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一文了解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

2020年08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第一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病理学,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NSCLC又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当前肺癌已经由组织分型决定治疗转变为根据分子分型指导治疗决策,根据取得基因突变情况,NSCLC可分为驱动基因阴性或阳性,驱动基因阳性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阳性等。

6.png

ALK全称为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译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它的学名还包括ALK酪氨酸激酶受体或CD246,是一种在人体内由ALK基因编码的酶,与细胞的生长和存活相关。2007年日本学者[1]在一例吸烟的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发现了ALK基因与EML4基因融合而成的具有致瘤性的变异基因。在肺癌患者中由于染色体倒位形成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即“EML4基因”与ALK基因的融合(EML4-ALK),促使肺癌的发生和进展。ALK除最常见与EML4融合外,也可以与TFG、KLC1、SOCS5、H1P1、TPR、BIRC6等基因融合[2]

1.jpg

ALK阳性NSCLC的发生率为3%~7%,东西方人群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中国人群腺癌ALK阳性率为5.1%。而我国EGFR和KRAS均为野生型的腺癌患者中ALK融合基因的阳性率高达30%~42%。有研究表明,年龄是ALK阳性NSCLC一项显著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发现,在年龄小于51岁的年轻患者中,ALK融合阳性的发生率高达18.5%;也有研究发现,在年龄小于40岁的年轻患者中,ALK融合的发生率近20%[3]。此外,ALK融合基因更常见与轻度或不吸烟患者。

ALK融合基因被称为“钻石突变”,ALK抑制剂的问世让此部分患者拥有了非常好的生存获益。目前在国内获批的ALK抑制剂包括第一代的克唑替尼,第二代的塞瑞替尼和阿来替尼,在国外获批的还有第二代的布加替尼(Brigatinib)和第三代的劳拉替尼(Lorlatinib)。其中疗效最为惊艳的是阿来替尼,根据国际临床研究ALEX[4]的结果,对于未接受治疗的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接受阿来替尼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达到34.8个月,62.5%的患者能够生存5年以上。

5.png

相比于其他低频率的NSCLC亚型而言,检测到ALK融合基因的患者,可选的靶向治疗方案不少,而且接受治疗后可以获得非常好生存获益,可以算的上是NSCLC患者不幸中的万幸!

参考文献

1. Soda M, Choi YL, Enomoto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ansforming EML4-ALK fusion gene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Nature, 2007, 448(7153): 561-6.

2. Li W, Zhang J, Guo L, et al. Combinational analysis of FISH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veals rare genomic events in ALK fusion patterns in NSCLC that responds to crizotinib treatment[J]. J Thorac Oncol, 2017, 12(1): 94-101.

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0[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4. Mok T, Camidge DR, Gadgeel SM, et al.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and fin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data for patients with treatment-naive advanced ALK-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the ALEX study[J]. Ann Oncol, 2020, 31(8): 1056-1064.

责任编辑:Zack     
排版编辑:Hann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