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又是一年春华秋实。在美丽的钱塘江畔,“2020第六届肺癌精准诊疗钱江论坛暨浙江省肿瘤精准诊疗高峰会”于2020年11月20日-2020年11月22日在杭州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分会精准治疗学组联合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毛伟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明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担任大会的执行主席。
会议设大会主会场、菁英论坛、MDT专场、免疫治疗病例赛决赛等分会场。大会以肺癌的临床实践和转化研究为出发点,围绕肺癌的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及前沿进展等临床与转化研究方面的热点及疑难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本次大会秉持既往学术为先、紧贴临床的办会宗旨,邀请全国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针对肺癌的最新诊疗进展进行学术报告,众多专家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会议现场座无虚席,学习氛围浓厚。来自全国各地500余位肿瘤领域的临床医生济济一堂,共享这场学术饕餮盛宴。
在大会执行主席范云教授的主持下,主会场会议于21日上午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范云教授
浙江省抗癌协会吴扬秘书长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教授分别作了精彩致辞。
浙江省抗癌协会 吴扬秘书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程向东书记
肺癌前沿——上半场
主持嘉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王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凌志强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玉苹教授
肺癌精准靶向治疗大视野
讲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谭蔚泓院士
谭蔚泓院士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述了靶向药物在现阶段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DC)作为识别靶点的临床可行性及研究进展。核酸适配体是精准药物治疗和临床诊断革命性新工具,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可连接药物与癌变细胞,实现定点、定量、定位治疗,解决了目前传统ADC所面临的困境。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谭蔚泓院士
EGFR TKI辅助治疗研究如何登顶新英格兰:ADAURA研究的背后故事
讲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吴一龙教授
吴一龙教授表示,ADAURA研究旨在解决EGFR TKI在NSCLC辅助治疗中的价值及地位的问题。吴教授以问题为导向,将ADAURA研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对比ADJUVANT的研究设计,ADAURA研究采用辅助化疗与否后随机对照奥希替尼与安慰剂辅助治疗的方案。其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该研究允许加入辅助治疗,与其它类似研究相比,该研究能够在当前背景下再次评估辅助化疗的价值。吴教授对临床研究设计之路进行了详尽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先行者对待临床研究的严谨态度及深厚的临床研究功底。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
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突破、新探索
讲者:吉林省肿瘤医院 程颖教授
程颖教授全面地讲述了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突破、新进展。目前免疫联合化疗作为小细胞肺癌(SCLC)一线新标准治疗的地位已经确立,更有效的治疗模式正在探索。免疫治疗已经从广泛期SCLC开始向局限期SCLC迈进,免疫同步放化疗的初步研究充满希望;针对新型免疫治疗靶点的联合治疗策略即将起航。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新型特异性双抗在复发SCLC的探索富有前景,基于分子分型的治疗模式的探索正在构建SCLC未来治疗新格局。
吉林省肿瘤医院 程颖教授
中国肺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讲者: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周彩存教授
周彩存教授全面详尽地讲述了现阶段免疫治疗在肺癌各阶段的地位,阐述了免疫联合化疗用于晚期肺癌的重要性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免疫治疗探索。提出了未来能够提高免疫治疗疗效的方向为:基于综合生物标志物平台探索免疫的精准治疗,筛选优势人群;研发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基于免疫分型寻找未来的联合治疗方向和更个性化的肿瘤疫苗治疗等。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周彩存教授
肺癌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和应对策略
讲者: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朱波教授
朱波教授介绍到,既往针对免疫治疗后耐药的处理对策包括:继续免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加用抗血管治疗、加用化学治疗、改变治疗方案和入组新药临床试验等,这些“经验式”临床处理对策存在局限性。朱教授从肿瘤细胞、CD8+ T细胞、肿瘤微环境和全身相关因素这四个层面论述了免疫耐药的机制;并提出耐药本质即免疫重编辑,进一步强调免疫编辑再认识即活检的重要性。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朱波教授
肺癌前沿——下半场
主持嘉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坚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卢丽琴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杜向慧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雯教授
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探索
讲者:南京大学金陵医院 宋勇教授
宋勇教授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具有潜在预测价值的免疫相关分子标志物。着重介绍了TCR、GEP评分、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等新型生物标记物的一些新发现;并指出现阶段生物标志物的发展趋势是多种生物标记物的组合。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生物标记物和新颖的检测方法。
南京大学金陵医院 宋勇教授
EGFR突变人群的免疫治疗:Who? When? How?
