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精准诊疗,未来可期——话谈淋巴瘤的未来十年

2021年07月12日
撰写:刘海玲、张星星
来源:肿瘤资讯

恶性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病理分型复杂、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转归都有着千差万别的恶性肿瘤。据统计,我国淋巴瘤年发病率约为6.68/10万,且近几年增长讯速,是中国增殖最快的十大肿瘤之一。近年来,淋巴瘤的治疗模式已经从单纯的放化疗进入到多种治疗方式齐头并进的时代,尤其是靶向药物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的出现使得淋巴瘤诊治进入到“无化疗”时代,极大改善了淋巴瘤患者的生存获益,淋巴瘤的“治愈”未来可期。本期特邀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杨申淼医生担任《大咖亿起说》的访者,同时邀请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裁郑磊女士作为访谈嘉宾,与大家共话淋巴瘤的未来十年。

硕果颇丰:过去十年淋巴瘤治疗进入“无化疗”精准时代

杨申淼教授:作为中国增殖最快的十大肿瘤之一,淋巴瘤的科学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已经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邀请黄教授简单介绍一下淋巴瘤是怎样的一种疾病。

黄晓军教授:淋巴瘤是血液肿瘤里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在中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大概是6~7/10万。淋巴瘤是来自于淋巴组织的一种肿瘤,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约在100余年前即被人们所发现并命名,而非霍奇金淋巴瘤是1955年以后才开始被命名。这两种淋巴瘤异质性都非常大。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具体还包括淋巴瘤的分型、分期以及其他更加具体化的内容。

杨申淼教授:在过去的十年里,淋巴瘤领域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和成果?

黄晓军教授:首先淋巴瘤的病理类型被不断发现,这使得淋巴瘤的诊断越来越复杂,对病理医生也是一个巨大挑战。由于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在不断变化,所以第一个进展就是淋巴瘤的精准诊断。精准诊断为精准治疗、规范治疗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是精准治疗。淋巴瘤曾经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放疗、化疗、手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后来随着PD-1、PD-L1等checkpoint抑制剂以及单抗药物(如利妥昔单抗)、CAR-T细胞治疗的出现,淋巴瘤的治疗已经由原来传统的放化疗、移植走向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尽可能无化疗的个体化精准时代。总而言之,淋巴瘤的进展就是精准诊断和无化疗的精准治疗。

携手并进:创新合作,药企同医界共扬生命之帆

杨申淼教授:号称是“医药领域的黄埔军校”的西安杨森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家跨国企业,西安杨森一直致力于研发、引进和生产高质量的药品,创新医药解决方案。郑女士,请您介绍一下,在过去十年高速发展的医药行业系统里,制药企业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郑磊女士:事实上,过去十年整个肿瘤的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淋巴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瘤种,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一直致力于如何通过药物的进步提升治疗的outcome。例如,套细胞淋巴瘤是淋巴瘤的一种分型,在过去患者存活期不足一年,而我们通过不断的药物改进,不仅使其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得到了极大的延长,更重要的是无进展生存(PFS)以及生活质量指标也得到了巨大改善。

我认为药企在此有以下几个作用和角色:第一是创新的研发者。作为一个制药企业应该去突破新的靶点,生产出某种或某一系列的药物。第二是医界的同行者。医药不分家,有了药物研发只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在疾病诊断、分型、治疗以及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等,药企和医生是一个同行者。另外一个角色是政策的合作者。药物的准入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与医疗系统的合作,包括药品能以怎样的价格进入到中国等,因此在整个领域里,药企是国家政策的合作者。所以我认为西安杨森在医药行业系统里扮演着“研发者、同行者和合作者”这三个角色。

任重道远:淋巴瘤“治愈”之路,我们依旧大有可为

杨申淼教授:黄教授,当前淋巴瘤的新药研发以及新的疗法不断涌现,但从大数据总结来看,中国侵袭性淋巴瘤的长期生存率依然非常低,同国外的数据相差了百分之三十左右。您认为,我们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

黄晓军教授:其实不仅是淋巴瘤,在很多肿瘤疾病的生存率上我们同欧美发达国家都有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疗的同质性。肿瘤的治疗模式逐渐趋向于精准化治疗,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在诊断及用药规范性上,会存在较大差异。第二,治疗的系统性。肿瘤越来越趋向于慢病,慢病管理的后期监管,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社区和小医院,这也使得国内治疗的系统性跟国外会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药物的可及性。尽管我们的药物可及性在不断地进步,但目前为止,很多抗肿瘤药物依旧是国外原研。第四,数据的滞后性。国家经济进步,医保支付能力也在上升,但当前的数据反映的是政策调整之前的情况,目前的这些效应要在以后才会有所体现。因此,系统性的差距导致我们的数据会有所差距,但随着健康2030战略的实施,也许未来肿瘤的治愈率可能会明显提高,会更为接近西方先进国家。

砥砺前行:健康2030,协力同心,走出中国特色健康之路

杨申淼教授:黄教授,基于目前淋巴瘤领域的现状,您预估一下未来十年我们的发展方向将是如何的?治疗模式会有哪些变化?

黄晓军教授:未来十年,免疫治疗、小分子药物的出现会使淋巴瘤的治疗越来越个性化,同时无化疗、口服药物治疗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走向“无化疗”时代。

杨申淼教授:您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够提高整体的诊疗水平,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专科建设道路?杨申淼教授:您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够提高整体的诊疗水平,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专科建设道路?

