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宋启斌教授:难且愈坚,新冠肺炎激发诊疗新希望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肿瘤资讯

新冠肺炎疫情激发诸多思考,有学科建设、有流程优化。新冠疫情也激发出诸多热情,是爱国、是团结、是生生不息的希望。疫情暴风眼中的人有着最为切实的体悟,今天我们邀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宋启斌教授谈一谈他的感受。

               
宋启斌
教授

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放疗协作组(C-RTOG)副主任委员兼脑转移瘤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肺癌放疗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湖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兼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武汉市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任委员

疾风骤雨下的思考——优化流程,科学防控

宋启斌教授: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很多健康人和病人出现了感染。数据分析显示,由于免疫力低下,肿瘤患者相对其他人群属于新冠肺炎病毒易感人群。且由于接受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而不得不停止肿瘤相关治疗,对肿瘤患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疫情下的常规诊疗存在着与平日显著的不同。

首先是严格的疫情防控管理造成患者就诊困难。疫情期间,武汉市进行封城以隔离疫情传播,就诊上更是增加了诸多筛查流程,涉及核酸检测、查血、CT检查等等,在这过程中又加之严格的流程管理。因此严格的就诊流程很大程度限制了患者的就诊。不仅如此,入院流程复杂、床位管控致病床数量下降都是十分实际的问题。

为解决患者就诊困难,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医院采取诸多措施:基于大数据反映的患者健康状况结果简化患者入院流程,以核酸筛查替代CT检查,取消缓冲病房等等。

其次新冠肺炎对临床肿瘤医生自身而言也是莫大的考验,需要做到“一手抗疫,一手抗癌”,即使是平时查房,较平常也尤其不同,尤其需要加强诊疗活动中自身防护。所幸在党中央领导下4万2千多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陪伴我们走过这一段艰难旅程。目前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融入肿瘤诊疗活动,成为进入常态化。扩大病人收治与提升诊疗水平,注意科学防控,是我们当下的目标。

MDT诊疗新形势——云端会诊促学科发展

宋启斌教授:为推动我国肿瘤规范化诊疗工作的开展,在赫捷院士、于金明院士和宋尔卫院士的倡导下,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专委会以推动中国肿瘤MDT诊疗模式和规范化诊疗,提高肿瘤患者生存及生存质量为重要使命和担当。

基于技术进步,肿瘤MDT诊疗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 MDT由多学科成员组成,MDT会诊中成员共同围绕某一专科疾病进行讨论、制定其治疗策略。但新冠疫情期间强调少聚集,给传统的MDT诊疗造成阻碍。但由于技术进步,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网络交流平台应运而生,扫平了这一阻碍。MDT成员仅在线上就可进行影像学资料、病例等的分析,极大提高了会诊效率。因此,尽管新冠疫情给临床诊疗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但也催化了诊疗模式的改变,推动了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推广。

困境后的机遇——整合资源,重“心”出发

宋启斌教授:疫情之初,我们对新冠病毒知之甚少,对肿瘤诊疗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停止患者收治、中断诊疗、肿瘤收治机构流程复杂等。肿瘤患者的就诊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新冠疫情后,肿瘤学科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疫情解封后,肿瘤患者就诊成为复工复产后最大的医疗需求。这也引起了政府及医院管理层对肿瘤疾病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促进其临床需求的满足。

目前诸多医疗机构都扩充了规模,进行资源整合加大肿瘤学科建设。尤其是新冠疫情中,包括基层医院在内的诸多医疗机构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物资捐赠,如CT检查设备、车辆等,为资源扩充奠定基础,最终提升肿瘤诊疗水平。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医务工作者之间更加团队,各科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大家的爱国之心、救死扶伤、奉献精神都进一步被激发出来,为未来中国肿瘤诊疗带来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Yo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晓栋

评论
2020年10月09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谢谢老师的分享
2020年10月08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希望
2020年10月07日
张帆
益阳市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