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9·15亿时代特辑:规范化全程管理,淋巴瘤治愈有望

2021年09月15日
撰写:刘海玲、张星星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在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淋巴瘤的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多数患者经过规范化的诊治,生存期大大延长,甚至有望达到治愈。随着伊布替尼的上市,淋巴瘤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淋巴瘤诊疗也已经趋于“慢病管理”模式,因而规范化全程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1年9月15日是第十八个“世界淋巴瘤宣传日”,值此之际,本期《大咖亿起说》特邀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杨申淼教授担任访者,同时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作为访谈嘉宾,深入探讨《淋巴瘤患者的规范化全程管理》。

关注现状,加强科教宣传

杨申淼教授:今天是第十八个“世界淋巴瘤宣传日”,请石教授为我们普及一下中国淋巴瘤患者诊疗的现状。

石远凯教授: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日益增长,中国淋巴瘤患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更新的诊疗规范、各种网络媒体的科普宣传等。恶性淋巴瘤是一类全身性疾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复杂,不具有器官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虽然不如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高发,但淋巴瘤在全国各地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一方面,加强淋巴瘤的科教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有利于患者早期识别疾病,积极诊治;另一方面,目前中国淋巴瘤的诊疗越来越规范,我们仍在大力推动全程管理的实践,未来可期。

凝心聚力,直面当前挑战

杨申淼教授:有数据显示,中国43%的淋巴瘤患者经历过误诊,30%的患者存在规范化诊疗的问题。这些数字令人担忧,对此石教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石远凯教授: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早期一般没有特异性症状,所以患者首先就诊的往往不是血液科,而是根据病灶部位选择就诊于头颈外科、呼吸科、消化科等等。一系列的相关检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特别是取病理活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分类,淋巴瘤病理类型有100多种,非常复杂,给病理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每一个淋巴瘤亚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等,这就要求病理科医生在淋巴瘤领域特别专业。因此,我们临床上经常看到患者拿着当地的病理切片及诊断到北京、上海找知名的病理专家会诊,再一次明确诊断。另一方面,淋巴瘤本身疑难病例较多,可能需要多次活检及会诊,给我们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没有正确的淋巴瘤病理诊断,就不可能有精准的淋巴瘤诊治、预后判断。确诊之后,患者还必须转到血液科接受规范化治疗。这么一路下来,我们可以看出淋巴瘤不同于一般的实体肿瘤,它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对专业要求极高。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是我们需要直接面对的挑战。

专科建设,全程合作管理

杨申淼教授:景教授,作为一位学科带头人,您认为如何才能建设一个专业的淋巴瘤患者管理团队呢?

景红梅教授:如石院长所言,淋巴瘤是一类全身性疾病,它可能累及到任何部位,以血液科为中心的MDT多学科诊疗模式非常重要。如治疗前需要病理科精确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需要影像科协助,手术及放疗指征需要外科和放疗科评估等等。在北医三院,我们根据淋巴结部位建立了几个不同的MDT模式,这样可以保证患者尽早能取活检,获得一个更完整的治疗。另一方面,淋巴瘤患者的心理关爱也十分重要,这就是2021年淋巴瘤病人全程管理指南里特别提出的“关爱顾问”的概念。这个角色将来可能承担起一个连接病人和医生的桥梁作用,能给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全方位帮助。

伊布替尼,无化疗管理新模式

杨申淼教授:近年来,淋巴瘤开始迈入无化疗时代,请您以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例,向我们介绍一下该如何对这种口服靶向药物进行全程规范化管理?

景红梅教授:慢淋代表了我们整个淋巴瘤治疗过程中的一个进展,从最开始的烷化剂,到FCR方案,再到现在伊布替尼的出现,伊布替尼在慢淋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引领慢淋进入无化疗时代,并且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当然,在获益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保证他们能够做到持续用药维持疗效,让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获得较高的治疗依从性。

靶向药物,科学管理

杨申淼教授:BTK抑制剂伊布替尼上市已有4年之久,获益患者多达20,000。除了慢淋,还有巨球蛋白血症、套细胞淋巴瘤等患者长期服用该药。景教授,您认为有哪些副作用是BTK抑制剂共有的?该如何科学管理?

景红梅教授:对于BTK抑制剂,患者更多是在家里服用,所以医生需要把更多的药物信息传递给患者,AE事件是BTK抑制剂所共有的。以伊布替尼为例,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淋巴细胞增多,有些病人就会恐慌,担心药物无效甚至擅自停药。但您别慌,从作用机制上解释,淋巴细胞增加反而是伊布替尼有效的标志之一。出血是另一个小的用药风险,尤其是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老年人,我们一定要交代此类患者注意事项,如何时停用阿司匹林、检查血小板功能等。房颤、感染、病毒激活等AE事件也是BKT抑制剂所共有的,但是多为1-2级事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所以,您不必担忧,在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安全有效用药。

信心首选,持续用药获佳效

杨申淼教授:口服靶向药物伊布替尼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淋巴瘤的一个治疗模式,也改变了淋巴瘤患者的一个生活方式,但是很多患者在病情稳定以后呢,依然会自行的进行减量或者停药。景教授,今天刚好是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您对患者及家属有何嘱托?

景红梅教授:目前,伊布替尼5大适应症已经进入了医保,初治慢淋、复发慢淋、复发套淋、初治巨球、复发巨球都在医保,所以这类病人的经济负担相对减轻,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药物可及性。在使用药物时,我们不建议患者自行停药或减量,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疾病进展,持续用药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

杨申淼教授:石院长,您对未来淋巴瘤领域学科发展有哪些期望,以及对一些青年医生成长方面有哪些嘱托和建议?

石远凯教授:未来淋巴瘤的治疗可能会引领肿瘤领域的发展,新的治疗靶点也会不断涌现。这些年我们有了BTK抑制剂,以后我们也会有新的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陆续问世。还有就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PD-1、PD-L1单抗。这个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给我们的年轻大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和非常多的期许。年轻医生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转化成临床给病人治疗的有效方法,同时还要有创新,面对临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给自己设立新的研究课题来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年轻医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这是一条非常辛苦的路,需要不断的付出辛苦才能够有所收获。

总结

淋巴肿瘤虽然可怕,但是只要早发现、早诊断、规范化诊疗、全程化管理,是完全有可能治愈的。目前淋巴瘤的全程管理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不仅需要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外科、康复科、护理部等多学科参与,为患者制定全面且规范的诊疗计划,同时还需要患者以及家属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助力,我们期待在淋巴瘤规范全程化管理模式下,能够看到中国淋巴瘤领域的治疗进步,以及淋巴瘤患者的治愈之路。

               
石远凯教授
肿瘤学博士、 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肿瘤内科专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会长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

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等职务,进行抗癌药物及相关临床研究300余项,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300余篇,主编主译著作20余部,牵头制定国家诊疗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国家发明专利7项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奖等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631097600(1).jpg                
景红梅
教授, 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专业方向:淋巴系统肿瘤

a51d226047b18bb65a22da38cb163a9.jpg                
杨申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病⼯作组委员
中国⽼年医学学会⾎液学分会恶性淋巴瘤⼯作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
中国⽼年肿瘤学会淋巴⾎液学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务委员
⻓期从事⾎液系统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与科研⼯作。 主要专业⽅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病、 恶性淋巴瘤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亿时代血液肿瘤医生社区

e0a12e13c36c9a57f0b849e5bdc21cb.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哈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