次)+曲美替尼(2mg,每日一次)联合治疗的 BRAF V600突变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国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疗效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 (PFS)和总生存期(OS),并分析基线特征对 PFS和OS的影响,具体见图1。

图2.png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48岁,24例患者(40.0%)为男性,共有12例患者(20.0%)为肢端黑色素瘤,45例患者(75.0%)既往系统治疗失败,患者基线特征显示ECOG PS=1、M1c期、后线治疗、多转移灶患者较多,具体见表1。截至2020年7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7.0(95%CI,29.1~44.9)个月,是迄今为止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中应用D+T最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更新后的总体人群ORR为71.7%(95%CI ,60.3%~83.1%) ,一线治疗人群ORR 86.7%,肢端型ORR 83.3%,具体见表2。总体人群中位PFS 9.3个月(95%CI, 8.4~10.3),3年PFS 11.1%(95%CI,3.3%~18.9%)(图2);中位OS 17.6个月(95%CI,13.1~22.1),3 年OS 28.8%(95%CI,19.1%~43.6%)(图3)。其中一线治疗人群mPFS 11.2个月,3年PFS 20%;mOS 24个月,3年OS 44.5%;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为3年OS 为35.7%(95%CI,15.5%~82.4%)。中位DOR为7.5个月(95%CI,4.5~10.5),中位TTR为1.9个月。基线乳酸脱氢酶(LDH)正常、转移器官部位<3,以及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联合治疗达到完全缓解(PR)与PFS和 OS改善相关。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表1.png

表2 肿瘤缓解率和不同亚组的ORR

表2.png图2.png

图2 患者mPFS和3年PFS KM曲线

图3.png

图3 患者mOS和3年OS KM曲线

研究结论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可使BRAF V600突变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国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点评:斯璐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回顾本研究中的关键数据,D+T一线治疗患者ORR高达86.7%,显著优于PD-1单抗治疗中国人群的ORR 17.3%~21%。

不仅如此,研究还纳入了20%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肢端黑色素瘤被认为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3,4且已证实免疫治疗对此类型患者疗效差5,6,7,8本研究中肢端型ORR高达 83.3%,填补了中国肢端型黑色素瘤的数据空白。因此,在最新的2021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中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联合治疗获得BRAF V600突变晚期皮肤+肢端+黏膜黑色素瘤一线治疗I级推荐9,即D+T联合治疗应作为BRAF V600突变的中国晚期黑色素瘤的首选策略。

另外中位TTR仅为1.9个月,证明D+T在中国患者中同样比免疫治疗起效更快,原发耐药更少。值得注意的是,应用D+T一线治疗3年PFS和3年OS分别为20%和44.5%,这与COMBI-d 3年界标分析2结果一致,表明中国人群获益与高加索人群相似;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应用D+T一线治疗相对于后线治疗有更好的ORR和生存结局获益趋势。

基线因素的多变量分析表明,LDH水平和转移部位数量与PFS和OS显著相关,与既往在高加索黑色素瘤患者中结论相同10,11,12

总之,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联合治疗在中国BRAF V600突变晚期黑色素瘤中具有持久而稳健的抗肿 瘤疗效和安全性,与既往高加索人群中的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 Mao L, et al. Front Oncol. 2021 Aug 24;11:720044.

[2] Long GV,et al. Ann Oncol (2017) 28:1631–9.

[3] Ravaioli GM, et al. G Ital Dermatol Venereol (2019) 154:567–72.

[4] Bello DM, et al. Ann Surg Oncol (2013)20:3618–25.

[5] Si L, et al. Transl Oncol (2019) 12:828–35.

[6] Ribas A, et al. JAMA (2016) 315:1600–9.

[7] Tang B,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20) 26:4250–9.

[8] Schadendorf D, et al. Eur J Cancer (2017) 82:45–55.

[9] 2021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

[10] Long GV, et al. J Clin Oncol (2018)36:667–73.

[11] Long GV, et al. Lancet Oncol (2016)17:1743–54.

[12] Takahashi A, et al. J Dermatol (2020) 47:257–64.


MCC 号 TAF2110419 有效期 2022-10-12,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责任编辑:Maire   
排版编辑:Vincent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