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有“芙”共享病例分享⑯|晚期经AI治疗失败的患者,氟维司群仍可让HR+/HER2-mBC患者获得超长生存获益

2020年08月06日
病例分享:谢宁 教授   湖南省肿瘤医院
专家点评:林颖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乳腺癌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不仅需要根据肿瘤的分子分型进行诊疗,还需要在疾病的不同进展阶段、综合考虑肿瘤负荷、既往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评估、患者耐受性以及药物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才能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多线治疗方案。本文将介绍一例病史长达16年的乳腺癌病例。该患者在根治术后辅助化疗以及内分泌维持治疗10余年后出现肿瘤复发,一线解救化疗联合内分泌维持治疗14个月后出现肿瘤进展,二线氟维司群系统性内分泌治疗、2个月内即出现肺部转移病灶的显著缩小,疗效评估达到PR并且继续维持。

               
谢宁
副主任医师、内科学博士

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
湖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肿瘤防治分会秘书
湖南省医学会乳腺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巡讲团成员
《肿瘤药学》杂志中青年编委
参编国家级乳腺癌著作多本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主持省部级课题数项
Siena University Hospital 交流学习


病例介绍


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现年53岁;初步诊断时未绝经。否认家族病史,仍未未绝经。

治疗过程

1. 手术治疗:

a. 手术方案:2004年2月18日(38岁),因“发现左乳肿块1年”于外院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

b. 病理诊断:外院术后病理报告显示,左乳浸润性癌,ER+、 PR+、 HER2(阴性);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不详。

2. 外院辅助治疗:

a. 辅助化疗(2004年2至6月):TA方案(多西他赛+多柔比星),一共6周期

b. 辅助内分泌治疗(2004年9月—2009年9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5年。

3. 第一次肿瘤复发:DFS为10年8个月

a. 2014年10月21日(48岁)因左乳癌术后化疗后10年,咳嗽咳痰1月入院。

b. 检查B超示:1. 左乳术后缺如,左侧胸壁实性结节,术后复发转移可能性大;2. 左侧锁骨上窝多发实性结节;3. 左侧腋窝单发实性结节,淋巴结转移癌可能性。

c. 胸部CT示:1. 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考虑为乳腺癌复发并腋窝淋巴结转移瘤可能性大;2. 双肺多发转移瘤;3. 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瘤。图片1.png

图1: 2014年胸部CT显示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双肺多发转移瘤、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为乳腺癌复发并腋窝淋巴结转移瘤

a. 会诊外院病理切片: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Ⅰ-Ⅱ级。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回报:符合转移性中-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ER:2+ ~ 3+>60%;PR:3+>60% ;HER2: 2+;Ki67:+ 约 20-30% ;CK+++ ;P63散在+ ;CK5/6-; EGFR -;HER2  FISH:阴性。

b. 目前诊断:左乳癌术后化疗后 双肺、多发淋巴结转移、胸壁复发;病理分子分型:Luminal B (HR+/HER2-)乳腺癌

4. 晚期一线解救化疗:2014.11.01至2015.3.15期间,TX方案(多西他赛 75 mg/m2+卡培他滨 1000 mg/m2 BID×14)化疗 6周期;

a. 2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好转;2014年12月11日胸部CT显示,左侧腋窝区软组织肿块影较前缩小,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缩小减少,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较前缩小。

b. 4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PR:咳嗽咳痰症状缓解;2015年1月29日胸部CT: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较前缩小;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稍缩小减少,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大致同前。

c. 6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PR:2015年3月25日胸部CT: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较前大致同前,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稍大致同前,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大致同前。

图片2.png

图2: 晚期一线解救化疗TX方案2周期、4周期、6周期的胸部CT评估显示,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双肺多发转移瘤、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比基线水平缩小,疗效评估为PR

 5. 维持化疗:卡培他滨

a. 2015年3月25日—2015年5月15日,卡培他滨维持化疗2周期;2周期维持化疗后疗效评估PR;

i. 2015年5月15日,胸部CT: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较前缩小,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稍缩小减少,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大致同前。

b. 2015年3月25日—2015年6月22日,卡培他滨维持化疗4周期,后因Ⅲ度手足综合症自行停止用药。疗效评估PR;

i. 2015年7月23日,胸部CT: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较前稍缩小,双肺多发转移瘤大致同前(较大的约1.9 cm × 1.3 cm),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大致同前。

图片3.png

图3: 卡培他滨维持化疗前、2周期、4周期后的CT复查结果显示,肺部病灶较前缩小,疗效评估为PR

 6. 内分泌维持治疗:(当时患者未绝经)

a. 2015年7月22日测性激素:E:111 pg/ml,LH :11.8 MIU/ml, FSH: 18.9 MIU/ml ;

b. 内分泌维持治疗方案:依西美坦(25 mg  口服,每日一次)、联合戈舍瑞林(3.6 mg  肌注,每28天一次)

7. 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二线内分泌治疗:PFS1为11个月

a. CT复查发现肿瘤进展:2015年10月22日 胸部CT显示,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较前未见明显变化;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增大(较大的约3.1 cm × 1.9 cm),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大致同前。

