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利新生 耀适而行】邱录贵教授:靶向CD30创新ADC维布妥昔单抗国内上市——患者新希望,医生新选择

2020年07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20年来,淋巴瘤治疗发展较快,随着上个世纪CD20单抗的引入,淋巴瘤治疗进入了靶向免疫化疗时代,而现在又随着靶向CD30 ADC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淋巴瘤治疗又进入了靶向治疗时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围绕新时代下淋巴瘤治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详情如下。

               
邱录贵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肿瘤中心主任,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淋巴肿瘤的分子遗传与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策略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基础,干细胞工程
主要学术任职: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会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研究联盟 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研究联盟 副主席  
整合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委
《Blood Advances》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常务编委
发表论文350余篇,SCI论文80余篇。

李建勇.png

靶向CD30创新ADC维布妥昔单抗上市,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

Brentuximab vedotin(简称BV单抗)应该说是最先上市的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偶联的ADC药物,从最早在三线及三线以上难治复发的侵袭淋巴瘤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逐渐到现在应用于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在前瞻性3期临床研究中,与标准的ABVD方案相比,将博来霉素换成BV再联合AVD方案取得了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是克服了肺部远期毒性,基于此推至一线应用。

除了在霍奇金淋巴瘤广泛高表达以外,CD30还表达于其它类型的淋巴瘤当中,比如外周T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等。另外,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部分非特指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中,CD30也有相应的表达。那么,对于这些有CD30表达的淋巴瘤,那么BV在一定时机或某种情况下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除此之外,对于某些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或者存在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不适合ABVD等强烈或更强烈的方案,而BV单抗的问世则为这部分患者的一线治疗带来很好的选择。

对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而言,BV单抗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泛。我们知道,相比于欧美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其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明显更高。而且,T细胞淋巴瘤的药物开发总体上落后于B细胞淋巴瘤。因此,BV这样一个创新型的ADC药物在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如果患者经济能够承受,建议将BV单抗用在一线,提高患者近期缓解率,使其有机会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而使患者能获得更高的治愈率和长期生存率。总之,靶向CD30创新型ADC药物BV的上市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

新药时代,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淋巴瘤的治疗在近20年进展很快,从传统化疗时代到上个世纪利妥昔单抗引入的免疫化疗时代再到现在BTK抑制剂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时代。目前对于有些淋巴瘤而言,治疗选择比较多,包括常规的化疗方案、单克隆抗体如CD20单抗、刚上市的靶向CD30的BV单抗以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如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目前很多新药都逐渐进入了临床1期、2期研究,未来也可能在5年内逐渐上市。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该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呢?我认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首先是诊断,精确诊断是正确使用分子靶向药物的基本前提。比如,对于存在CD20表达的淋巴瘤如大多数的B细胞淋巴瘤,这样的患者才适合用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对于极少数没有CD20表达的患者则不适合用CD20单抗进行治疗。再者如BTK抑制剂,在应用之前也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准诊断。还有靶向CD30的BV单抗,也是需要对患者作出精准诊断,判断其是否存在CD30阳性表达,才能决定是否适用。总之,我们首先要明确患者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或者分子病理类型,作出精准诊断之后,才能合理使用药物。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热门的靶向药物比既往非特异性选择的细胞毒性药物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毒性可能更小,疗效可能更好,但实际上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能获得同样的疗效,免疫化疗在淋巴瘤治疗中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另外,基于当前中国国情以及医保覆盖有限的情况下,临床实际中我们为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有时未必是最优的选择,而是最恰当的选择。所以,在有多种药物选择的情况下,临床医生们应该结合诊疗经验,综合分析患者的各种情况,包括疾病因素、预后情况、身体状态、经济及社会情况等因素而定。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