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第二届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论坛“在郑州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崔树德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刘真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多位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乳腺癌多学科专家围绕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的肿瘤防控、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乳腺癌患者妇科内分泌及生殖管理、乳腺癌患者依从性及心理健康管理、乳腺癌全程、全方位管理—骨安全管理、乳腺癌患者伴随心血管事件管理等六个专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张建功院长
会议开场由河南省肿瘤医院张建功院长致辞。张教授指出随着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案的不断进步,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总体保持平稳的下降趋势。随着乳腺癌患者存活率的提高,大量早期乳腺癌患者将面对伴随疾病问题,希望未来通过乳腺癌两全管理理念的落地和实施,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专题一 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的肿瘤防控
徐兵河教授
大会主席徐兵河教授首先介绍了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的肿瘤防控。徐教授指出:2016年10月15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并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肿瘤全方位全周期管理是指以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目标,覆盖癌症的早期预防及高危筛查,急病期多学科规范诊疗、慢病期跨学科管理癌症伴随疾病的全方位、全周期肿瘤管理体系。癌前周期以亚健康人群为主,关注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实现预防与早诊早治;急病周期以患癌人群为主, 以癌症治愈为核心,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慢病周期以癌症康复人群为主,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跨学科管理癌症伴随疾病。
2017年,我国首部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正式颁布。在今年3月召开的“2018中国肿瘤健康管理大会暨第二届乳腺癌两全管理首席专家论坛”上,百余位乳腺癌、心血管、骨科、内分泌、妇科、中医和精神健康等跨领域专家共同协作的全球首部《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应运而生,具体包括乳腺癌随诊随访项目、乳腺癌伴随疾病管理项目和乳腺癌不良反应管理项目。
最后,徐教授提出聚焦癌症生存,跨越学科之界;渊谋远略,共筑健康中国2030。
专题二 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
刘真真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刘真真教授具体介绍了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刘教授指出随着乳腺癌患者存活率的提高,大量早期乳腺癌患者将面对伴随疾病问题。乳腺癌伴随疾病是指与乳腺癌非直接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疾病与乳腺癌往往伴随出现, 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骨代谢异常和精神心理。在心血管疾病方面, 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声明: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指出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有很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其中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有效管理乳腺癌患者伴随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还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对于骨代谢异常,高龄、使用AI类药物、体质指数<20kg/m2、既往骨折史等导致女性乳腺癌患者易发生骨安全问题,而乳腺癌患者自身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其常易发生骨质疏松的问题,因此,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安全风险并给予适当管理。最后在精神心理方面,乳腺癌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42%,研究显示适当的心理管理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最后,刘教授提到中国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已经站在全球的前沿,希望未来以乳腺癌为试点,共同推动肿瘤伴随疾病的管理,促进肿瘤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专题三 乳腺癌患者妇科内分泌及生殖管理
宋芳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宋芳教授与大家分享乳腺癌患者妇科内分泌及生殖管理。宋教授指出目前年轻乳腺癌患者比例呈现增高趋势,我国约占57.4%。50%的40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在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同时还关注乳腺癌治疗后对生育功能的影响,但妊娠率仅不到5%。年轻患者后续生育率低下的原因包括担心复发、遗传、卵巢早衰/功能异常、长期内分泌治疗和辅助生育技术不完善。
随后,宋教授提出众多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疗或放疗,治疗可导致卵巢功能低下甚至卵巢功能衰竭;保护和保存生育力,提高肿瘤患者生殖健康水平,需积极应对。目前生育能力保留方式包括胚胎冷冻、卵巢刺激和卵母细胞冷藏、卵巢组织冷藏和异种卵巢移植等。每种方法都有利弊,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是否已结婚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最后,目前化疗导致卵巢功能的确切机制尚不可知,但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受损可能是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多数研究认为GnRHa 用于化疗中卵巢和生育力保护疗效肯定,但ASCO指南建议肿瘤患者治疗中使用GnRH-a保护生育力的证据不足,尚须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证实。
专题四 乳腺癌患者依从性及心理健康管理
孟焱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孟焱教授带来了关于“抑郁、焦虑的识别”的专题报告。孟教授指出中印精神神经障碍患病率调查显示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是中国最常见精神障碍,女性受累更严重。同时,在国外一项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研究,随访近5年后的结果显示45%的乳腺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其中42%为抑郁或焦虑障,1/5的患者伴有2种以上的精神障碍。
孟教授介绍到抑郁是一种负性情绪、持续相当长时期且影响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趣丧失以及自罪自责、认知症状、自杀行为等。病理性焦虑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怀有一种忐忑不安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为精神焦虑、躯体焦虑、觉醒度提高以及突然、不可预测、反应程度强烈、有濒死感。50%-60%的成人重性抑郁症患者一生中有一种或多种焦虑障碍,其中47.2%的重性抑郁患者终生满足焦虑障碍的诊断。最后,孟教授总结了抑郁焦虑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社会康复治疗等。
专题五 乳腺癌全程、全方位管理—骨安全管理
高嵩涛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高嵩涛教授介绍了早期乳腺癌患者骨安全管理问题,高教授指出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芳香化酶抑制剂 (AI 类药物)治疗患者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 促进了破骨细胞形成和吸收,密度降低从而易导致质疏松。ESMO(2014)肿瘤患者骨健康管理指南中提到乳腺癌骨安全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使用AI类药物、体质指数<20kg/m2、既往骨折史等。骨折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总体存率,多数患者常在出现骨痛的症状后才引起关注,关注骨安全问题,还需要关注患者的骨节痛症状。
随后高教授解读了早期乳腺癌患者骨安全管理模式:双管齐下,评估与理并重。一方面,综合评估患者骨丢失及质疏松的风险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问题,给予适当的预防管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另一方面,骨安全的管理目标包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疗效。管理患者骨安全,应从增强骨质、缓解骨痛症状两方面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依据患者骨折风险给予相应的管理方案,恰当的治疗措施减少骨痛症状,选择适当的AI类药物治疗。
专题六 乳腺癌患者伴随心血管事件管理
余宏伟教授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余宏伟教授解读了心血管事件血脂异常的管理。余教授指出美国对63, 566例不同阶段乳腺癌患者死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晚期乳腺癌患者相比,心血管事件相关病死率在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比例更高。同时,健康与营养问卷调查提示代谢综合征五大指标(腰围、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与乳腺癌死亡密切相关。《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绝经后乳腺癌妇女的雌激素水平同时受到卵巢功能减退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影响而明显下降,常见血脂异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增加;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已跃居该类患者除乳腺癌死亡事件外的首位。
随后,余教授提出对于血脂异常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发生。首先,对于血脂异常的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其次,对于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坚持控制饮食和调节生活方式,并结合临床疾患和是否伴有其他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对血脂进行管理。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崔树德教授
会议尾声,崔树德教授为本次会议作总结:与会的乳腺癌多学科专家达成共识,以提升患者长期生存质量为目标, 结合河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进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落地,通过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整合各级医疗体系的优势资源,实现乳腺癌患者急病治疗期的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更重要的是落实慢病治疗阶段的乳腺癌伴随疾病管理与预后随访评估,全面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