讲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胡毅教授
胡毅教授因故无法亲临会场,他的报告由范云教授代为讲解。目前针对EGFR突变NSCLC的免疫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在EGFR突变的靶向耐药人群中,免疫治疗有一定疗效,这与突变人群的免疫微环境存在相关性。胡教授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筛选优势人群;治疗方案以免疫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等。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胡毅教授
三代EGFR TKI耐药后的治疗新进展
讲者: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任胜祥教授
任胜祥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三代EGFR-TKI耐药机制,特别提出经过一/二代及三代EGFR-TKI治疗耐药后,患者的肿瘤异质性更明显,且多为EGFR非依赖性。任教授还详细介绍了三代TKI进展后针对已知通路的现有治疗模式,第四代EGFR-TKI的在研临床数据以及免疫联合模式的临床数据,强调耐药后临床再活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难点和解决方案
讲者:解放军960医院 王宝成教授
王宝成教授指出随着免疫治疗的深入,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给临床处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部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控可治,皮质类固醇仍然是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基石,但是要强调规范应用。严重或致死性副反应的处理有待进一步的共识和循证医学证据。各大指南对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不尽一致,需要中国的大数据。此外,还要对重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及特殊人群的免疫治疗予以重点关注,针对激素抵抗型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多种免疫抑制性药物可供选择,但要力求精准。
解放军960医院 王宝成教授
免疫不良反应处理的临床用药经验分享
讲者:北京协和医院 张力教授
张力教授细致讲解了免疫不良反应发生的病生理机制,包括共同抗原、肠道菌群及病毒感染等;同时张教授提出可将irAE分为常见型、致死型两类,从临床出发为我们分享了免疫不良反应处理的临床用药经验。
北京协和医院 张力教授
主持嘉宾: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新民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潘月龙教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叶孟教授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免疫治疗:今天和明天
讲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陆舜教授
陆舜教授带我们纵览了NSCLC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从二线到一线,从单药到联合。陆教授指出免疫治疗的单药模式已经在PD-L1高表达人群取得了成功,但这部分人群仅涵盖28%-30%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缓解率在50%上下。未来免疫治疗应当走向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模式。目前,新型的免疫联合策略正在不断探索之中。而针对棘手的“冷肿瘤”,可以通过联合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诱导剂、其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阻断药物以及新型T细胞激活药物以增强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陆舜教授
KRAS突变的NSCLC靶向和免疫治疗进展
讲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周清教授
周教授从KRAS功能结构和信号通路详细阐述了KRAS突变难以成药的原因,并阐述了针对KRAS G12C靶点的现有靶向药物疗效和局限性。尽管,在临床研究中显示KRAS突变与PD-L1高表达和高肿瘤突变负荷(TMB)相关,但KRAS突变作为免疫疗效预测标志物尚存争议。
广东省人民医院 周清教授
主持嘉宾:温州市中心医院沈洁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蒋友华教授、浙江省台州医院吕冬青教授
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讲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杨帆教授
杨帆教授表示,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目前仍具有诸多需探索的问题,包括:疗效评估、免疫治疗策略的制定、免疫治疗介入时机、免疫治疗周期数、更特异的标志物等。免疫治疗已改变可手术NSCLC的治疗格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杨帆教授
从ADAURA研究再谈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辅助治疗:争议与共识
讲者:湖南省肿瘤医院 张永昌教授
张教授指出EGFR-TKI已经成为突变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对更多伴随突变、少见突变等研究的深入,对EGFR TKI辅助治疗的管理更应精细化。在使用EGFR TKI辅助治疗的前提下,辅助化疗的意义需再考量;TKI的使用时长至少不低于2年,具体时长尚存争议。
湖南省肿瘤医院 张永昌教授
主持嘉宾:绍兴市人民医院王建芳教授、浙江萧山医院方红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伟珍教授
I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与挑战
讲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陈明教授
陈明教授介绍到同步放化疗仍然是局部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EGFR TKI与放疗的联合治疗研究停留在Ⅱ期临床试验,抗EGFR单抗与放疗的联合没有改善总体疗效。近年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疗效显著,已改变局部晚期NSCLC治疗格局,影响深远。未来III期肺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放疗联合免疫模式、chemo-free模式、免疫联合抗血管模式和更精准的放疗技术等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讲者院 陈明教授
如何做好ALK阳性N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
讲者: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力教授
张力教授阐述了一代到三代ALK TKI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的临床研究数据,二、三代药物的中位PFS结果可观。针对ALK TKI耐药后的药物选择,张教授认为二代药物二次突变更多;二代药物可以平行用药,存在交替使用可能,除了G1202R位点,而三代劳拉替尼可涵盖该位点;三代药物耐药多为复合突变;最后张教授强调ALK阳性N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中,不可忽略化疗这一基础且实用的手段。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力教授
非小细胞肺癌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研究和思考
讲者:上海长征医院 臧远胜教授
臧教授指出,EGFR 20ins病理多以腺癌为主,占NSCLC约10%左右;绝大部分对EGFR-TKI不敏感;相对部分前端位点突变,现有EGFR TKI也仅是“无奈”的选择。此外,臧教授提出目前新药仍在研发中,现阶段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依旧是“化疗>TKI>免疫”。
上海长征医院 臧远胜教授
主持嘉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恩国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海苗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瑾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文俊教授
如何把握IV期NSCLC免疫治疗患者的放疗机会?
