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出击,合创未来”,由良医汇平台主办,先声诊断、罗氏诊断共同支持的消化道肿瘤精准诊断与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于2021年9月25日在线上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季刚教授和聂勇战教授、以及上海市东方医院的高勇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邀请国内消化肿瘤领域名家,聚焦2021年消化肿瘤领域精准诊断与转化医学的热点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与热烈的交流讨论。
大会主席(左起):季刚教授、聂勇战教授、高勇教授
季刚教授、聂勇战教授和高勇教授先后发表开幕致辞,三位主席指出,精准医学时代,二代测序(NGS)和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使消化道肿瘤领域发现了越来越多有意义的新靶点,推动着精准治疗不断向前,为晚期疑难病例带来了新的选择和希望。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基石,在基于精准诊断实现精准治疗的过程中,病理、内科和外科等各科室的医生合作沟通非常重要。今天这样一场交流肿瘤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的线上会议非常有意义,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精准医疗做得更好,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多帮助。
第一环节
主持:高勇教授
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疗研究进展
讲者:顾艳宏教授
顾艳宏教授梳理了结直肠癌和胃癌领域有关精准诊疗的重要研究进展。在肠癌领域:基于DESTINY-CRC01研究的结果,DS-8201或将成为HER2阳性晚期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后线治疗选择;KRAS一直被业界称为不可成药靶点,然而今年随着AMG510和MRTX849的问世,不可动摇的神话终究还是被人类所撼动,目前联合方案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对于BRAF V600E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BEACON研究开创了无化疗的靶向治疗新时代,抗BRAF+抗EGFR治疗已经成为这类患者的标准二线治疗,ANCHOR CRC研究又将这一联合靶向治疗的理念推到了一线治疗,但未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ctDNA在不同治疗模式下驱动基因的变化、靶向治疗与免疫抑制剂是否可以同时使用、低丰度的ctDNA突变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获得性的亚克隆突变与耐药的关系等等;KEYNOTE-177和CheckMate 142研究显示了免疫治疗对于MSI-H转移性CR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因此在晚期CRC的治疗中,需要检测MMR/MSI-H;术前新辅助和转化治疗领域,放(化)疗联合免疫的研究也初见成果。
胃癌领域:基于CheckMate 649和ORIENT-16研究,免疫联合化疗为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一线治疗选择,其中PD-L1、MSI生物标志物可有助于筛选获益的人群;晚期胃癌治疗需要重视HER2分子检测,KEYNOTE-811研究显示HER2阳性患者靶向和化疗基础上加用免疫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抗HER2的ADC药物DS8201后线治疗也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顾教授总结道:胃肠肿瘤的精准治疗已进入快速进展阶段,这离不开基础和转化研究在背后的巨大推动作用,相信未来在更精确的分子分型指导下,肠癌和胃癌也能像肺癌一样在精准治疗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真正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大咖论道
讨论嘉宾:张森教授、计勇教授、邱健教授、卢媛媛教授、曾添美教授
1.结合讲题,对于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新辅助、辅助及系统治疗中的前移现象,您有何看法?
张森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们不仅关心免疫治疗带来的客观缓解率(ORR)、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和主要病理学缓解(MPR)率的提高,也要关心免疫治疗前移对手术安全性、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希望未来有相关的研究数据给予我们启示。
计勇教授:就胃癌来讲,外科医生的目标是把肿瘤彻底切除,但肿瘤彻底切除之后如何预防复发是一个问题;此外,对于手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癌,目前单纯用化疗方案实现转化的机会不多。希望免疫治疗的加入能为胃癌降期转化和预防术后复发提供更大可能。
邱健教授:精准治疗已经深入到我们的临床实践,但尚没有贯穿于患者的全程管理之中,我们外科医生应该与时俱进,对于初诊初治的患者不光考虑其可切除性,还要根据分子分型制定全程的治疗策略。无论是辅助、新辅助还是晚期的治疗,都要以精准分析为基石。这样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好的生存。
2.在您的临床实践中,您更关注哪些生物标志物?
