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焦精准,展望未来:第八届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圆满举办

2019年09月07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19年8月30日,以“肺癌精准诊疗和多学科融合、个体化治疗现状及未来方向”为探讨宗旨的的第八届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国内外的肺癌专家们在靶向和免疫治疗领域围绕“靶向治疗后患者出现耐药的应对策略、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精准筛选、最大获益治疗模式的探索以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开幕式:新时代背景下的精准治疗,任重而道远

本次大会是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学术盛会。在大会开幕式上,高树庚教授、王洁教授和王绿化教授代表本次大会的主席和执行主席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高树庚教授指出,目前肺癌已经进入精准诊疗和多学科融合治疗新时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各学科的融合已经贯穿到从早期肺癌筛查到晚期肺癌的个体化的诊治当中。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分院的王绿化教授则结合自己既往的诊疗经验谈到,当前综合治疗的理念未变,但内容不同,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综合治疗。中国肿瘤内科学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在致辞中谈到,综合治疗是以人为本的,尽管我国肺癌亡率高居第一位,但我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因为我们不仅有众多的中青年肺癌专家,而且有良好的基础。本次会议主席、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发来了视频致辞,他指出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位的癌症,目前多学科的研究已经进入临床治疗,成为癌症治疗的焦点,本次大会将针对这一焦点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信定能为大家在未来的诊治中带来新的思路。

图片1.png图片2.png

大家观点:精准、融合,肺癌治疗的未来

整个大会共分为两天进行,在开幕式结束后,第一天上午的学术讨论正式展开,分为名家讲坛肺癌精准治疗的方向和中外大家看肺癌精准防治。

名家讲坛环节由王绿化教授、高树庚教授、王洁教授和刘伦旭教授主持。

  • l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科技创新引领肿瘤精准医学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健康中国的蓝图是清晰且美好的,然而任务是艰巨的。目前以肺癌为首的恶性肿瘤是危害中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何时出现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拐点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医学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健康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要实现肿瘤治疗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符合科技创新和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发展的特点。

  • l 山东省肿瘤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为我们带来的是“精准放疗新实践”的学术报告,他指出放疗是一个设备和技术依赖性的学科,如果没有创新,就会被取代。因此放疗模式正在处于与时俱进的迭代当中。过去常规放疗的特点是精度低、疗效差、损伤大,如今在精确度和保护正常组织上已有了极大的优化,在和免疫治疗等学科交叉中,已经碰撞出火花。在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放疗的关键词将是“交叉、融合、集成和创新”,这是我们的挑战,也是职责所在。

  • l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宋尔卫教授,在“肿瘤免疫微环境诊疗发展方向”的报告中对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在肿瘤间质里面存在着不同亚群和不同异质性的间质细胞,它们对肿瘤的进展及免疫治疗效果均会产生影响,如果以间质细胞作为精准治疗靶点,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initpintu_副本.jpg

中外争鸣:免疫、靶向、化疗的分与合

随后,在宋启斌教授、周清华教授、毛伟敏教授和石远凯教授的主持下,“中外大家看肺癌精准防治”的汇报准时展开。在该环节中,专家们各抒己见:

图片6.png

  • l IASCL主席David P. Carbone教授在“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路口”主题报告中指出从肺癌早期筛查到晚期治疗的全程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并指出生物标志物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合适的人进行合适的治疗。然而,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缩短从研究到临床实践转化的鸿沟,以期使得患者的临床反应转化为治愈。

  • l 国际肺癌协会执行主席Fred R.Hirsch教授在随后的报告中指出,在治疗的选择中,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日益增长,其中组织检测是关键。

  • l 香港中文大学的Tony Mok教授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TMB。他对TMB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产生了疑问。他认为TMB可能代表了新抗原的存在,高TMB可能预示了更好的预后,然而要证实这一点,需要后续高证据水平的研究。

  • l 密歇根大学的Jules Lin教授做了“海克提之面:ⅢA(N2)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面面观”的报告。他认为认清ⅢA(N2)非小细胞肺癌的异质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选择合适的通路提供方向。