图片4.png

图4: 2015-10-22 胸部CT发现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增大,疗效评估为PD

b. 晚期二线内分泌治疗:2015年10月开始给予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至今,方案为“氟维司群(500 mg 肌注,第1、14、28天,以后500 mg每28天1次),联合戈舍瑞林(3.6 mg 肌注,每28天一次)”;

c. 治疗后复查:

• 2015年12月18日,胸部CT:左乳腺癌术后,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较前稍缩小;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较前缩小(较大的约2.4 cm×1.4 cm),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同前。左侧少量胸腔积液同前。

• 2016年10月26日,胸部三维CT成像:左乳腺癌术后,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大致同前;双肺多发转移瘤同前(较大的约1.7 cm×1.2 cm),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同前。

微信截图_20200804135642.png图5: 2015年12月开始晚期二线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至今,左侧腋窝区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均较前缩小,疗效评估为PR并继续维持

               
林颖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行政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乳腺癌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专家点评

该患者的病史较长,术后辅助化疗以及内分泌维持治疗10年后出现肿瘤复发;一线解救化疗联合内分泌维持治疗的11个月内出现肿瘤进展;2015年10月开始二线氟维司群系统性内分泌治疗,2个月内即出现肺部转移病灶的显著缩小、疗效评估达到PR,并且氟维司群维持PR长达3年以上。

1. 复发转移性HR+/HER2-mBC患者的一线治疗,化疗后AI维持治疗未能获得较长PFS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推荐,复发转移性HR+/HER2-mB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复发肿瘤情况,包括肿瘤负荷、既往治疗方案(比如是否接受过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以及DFS获益情况等;②患者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对治疗的耐受性、主观意愿等;③平衡患者可能的生存获益以及药物毒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报道的由我国王树森教授牵头的多中心Ⅱ期FANCY研究[1],对于绝经后HR+/HER2-mBC患者接受一线化疗获得CR/PR/SD后,予以氟维司群维持治疗。主要研究终点CBR、PFS、ORR和安全性。研究入组绝经后HR+/HER2-mBC患者58例,结果显示:氟维司群一线维持治疗的中位PFS为16.1个月,从一线化疗开始计算的中位PFS为19.5个月。由FANCY研究可知,对于一线选择化疗的HR+/HER2-mBC患者,氟维司群内分泌维持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本例患者疾病复发转移发生在2014年,作为内分泌治疗敏感的患者,患者一线治疗选择化疗达到PR,化疗结束后予以AI进行维持治疗。但疗效并不尽如人意,3个月内疾病就出现复发。

2. AI是绝经后HR+/HER2-mBC的常用的一线治疗,临床上有相当多的患者为AI治疗失败后疾病进展

Ⅱ期SAKK21/00研究[2]表明,AI进展的绝经后HR+/HER2-mBC中,氟维司群250mg(n = 90)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至疾病进展时间,且疗效与基线时AI治疗是否有效无关。Ⅱ期N0032研究[3]入组了80例AI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绝经后HR+/HER2-mBC患者,使用氟维司群250 mg,14.3%的患者获得部分缓解,20.8%疾病稳定期超过6个月,临床获益率达35%。CONFIRM研究[4]对比了氟维司群在HR+/HR-mBC患者一线或二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二线治疗中,氟维司群500 mg组患者二线治疗的中位PFS达到7.9个月。而二线治疗的中位OS更是长达29.2个月,较氟维司群250 mg的22.8个月显著延长6.4个月(风险比 0.75;95%CI 0.58 ~ 0.96; P = 0.020)。

由此可见,氟维司群是AI治疗失败后疾病进展的一个合理的选择,也是一线解救化疗后内分泌维持的重要策略。氟维司群500mg较250mg带来更长生存获益。该例患者在继发性内分泌治疗耐药后接受二线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2个月内,肺部转移病灶显著缩小,胸部CT评估疗效达到PR并继续维持;截至目前,患者的二线PFS已经达到54个月,获益显著。回顾患者的治疗,若能够在一线治疗及时应用氟维司群,或许能够让患者获得更长的一线PFS。

参考文献

[1]. Wang S, Zheng Q, Xu F et al. Fulvestrant as maintenance therapy after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ER2-nega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FANCY),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ingle arm phase 2 study. JCO 2017; 35(15_suppl):1066–1066.

[2]. Perey L, Paridaens R, Hawle H, et al. Clinical benefit of fulvestrant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primary or acquired resistance to aromatase inhibitors: final results of phase II Swiss Group fo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Trial (SAKK 21/00). Ann Oncol. 2007;18(1):64-69.

[3]. Ingle JN, Suman VJ, Rowland KM, et al. Fulvestrant in 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fter progression on prior aromatase inhibitor therapy: North Central Cancer Treatment Group Trial N0032. J Clin Oncol. 2006;24(7):1052-1056.

[4]. Leo AD, Jerusalem G, Torres R, et al. First-line vs second-line fulvestrant for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 post-hoc analysis of the CONFIRM study.Breast. 2018 Jan 8;38:144-149.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rv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myrna


 

            

评论
2020年08月27日
陈志敏
徐州市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氟维司群是AI治疗失败后疾病进展的一个合理的选择,也是一线解救化疗后内分泌维持的重要策略。
2020年08月11日
张云路
江山贝林医院 | 肿瘤科
学习
2020年08月10日
程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