卢嫒嫒教授:关于胃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目前最公认的还是PD-L1 CPS评分以及MSI-H/dMMR的状态,其他还有EB病毒以及TMB。P53突变是免疫治疗疗效的负性预测因子,肿瘤抑制基因ARID 1a也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曾添美教授:近两年,胆道肿瘤尤其肝内胆管癌在精准治疗领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针对两大靶点FGFR2重排/融合以及IDH突变的抑制剂在二线治疗中带来了远超于化疗的治疗效果,基于精准检测的精准治疗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第二环节
主持:聂勇战教授
MRD检测在早期消化道肿瘤重点应用及伴随诊断的价值
讲者:张郢博士
张郢博士介绍了MRD(微小残留病灶)的检出对于判断肿瘤患者早复发的意义,以及基于ctDNA检测MRD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重点应用,并展望了MRD检测成为药物的伴随诊断的价值。张博士指出:基于ctDNA的肿瘤液体活检具有无创、实时和克服异质性等优势,可突破组织检测的局限;通过ctDNA检测判断是否存在MRD,对于判断患者预后、提示复发风险、更早地判断早复发、以及评估辅助治疗的疗效,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更多的临床试验的指导下,将ctDNA发展成为具有伴随诊断意义的分子指标,将其作为预测生物标记物用于疾病的高风险和低风险分层,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大咖论道
讨论嘉宾:陈磊教授、尤俊教授、蔡磊教授
3.您如何看待MRD在消化道肿瘤内科和外科治疗方面的价值?
陈磊教授:既往,判断肠癌患者是否复发主要依据CEA和CA199,ctDNA的应用可以使我们对肿瘤复发进行更精准的监测。此外,我们发现,在对化疗患者的随访中,患者的ctDNA指标变化可以提示新的基因突变的产生、或者肿瘤负荷的下降或增加,这对于精准治疗的实施非常有意义。
尤俊教授:在临床上,我们已经有以ctDNA指导肠癌治疗的非常成功的案例。我认为,未来ctDNA还有更多的发展前景,比如Ⅰ~Ⅲ期肠癌术后哪些患者可以豁免辅助治疗、哪些必须行辅助治疗,可以通过ctDNA检测MRD给出精确的指导。
蔡磊教授:ctDNA的检测符合现在的全程化管理理念。不管是胃癌还是结直肠癌,我们现在都是对进展期患者关注比较多,而对于较早期患者治疗后的随访不够,随访手段非常有限,如果能够增加ctDNA检测,则可以提前发现隐藏的复发,这非常有意义。
第三环节
主持:季刚教授
消化道肿瘤晚期综合治疗与ctDNA的应用
讲者:陈昊教授
陈昊教授从消化肿瘤的治疗现状开始谈起,阐述了晚期肠癌和晚期胃癌的综合治疗及ctDNA的应用。陈教授指出:在晚期肠癌,治疗方案以化疗、靶向及免疫为核心的联合治疗为主;ctDNA动态监测可以帮助评估晚期肠癌靶向治疗和化疗的疗效,提示治疗效果、复发风险和耐药机制;同时,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可以预测肿瘤远处转移风险。在晚期胃癌,治疗方案以双/三药化疗为主,结合HER2扩增情况配合使用曲妥珠单抗,也可一线使用免疫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ctDNA动态监测可以评估胃癌免疫治疗疗效,ctDNA丰度下降患者获益明显;基于ctDNA的基因图谱,可进一步探索晚期患者的潜在耐药机制。
总之,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具有取材方便、不受组织异质性干扰等优势,在晚期消化肿瘤中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有部分ctDNA产品获FDA批准用于药物伴随诊断,获批癌种主要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期待ctDNA在消化肿瘤伴随诊断中尽早得到更全面的应用。
大咖论道
讨论嘉宾:高峰教授、王建教授、林仙明教授、徐俊华教授
4.您如何看待液体活检在消化道肿瘤的应用方向和未来前景?
高峰教授:对于消化肿瘤的预后判断,当前的生物学指标存在很大的缺陷,ctDNA在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指标。如何利用ctDNA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帮助,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之,ctDNA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技术。
王建教授:ctDNA的监测反映的是体内肿瘤负荷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监测过程,检测节点的选取非常重要。未来,ctDNA监测能否取代传统的肿瘤标志物以及传统的影像学评判?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徐俊华教授:ctDNA能够较常规手段更早地发现肿瘤复发,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此外,就肠癌外科来讲,Ⅱ、Ⅲ期患者在新辅助治疗之后肿瘤可能达到了临床完全缓解(cCR),这种cCR是否是肿瘤真正完全消失了呢?患者特别是中低位的直肠癌患者是否可以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呢?或许ctDNA能够帮助判断筛选可以豁免手术的患者。
林仙明教授:近几年,ctDNA正在从科研领域慢慢向临床应用转化,为更精准地管理患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帮助。目前,由于NGS检测费用较高,ctDNA尚未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希望随着检测费用的降低,ctDNA检测能够惠及更多患者。
季刚教授总结陈词,指出ctDNA的发展和应用让我们对肿瘤的精准治疗有了更多憧憬和期待。今天的会议内容丰富,讨论细致,相信与会者一定收获良多。今后,在基于精准诊断实现精准治疗的过程中,希望内科、外科、病理科等各科室的医生能够更为密切地合作,在更大程度上造福肿瘤患者。
排版编辑:St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