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利新生,耀适而行】维布妥昔单抗广州上市会暨CD30阳性淋巴瘤论坛顺利召开

2020年11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KV.png

淋巴瘤治疗已进入靶向治疗时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具有创新作用机制,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CD30是多种淋巴瘤的诊断标记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维布妥昔单抗可靶向CD30细胞,特异性发挥细胞毒药物MMAE的抗微管蛋白作用,是全球首个上市的ADC药物。2020年11月15日“【聚利新生,耀适而行】安适利广州上市会暨CD30阳性淋巴瘤论坛”在广州召开,与会专家就CD30检测技术和维布妥昔单抗治疗CD30阳性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肿瘤资讯】现将此次会议的内容总结如下。

大会主席

黄慧强.png

首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并发表开场致辞。黄慧强教授表示尽管近年肿瘤诊治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但尚未完全达到预期。随着新药问世,如何用好新药是目前面临的困惑,本次会议的主旨是更好的使用靶向CD30的ADC药物。

维布妥昔单抗在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图片3.png

大会主持:张新友教授(左)

会议讲者:蔡清清教授(右)

接下来,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张新友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带来讲题为“维布妥昔单抗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的报告。蔡清清教授从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现状、维布妥昔单抗一线治疗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以及在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等内容展开介绍。

提高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远期生存是目前的治疗难点。大概10%的早期患者和30%~40%的晚期患者会复发,即使接受移植治疗5年总生存期(OS)只有32%,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另外,常规方案ABVD方案中博来霉素有肺毒性,约25%的患者出现肺毒性且影响远期生存。而维布妥昔单抗的出现改善了霍奇金淋巴瘤这一治疗现状。

ECHELON-1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III期试验,对比了维布妥昔单抗+ AVD对照ABVD一线治疗1334例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维布妥昔单抗+AVD组无进展生存(PFS)显著延长,4年PFS为81.7%,对照组为75%,维布妥昔单抗+ AVD组疾病进展和死亡的风险降低31%。毒副作用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整体安全情况相当。值得一提的是,维布妥昔单抗+AVD组肺毒性发生率明显下降,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美国和欧盟已批准维布妥昔单抗联合AVD用于治疗晚期未经治疗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接下来,蔡清清教授分享了其所在中心使用维布妥昔单抗联合AVD治疗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数据。10例患者中,6例患者完成中期PET-CT评估,其中2例已结束治疗,可评估患者中完全缓解(CR)率为83%(5/6)。

在具有高危因素的移植患者中,AETHERA研究显示维布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PFS。另外,维布妥昔单抗联合PD-1单抗作为初始挽救方案治疗R/R 霍奇金淋巴瘤也表现出一定的疗效,且安全耐受。

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成为CD30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刘耀.png

大会主持:张新友教授(左)

会议讲者:刘耀教授(右)

随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刘耀教授分享了 “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选择”的主题报告。外周T细胞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和预后差的特点。欧美国家PTCL-NOS占比更多,而中国最常见的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除ALK+系统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外,其他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CHOP方案治疗5年OS不足50%。并且,一旦复发/难治,存活率明显下降。CHOEP显著改善ALK+ ALCL患者的3年无事件生存(EFS),但对其他亚型患者无显著获益。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刘耀教授详细解读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新药方面的相关进展。ECHELON-2是一项开放性、多中心、随机、III期试验,比较了维布妥昔单抗+CHP和CHOP一线治疗CD30+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中位随访36.2个月,维布妥昔单抗+CHP组较对照组PFS显著获益(48.2个月vs 20.8个月),无进展生存事件的风险降低29%,死亡风险降低34%。中位随访42.1个月,两组均未达到中位OS。另外,在几乎所有亚组中,维布妥昔单抗联合CHP的疗效获益优于CHOP。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2019年NCCN指南经将维布妥昔单抗联合CHP作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推荐,ALCL优选维布妥昔单抗+CHP,同时也推荐用于其他CD30阳性的组织亚型。在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方面,存活率极低,而维布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可使患者CR率达57%,5年PFS达74%,5年OS达64%。

最后,刘耀教授总结表示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前所未有地提高了CD30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PFS和OS,显著改变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格局和患者生存预后。

讨论环节

张新友教授强调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了新的靶向治疗时代,但因疾病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疗效可能也有所差异。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进教授表示维布妥昔单抗在霍奇金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维布妥昔单抗提前使用或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随后,东莞市人民医院姜义荣教授分享了一例TP53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诊治过程,再次验证了维布妥昔单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而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奕教授也强调了维布妥昔单抗单抗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另外,针对维持治疗疗程的问题,刘耀教授补充到,可能因为神经毒性的问题,不同于PD-1单抗,维布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为有限维持治疗,限定不超过16个疗程。

最后,黄慧强教授强调中国患者人群大,但目前国内临床试验的数量尤其质量与国外尚存差距。而维布妥昔单抗和PD-1单抗各有优势,联合效果更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维持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CD30在淋巴瘤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

图片4.png

大会主持:李玉华教授(左)

会议讲者:饶慧兰教授(右)

讨论结束后,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李玉华教授主持下,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饶慧兰教授分享了“淋巴瘤CD30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及意义”的报告,主要从CD30简介、CD30肿瘤标记物的特点及临床诊断工作中的意义和CD30的检测方法与解读等方面展开介绍。

CD3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可调控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主要表达于霍奇金淋巴瘤和ALCL患者,很少在正常组织中表达,在活化B细胞和T细胞可表达。CD30检测协助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随后,饶慧兰教授介绍了目前CD30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化,特点是稳定、易操作,缺点是耗时长。流式细胞学的优势在于可区分肿瘤细胞和非肿瘤细胞,缺点为昂贵。ELISA的方案目前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开展。

ADC药物实现高效低毒的特点

图片5.png

大会主持:李玉华教授(左)

会议讲者:沈建箴教授(右)

接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沈建箴教授详细介绍了ADC药物的构成和作用机制。传统化疗疗效确切,但具有不良反应多。ADC药物由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由连接桥构成,可实现位点选择性药物传递,具有“1+1>2”的效果。维布妥昔单抗是由靶向CD30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毒药物MMAE和蛋白酶可切割的连接体组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抗体偶联药物。维布妥昔单抗进入人体后,结合肿瘤细胞膜表面CD30后,并内吞至溶酶体,连接桥被降解,维布妥昔单抗分解出的MMAE可有效通过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作用,阻碍细胞有丝分裂,导致细胞凋亡。另外,CD30+细胞凋亡后释放出MMAE,MMAE具有膜通透性,可作用于旁邻的CD30-肿瘤细胞,具有“stand by”效应。另外,维布妥昔单抗还可通过诱导免疫源性细胞死亡。

图片10.png

讨论环节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讨论环节。海南省肿瘤医院的田浴阳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夏奕教授教授强调维布妥昔单抗杀伤肿瘤依赖于精准治疗的“导弹”即MMAE,效果要强于单抗本身。随后,专家们针对CD30的检测意义、CD30临界值的界定以及维布妥昔单抗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疗效及适应证进一步扩大等问题展开讨论。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黄慧强教授进行大会总结。黄慧强教授表示目前ABVD方案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较好;而维布妥昔单抗的出现又带来了疗效的进一步突破,但临床工作中应该严格把握适应症。对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目前现有治疗方案疗效较差,维布妥昔单抗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武器。维布妥昔单抗成为一线、二线和三线治疗选择。另外,随着研究的开展和数据的积累,相信维布妥昔单抗可能会成为更多淋巴瘤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