黄晓军教授:第一是原创药物的研发。国家通过建立全国协作性的临床研究来提升原创药物的研发能力,这是医学科学家或者基础科学家同药企共同努力的目标。研发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改善生物医药安全,同时也可以提升药物的可及性。第二是诊疗的规范化。国家临床研究、临床医学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以及卫计委全国肿瘤规范诊疗项目,目的都是使我们的诊疗同质性更为一致。第三是国家医保的诸多政策。如抗肿瘤药物大幅降价,就是在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国家的新药创制计划使中国能够生产出很多更好的仿制药甚至原创药,相应药物的可及性就会得到改善。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在肿瘤治疗的目标上,“健康2030”的战略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多年耕耘:郑磊女士深度解读创新药物的发展与变革

杨申淼教授:郑女士,创新药物从研发到临床再上市有哪些流程?

郑磊女士:第一步是“discovery”阶段。例如,淋巴瘤领域目前一个新的无化疗药物伊布替尼,它是第一代BTK抑制剂,而BTK药物的发现就是“discovery”。第二步是“clinical development”阶段。当药物经历了动物实验以及I期人体safety研究后,下一步需要确定它的dosing及indication,了解其治疗的适应证,以及其适用于后线治疗还是一线治疗等。第三步是“manufacture”阶段。药物的大规模稳定生产同运输仓储条件、生产质量、上市前期准备等息息相关。第四步是上市后期的推广及责任,即“pharmacovigilance”阶段。随着临床使用的深入,我们对药物的安全性以及疗效理解在不断加深。药物上市以后,患者的病情相对复杂,因此在上市后期我们会对药物有更多real-word evidence的综合报道。所以,总体上就是“discovery、development、manufacture、post-marketing pharmacovigilance”这四个阶段。


在中国,作为一个药企,把药物研发出来只是“万里长征”的49%,而51%的精力是着重于怎样才能使其在临床加以应用。比如,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无化疗小分子药物伊布替尼,患者的compliance更高,对医疗资源的依赖也更少。所以,目前口服靶向药物这一类无化疗的药物,它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大,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更多类似的药物带给中国患者。

扬帆起航:杨森始终坚持战略长线,致力于研发创新

杨申淼教授:近年来,国内淋巴瘤原研药物的发展非常迅速,西安杨森作为医药行业的领先者,如何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从而在淋巴瘤领域里保持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郑磊女士:西安杨森在血液肿瘤领域的竞争力或创新力首先来自于科学——Root Of Science。这是一代一代产品、整个领域生产管线的成功和累积。药企只有确认了自己的战略地位,才能集合最好的科研找到breakthrough,进而去研发。这是基于多年的培育、在此领域多年的深耕而取得的。第二点,竞争力和创新力来自于有专业能力、既有学术能力也有协作能力的人。我们不仅需要个人成功,也要帮助一个体系成功,要对于整个临床应用有所改善。杨森会通过一些学术活动,建立庞大的database,对某些科研项目进行长期资助。第三点,就是非常重要的产品本身。比如,伊布替尼在中国这短短几年间积累了两万例的患者数量,一个好的竞争力来自于口碑,口碑也来自于产品本身。

杨申淼教授:杨森在淋巴瘤领域后续的pipeline是什么样的?

郑磊女士:西安杨森在血液肿瘤领域是最早提出pipeline这个概念的。首先一个药物不同的适应征包括不同的管线。比如伊布替尼在中国的适应征,并不完全代表全球其他获批的管线,它还包括边缘区淋巴瘤(MZL)、滤泡性淋巴瘤以及其他的resistance治疗,是一个compound。第二类是跟其他的药物合用,即combotherapy研究。例如,目前在EHA或ASCO,我们最新推跟一个合并药物,同venetoclax进行一个fix-duration的项目。而第三种是更大的领域,即针对不同靶点,比如杨森目前的双抗靶点CD3/CD22、MALT-1的机制通路、CAR-T在淋巴瘤领域的治疗等等。总之,西安杨森在血液肿瘤领域是本着战略长线来布置的。

杨申淼教授:在中国研究者和制药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十年我们相信淋巴瘤的管理将会更加精细化,疾病治愈率将会进一步的提高,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淋巴瘤未来的治愈之路虽然任重道远,但是非常值得期待。

1625472308(1).jpg                
黄晓军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杰青””长江学者”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主任委员

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会长

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

Asia Pacific Hematology Consortium

(亚太血液联盟)委员会主任

国际白血病比较研究组织(IACRLR)全球委员会委员,Brit J  Hematol,J Hematol & Oncol

Ann  Hematol,  Chin Med J等核心期刊副主编,第九届中华血液学杂志总主编

               
郑磊 女士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裁

25 年制药行业全球运营经验
2021年4月1日起 西安杨森董事长兼总裁
2018 – 2020 杨森北亚区总裁兼韩国杨森总裁
2017 – 2018 杨森台湾地区董事总经理
2002 – 2016 杨森制药(包括杨森中国OTC,杨森澳大利亚,杨森亚太 总部,西安杨森副总裁)
2018.1-2021.3 韩国研发制药行业协会董事会  

常任理事(KRPIA Board of Directors)
2017 台湾地区制药行业协会董事会 常任理事 (IRPMA Board of Directors)
2017 台北美国商会制药行业委员会 联席主席 (AmCham Taipei)        

1626005797(1).jpg                
杨申淼 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西医结合血液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学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cwCLL)委员

主要专业方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 包括: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病、 恶性淋巴瘤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亿时代血液肿瘤医生社区

二维码.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mie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de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