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0金研奖」其他肿瘤及转化单元入围名单揭晓

2021年01月18日
编者按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但中国肿瘤医生在ASCO、ESMO、WCLC、ASH等国际会议上依旧能不断传出中国好声音,在The Lancet Onc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也是发文不断。


为了表彰他们的优秀成果和突出贡献,由肿瘤资讯举办的首届「金研奖」暨2020中国肿瘤十大原创研究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1年1月4日—1月20日,【肿瘤资讯】将陆续公布各癌种的入围名单,敬请期待!


人气投票将于1月20日20:00正式开启!

其他肿瘤.png

按作者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利用脑转移瘤表型特征预测脑脊液ctDNA检测的可能性

该研究首次系统分析影响脑脊液ctDNA检出的临床因素,特别是颅内病灶的特征信息,同时建立了筛选脑脊液检测的临床简约模型,有效避免了临床患者的过度检测。脑脊液作为液态活检新的媒介,对脑转移患者的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陈丽昆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脑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脑转移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子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荣获2008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及2019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

ASCO临床科学专场(口头报告)    

HDAC8维持FLT3-ITD+ AML白血病干细胞稳定性和抵抗FLT3抑制剂的分子机制研究

该文章中,作者通过转录因子FOXO1/3介导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8的上调阐述了FLT3-ITD+   AML细胞对FLT3抑制剂耐药的新机制。HDAC8上调抑制了肿瘤抑制蛋白p53的活性,从而促进了FLT3-ITD+ AML细胞在FLT3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的持续存活。该文章阐明了上调HDAC8是TKI耐药的一个新机制。联合FLT3抑制剂和HDAC8抑制剂是清除AML白血病干细胞的一个潜在方法。
               
胡炯
主任医师,副教授

截止目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Blood,Leukemia,PNAS,Biol BMT, Molecular Therapy,Human Gene Therapy,Hematology J,Current Opinions in Molecular Therapeutics,Int J Hematol等SCI收录杂志。曾获得2002-2003NIH优秀研究奖(FARE Award)。2004年晋升为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2010年晋升血液内科主任医师。目前为美国血液学会正式会员,美国血液学会髓系肿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师协会血液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项目1项,组织和承担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梁爱斌
博士生导师   血液肿瘤中心主任 同济医院副院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新百人计划”;“医苑新星”及“科技启明星”;获得上海市“银蛇奖”二等奖及“曙光学者”;“2012年度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8年度科学中国人称号;2019年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模范院长;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等多项荣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科技中美重大合作项目1项,获得国家“863”项目1项,参与“973”项目2项。主持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等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3篇。

《Blood》

基于深度学习放射组学预测局部进展期胃癌的N分期研究

该研究为一项基于深度学习放射组学预测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N分期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深度学习的放射列线图对LAGC的LNM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在胃癌的分期治疗中,这种术前列线图可以为LAGC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线信息。 
               
季加孚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肿瘤医院院长
国内著名消化道肿瘤外科学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再毅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

熟练掌握常见及疑难病例的影像诊断,尤其擅长腹部影像诊断,特别是对腹膜后间隙及腹膜腔疾病诊断有深入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腹部影像诊断和分子影像研究。199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专业。1999~200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10月出站,同年留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至今。2007年晋升副主任医师。近4年来,以第一作者在《Radiology》等SCI期刊上发表文章3篇,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近10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出版专著1本。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及腹部学组秘书。任两家专业期刊编委和审稿专家。

               
田捷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分子影像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2006-2010年)和“多模态分子影像关键科学问题研究”(2011-2015年)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IEEE EMBS北京分会主席,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第六、第七届评议组成员和生命学部第十二届评议组成员。

《Annals of Oncology》

单细胞转录组揭示了影响鼻咽癌免疫细胞多样性的关键调节分子以及预后相关免疫亚群

国际上首次系统绘制了鼻咽癌的肿瘤微环境单细胞图谱,揭示了新的治疗靶点并建立了基于微环境成分的分子预后标签,同时建成人类鼻咽癌单细胞数据分析平台,为鼻咽癌这种中国特色疾病的精准诊治奠定基础。
               
马骏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主任 常务副院长
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学科评议组副召集人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常委
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广东省分会主任委员 

