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资讯:本次《NCCN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中文版主要来自英文版的翻译,有没有中国化的、自己的内容?对于中国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哪些?
季加孚教授:在疾病治疗方面,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到其他国家如何来制订治疗疾病的规则。世界范围的共识就是制订的指南必须有循证医学支持,而支持来源于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但合作恰恰是我们的一个弱项,所以在此呼吁我们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强合作。
我们选择NCCN指南的理由是因为它是被全球大多数的医疗中心所接受的标准指南,每一项都有很详细的规定,治疗方法也都有着循证医学的支持。过去我们说的专家经验是循证医学级别最低的,除个别外基本不作为推荐。医学循证级别最强的就是临床多学科合作的研究,这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刚起步的、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因此对于这个指南我们从英文变到中文,大家问里面有没有中国的东西在支持,事实上,对于未来也好,对于其他的肿瘤也好,里面都会有我们国家的研究在里面,只是比例比较低。
期待着通过将NCCN指南引入国内后,能够给病人带来更合理的治疗。其实在临床上,大家最要把握好的是:第一,不要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第二,不要诊断不足、治疗不足。临床的推广其实就是按指南来做的,临床医生做每一项检查、每一个治疗都必须有依据,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很随意。
肿瘤资讯:我们知道现在分子病理学的发展非常火热、应用也很广泛,包括HER2的检测还有FISH的检测。据悉在某些医院开展不是很多,想您介绍一下FISH在HER2的开展情况如何,以及当FISH和免疫组化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您会如何处理?
陈杰教授:能做FISH的医院比免疫组化要少得多,因为FISH有非常高的设备要求,通过近年的普及,我想将来跟免疫组化可有很好的对照。FISH的特点是有17号染色体的对照,看HER2基因的扩增数和17号染色体来对比,通过比值判断其扩增情况。
免疫组化看的是膜蛋白的表达情况,FISH看的是基因的扩增情况,各有利弊,能互相验证最好。应该说HER2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蛋白的过表达上。
我们现在从程序上来说,免疫组化比较方便,像做初步筛查多半用免疫组化。因为它费用比较少,也比较容易做。
肿瘤资讯:成功的HER2检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想请您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一些建议?
陈杰教授:多学科合作我想非常重要。活检的胃镜现在是胃肠科的大夫在做,有的地方是外科在做,有的是肿瘤科也做。活检的第一个要求能够看得准、取得准、取得足。就像我们说的要有异质性,大的肿瘤若只取一处,可能并不一定完全代表肿瘤的所有情况,因为有所谓的“异质性”—即同一块肿物内部不同的区域“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不一样。HER2检测一处为阳性,另一处为阴性,这是异质性的问题,需要临床有很好的判断力。
切除的标本一定要很好地处理。置于常温3小时后送到病理科的标本不单是分子检测,就连常规病理都做不好,因为胃消化酶破坏了胃黏膜。所以说临床和病理必须密切配合。好的医院术后及时进行标本的固定程序,标本立即送病理科,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例患者的标本能够被恰当的处理。所以标本没有固定好,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谈到MDT,像我们医院有多个MDT组,每个星期,我们也参加临床多学科的门诊,有十几个科的教授来看一个病人,讨论一个病,包括内科、外科、病理科、放射科、核医学、肿瘤科。内科病需要内科治,诊断方面有B超、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的。讨论结果出来以后,需要内科治疗就入内科,需要手术就入外科,难以治疗的入肿瘤科—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模式。
肿瘤资讯:HER2检测比较关键的两点,一点是标本的处理,另一点是质控。对于质控,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如何实施。
陈杰教授:病理控制我们去年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六个学科的质控指标,其中一个就是病理科的质控指标。共有13项,其中有两项是关于免疫组化的质控—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
室内质控指的是做免疫组化,需要有合适的人员、合适的操作规程、合适的实验室的标准、有明确的对照。我们做免疫组化不是每一例都做对照,但操作者需要知道阴阳性的判定标准。譬如HER2,在一个切片上我们会有阳性对照的小块,以此比对判断阴阳性。如果阳性对照没有出来,说明抗体没有加好,或者是哪一步有问题,造成假阴性。,有的地方比较讲究的,判定标准划为四档:阴性、1+、2+、3+,或者用到组织芯片。通过这四档,待测区域比对阳性对照,判定是1+还是2+,结果很清楚。质量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不敢说哪个质量是最好的,但一定有室内质控的体系和要求。
室间质控是指要求像做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的单位,每年应该参加省级以上的疾控中心组织的质评,不能自我满足,要进行行业评定和比较,看本单位的分子病理结果是否合格。
肿瘤资讯:针对2013版的共识,新版的共识更新内容最重要的是什么?
沈琳教授:第一,最重要的是真正体现了多学科,把内镜的取材标准和手术的取材标准,病理科医生从固定到检测的过程,包括像基因扩增的过程都进行了标准化和细化。我觉得这跟以前比是非常重要的变化。
第二,这几年来,大家对于再活检的临床证据也比以前多了,要把这些内容要补充进去。就是说我们一旦遇到临床上考虑有点像HER2阳性的病人,可以进行再取材,因为再取材可以提高阳性检测率。
肿瘤资讯:这次指南的修订受哪些主要的国内外研究影响?
沈琳教授: 真正影响治疗决策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就是ToGA研究,这一个试验就奠定了它的基础。因为它在胃癌的整个治疗史上,在晚期病人当中选择抗HER2的靶向治疗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来比,该研究进步特别大、特别明显,所以几乎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标准和共识。
影响该研究的,其实还有像日本、韩国,包括我们中国做的一些方案的优化,特别是再活检、异质性的情况,实际上大家都在做。但这些试验主要还是影响我们如何来检出相应的人群,这部分工作就成为我们这次更新的依据,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基于我们国家的现状--检测率低。因为我们在做全球临床试验的时候,中国的人群筛查的很多--大概600多例,有80多例入此临床试验,所以国内检测率和国外没有明显区别。
但是在我们平时的临床实践中,各个不同的医院、病理科的检测率几乎减了一半。人群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检出率低?显然就是诊断不太标准,并不是说我们得出来的什么新的研究结果。检测率不同的医院差别较大,我们医院现在能保持在12%左右。全球的阳性率是17%多,但是IHC 0-1分的阳性判定困难一些,所以现在更多的是强阳性同时伴随FISH阳性,因此阳性人群实际上是减掉了一点。即便如此,我们医院和其他医院相比还是要高一些的。另外我们也做了一些对照,把手术标本和活检标本比较,发现活检标本阳性率高些。当然我们还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它的基因拷贝数比例越高,从治疗里获益越高。
肿瘤资讯:胃癌的靶向治疗和HER2检测的发展趋势?
沈琳教授: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精准,期望把可能不获益的病人都剔除出去,把可能获益的人群全部检出。未来肯定要做血液ctDNA检测,细胞膜外剪切体检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HER2阳性的病人检测出来,可以让病人有最大可能的获益。
以后要把治疗耐药的病人想办法让他获益,因为现在的二线治疗都失败了。如何去探索、克服耐药?为什么乳腺癌能成功,而胃癌不成功?这个要做更细的工作。但是因为胃癌HER2阳性人群比较少,国家的投入力度、制药企业的兴趣也是一个问题。
版权属良医汇肿瘤资讯App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资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