  • l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的周彩存教授,围绕抗血管治疗展开了阐述。从VEGF可以调控免疫的机制谈到IMpower150研究的部分结果,在该研究中,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及免疫已初具优势。他指出目前国内外指南对贝伐珠单抗联合免疫一线治疗NSCLC的观点基本一致,期待IMpower150的后续结果。

  • l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的陆舜教授,则对大家关心的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梳理,现有研究表明,突变新抗原缺失、JAK1/2和B2M基因突变、TIM/LAG3表达以及TEX表观遗传特征皆会导致免疫治疗获得性耐药产生,而免疫联合治疗可以作为克服单药耐药的有效策略。

  • l 吉林省肿瘤医院的程颖教授阐述了小细胞肺癌诊治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她指出免疫治疗实现了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突破,成为其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然而免疫治疗在小细胞肺癌发挥作用的理想时机、优势人群、最佳治疗策略仍在探索。

  • l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教授,做了第一天上午场的压轴报告。他指出,现代肺癌治疗史上三场变革奠定了今天的治疗结局;精准靶向和免疫治疗是中国临床研究的热点;新的研究应该考虑不同族群的差异;还需要更新的创新性的临床研究,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 l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张力教授阐围绕免疫治疗不良反应进行了发生机制、特点和处理原则以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目前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早期教育、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糖皮质激素是处理不良反应的核心药物,然而由于预测、诊断、鉴别不良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尚在探索,因此需要对罕见、高致死性不良反应提高警惕。

图片7.png

靶向、免疫、创新、MDT: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紧接肺癌大家、名家之后,在靶向治疗专场、免疫治疗专场、原创研究及创新药物/创新技术专场、肺癌MDT专场及青年说专场中,中青年肺癌专家们也一一亮相肺癌精准治疗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

靶向治疗专场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的主持下,围绕驱动基因阳性NSCLC精准诊疗及全程管理展开讨论。在最后的总结中,陈海泉教授指出驱动基因阳性NSCLC占我国腺癌患者的8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患者群体;肺癌的异质性(诸如:时空异质性、EGFR共突变等)的机制理尚未完全清除,仍旧影响着我们的疗效;液体活检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目前应用时的困难只是在技术上存在问题。

免疫治疗专场在王洁教授的主持下进行,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免疫治疗的机制和联合治疗策略、耐药后的应对等问题,均引得专家们的深切关注。专场主席王洁教授指出尽管免疫治疗可能为我们肺癌的治愈打开一扇窗,然而在目前,未经生物标志物指导时,仅仅20%的患者具备有效性,因此,这条道路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图片8.png

原创研究及创新药物/创新技术专场在毛力教授、王洁教授和胡毅教授的主持下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未来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专家们也将这些先进手段引入了肿瘤的治疗。免疫组库、多组学检测、肺癌转化研究等为与会者打开了新的思路,亦为未来新的研究增添了理论助力。

在王洁教授、陈海泉教授及王绿化教授主持下的肺癌MDT专场,是最能体现多学科融合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传统治疗手段在肺癌MDT精准诊疗中的作用和展望,还有MDT的病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青年肺癌学者是肺癌治疗的未来,在王洁教授和胡毅教授主持的青年说环节中,青年学者们继续对前辈们的讨论进行了延伸和扩展,并对“Ⅳ期寡转移NSCLC是否应将局部治疗作为标准治疗?”“NSCLC免疫治疗的最佳时机:越早越好?”这两个学界有争议的话题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辩论。

本次大会充分体现了肺癌精准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带来了新挑战,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颇多,将应用在未来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


点击以下文字观看会议重播

2019年8月30日

开幕式及领导致辞+肺癌精准诊疗的方向+中外大家看肺癌精准治疗

20190830 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免疫治疗会场)

靶向治疗会场

原创研究及创新药物/创新技术转场

2019年8月31日

中美国际肺癌高峰论坛31号上午

中美国际肺癌高峰论坛31号下午


评论
2019年09月09日
134****9908
临汾市第五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2019年09月09日
邓新献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医院 | 骨外科
学习了
2019年09月09日
施振友
宜春浙赣友好医院 | 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