               
柳娜
研究院、硕士生导师

2007年毕业于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3年获中山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2016-201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到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交流一年。近年来围绕“鼻咽癌分子预后及转移分子机制”开展了系列应用基础研究,以(共同)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著28篇,包括Lancet Oncol (2篇)、Nat Commun、Theranostics、Int J Cancer、PLoS Genet、Cancer Lett、Cell Death Dis等。研究工作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鼻咽癌个体化治疗研究与应用,2014年,均为第11 完成人);并荣获广东省“南粤创新奖”(中山大学广东省(鼻咽癌)研究诊治团队,2016年,第8完成人)。

               
陈雨沛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要研究方向为鼻咽癌等肿瘤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著30余篇,包括NEJM, Lancet, BMJ, JAMA Oncol, Ann Oncol, J Pineal Res, Clin Cancer Res, Theranostics, J ImmunoTher Cancer等。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现为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鼻咽癌临床试验协作组成员。

《Cell Research》

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揭示与套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的不同亚组

该研究首次对MCL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进行整合分析,揭示了MCL遗传特征图谱,并首次对MCL患者根据遗 传学特征进行分子分型,不同亚型患者表现出特征性基因表达谱和临床预后。该研究揭示与临床预后相关的遗传学特征将指导后续MCL治疗策略的开发。 本项研究获得本届医学生组最高分,在会议每日新闻上重点报道,并获得“ASH杰出成就奖”。
               
邱录贵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肿瘤中心主任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研究联盟 副主席  
整合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瘤专业委会常委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委
《Blood Advances》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常务编委
发表论文400余篇,SCI论文120余篇。

               
易树华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秘书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抗衰老协会第一届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2016.2-2016.9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 访问学者
2016.9-2019.1 美国City of Hope国家医学中心 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20余篇,综述10余篇。作为执笔专家参与制定《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和2018年版)》,《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及《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 》。副主编论著1部,参编论著3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教师基金及多种横向基金。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工程等5项。
E-mail: yishuhua@ihcams.ac.cn

ASH口头报告    

评估RC48-ADC在HER2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活性的开放标签、多中心、单臂Ⅱ期研究

该项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单臂Ⅱ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C48-ADC治疗一线系统化疗后进展的HER2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性可控。针对HER2过表达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有了精准有效的治疗药物,填补了临床空白。

第一作者 

               
盛锡楠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委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秘书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泌尿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泌尿学组副组长

通讯作者 

               
郭军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秘书长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黑色素瘤协作组主席

               
周爱萍
教授

主任医师、内科副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胃癌/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结直肠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道肿瘤MDT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 (CGOS)副干事长、胃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胆胰等消化道肿瘤以及肾癌、膀胱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化疗、生物靶向和免疫治疗。对抗癌新药的临床研究经验丰富。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SANET-p :索凡替尼治疗晚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Ⅲ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全国多中心的关于索凡替尼用于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ep-NET)有效性和安全性的Ⅲ期SANET-p研究结果显示,索凡替尼能够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提高客观缓解率。 
               
徐建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消化肿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大数据与真实世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 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第八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国际NCCN肿瘤治疗指导《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中文版专家组成员
《Annals of Oncology》胃肠(中文版)主编
《Colorectal Cancer Research》、《The Oncologist》中文版、《中华肿瘤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肿瘤的内科治疗和研究。曾在意大利国立癌症研究院做顾问医师两年。对分子靶向药物和传统化疗药物个体化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靶向药物临床应用的新思路

ESMO优选口头报告

《Lancet Oncology》    

NK/T细胞淋巴基因组和转录组特征

该研究发现并确定了EB病毒相关发病机理的分子网络,并基于NKTCL的不同分子遗传学特征、表达谱特征、细胞来源和EB病毒潜伏感染模式及病毒基因表达特征定义了NKTCL的三种分子亚型,证实了其与患者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赵维莅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内科常务副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领军人才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陈赛娟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科协副主席,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她建成和发展了一整套白血病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标志体系;建立了移植性和转基因白血病动物模型,为从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白血病诱导分化的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她以杰出的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基金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女职工、全国十大女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并当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金艳
博士生导师


《Cancer Cell》

因编辑水平有限,文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1月29日
汤继英
十堰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2020金研奖入围名单
2021年01月27日
梁留峰
叶县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学习的榜样
2021年01月24日
王波
重庆市开州区安康医院 |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