讲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董晓荣教授
董教授讲解了免疫治疗后患者进行放疗存在远隔效应等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要进一步探索最佳的放疗介入时机、放疗剂量和放疗技术等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董晓荣教授
NSCLC脑转移的靶向和免疫治疗新进展
讲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谢聪颖教授
谢教授指出驱动基因阳性肺癌更容易出现脑转移,目前首选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第三代EGFR TKI相对于第一代药物,可以更好显著降低EGFR敏感突变NSCLC颅内进展风险及预防脑转移事件发生。在免疫治疗方面,谢教授提出联合模式可提高脑转移灶控制率和患者生存获益,针对如何预警不良反应及优化治疗策略方面仍存在挑战。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谢聪颖教授
RET阳性NSCLC诊治进展
讲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卢红阳教授
卢红阳教授介绍到,针对RET融合阳性NSCLC的研究方兴未艾。LIBRETTO-001与ARROW研究表明,Selpercatinib和普拉替尼治疗RET融合阳性NSCLC疗效显著,安全可耐受,对颅内转移灶有良好的控制率。对RET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卢红阳教授
热点思辨环节分别由来自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勇教授做讨论的引导发言。
引导专家
讨论进行时
“肺癌菁英论坛”专场,邀请了国内肺癌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优秀中青年菁英,重点关注肺癌诊疗领域的难点问题及转化医学方面的新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范云教授、余新民教授和卢红阳教授担任专场主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韩宝惠教授和储天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褚倩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王慧娟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方文峰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俊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梁文华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徐艳珺教授和李晖教授等专家学者一起分享了四个精彩的主题内容:肺癌的抗血管靶向治疗;特殊情况下(老年,少见肺癌病理类型,肝转移等)的肺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生物标记物探索;MET变异的检测及液态活检新进展等。各位中青年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肺癌诊疗领域的难点问题及转化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汇报。会议同时邀请到浙江省内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对以上主题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
上半场主持:
丁礼仁教授、徐益元教授、余新民教授、潘月芬教授、郑勤红教授
授课专家:韩宝惠教授、储天晴教授、褚倩教授、王慧娟教授
下半场主持:
苏丹教授、李海金教授、杨新妹教授、楼君教授、朱建伟教授
授课专家:
方文峰教授、梁文华教授、王俊教授、徐艳珺教授、李晖教授
本专场有范云教授和宋正波教授分别作了上下半场的讨论引导。
在本次菁英论坛专场中,各位中青年专家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十个非常精彩的专题内容,也为与会的嘉宾和观看直播的观众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盛宴,促进了肿瘤学者对肺癌转化医学的交流,也为年轻专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启示。
讨论进行时
“MDT专场”邀请到省内外6个实力强劲的MDT团队,他们分别来自上海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团队、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团队、北京协和医院张力教授团队、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团队、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陈俊教授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卢红阳主任团队。会议模式采用由一个团队进行病例汇报,另外一个团队对该病例进行提问和探讨,最后由专家进行点评。
会议邀请杜向慧教授、李玉苹教授、刘金石教授、余新民教授担任主持。
首先是陈俊教授团队带来的一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EGFR L858R突变的临床病例,一线予吉非替尼治疗控制疾病4个月,进展后二线接受依托泊苷+顺铂4周期化疗病灶显示缩小。在团队提问和讨论环节探讨了下一步可能的治疗模式,并对患者在吉非替尼治疗后出现的肺部病灶进行了详细的鉴别诊断。张力教授团队分享的病例展现了他们团队在处理多系统免疫治疗不良反应上丰富的经验,对于免疫不良反应的鉴别诊断、临床药物处理、剂量调整以及免疫再挑战的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周彩存教授团队带来的病例探索了EGFR耐药人群接受免疫治疗的临床获益,EGFR-TKI治疗可诱导PD-L1表达上调。现场提问与讨论指出,结合KEYNOTE789、IMpower150等系列研究揭示EGFR突变患者并非免疫治疗的绝对劣势人群,期待更多生物标志物的出现能够进一步筛选出驱动基因阳性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
队长风采
卢红阳教授团队带来了一例III期肺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病例,该病例经过2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方案新辅助治疗后进行了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达到MPR,但术后化疗后4个月患者就出现了纵隔淋巴结的多发肿大。在团队提问和讨论环节就免疫新辅助治疗潜在获益人群、选择何种分期的患者、新辅助治疗的周期数以及假性进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史美祺教授团队带来了一例转化性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病例,揭示了精准诊断、精准治疗至关重要,实时动态检测能及时发现病理和基因改变,合理布局全程管理给患者带来最佳生存获益。程颖教授团队同样是一例III期NSCLC患者的病例分享,对于潜在可切除的III期肺癌,免疫诱导治疗后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如何平衡手术和放疗的风险,需要MDT讨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再次MDT讨论调整治疗策略,做到全程管理至关重要。
各团队所选病例均具有临床代表性,聚焦规范和精准,并对肺癌治疗的热点和疑难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到了学术交流的目的,实现了会议举办的初衷。
讨论进行时
夜色阑珊,斑斓的灯光秀开始点亮这座魅力新城。大会执行主席范云教授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授课专家和参会医生表示了最诚挚地感谢!万般相聚,终须一别,莫道钱江离别难,来年秋意浓时再相会!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晓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