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两全”其美成都站|西部跨领域专家倡议:上下联动,实现乳腺患者全方位全周期治疗

2018年07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编辑部
来源:肿瘤资讯

2018年7月14日,汇聚西部跨领域专家的“第二届中国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首席专家论坛”在蓉城成都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四川省肿瘤医院李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淑群教授共同担任主席,与西部百余名肿瘤诊疗领域及心血管、医学心理等跨领域专家,围绕乳腺癌两全管理模式、肿瘤心脏病学、依从性以及心理健康管理等主题,共同倡议肿瘤“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

14.jpg

张淑群教授、李卉教授(从左至右)

会议开场,由四川省肿瘤医院李卉教授为本次会议做开场致辞。李教授介绍到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随着诊疗手段的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已大幅度提高,5年生存率达83.2%。如何让患者活的更长的同时活的更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乳腺癌“两全”管理模式就显得更为重要,急病期多学科规范诊疗,慢病期跨学科管理癌症伴随疾病。让患者活的更长的同时活的更好。随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淑群教授提到随着乳腺癌生存期的不断延长,我们不仅仅需要关注疾病本身,更需要关注“人”。我们不仅要让患者活的更长,更要让患者活的更好。

第一部分由兰州军区总医院赵庆丽教授主持。

3.png

赵庆丽教授

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

2.jpg

吴凯南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凯南教授首先介绍了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吴教授指出随着肿瘤诊疗手段的提高,肿瘤相关死亡率已显著下降,肿瘤已进入慢病管理时代。有研究显示,慢性疾病及其标志物与癌症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我们需要重视肿瘤患者的伴随疾病问题,尤其是长期生存的乳腺癌患者。与不良反应不同,乳腺癌伴随疾病(concomitant disease)与乳腺癌非直接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疾病与乳腺癌往往伴随出现。乳腺癌的伴随疾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骨代谢异常、精神心理异常等。乳腺癌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的大幅下降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而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伴随的心血管疾病进行有效管理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同样有助于延长患者PFS。随后,吴教授进一步指出高龄、使用AI类药物、体质指数<20kg/m2、既往骨折史等导致女性乳腺癌患者易发生骨安全问题。对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建议以BMD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定期进行骨安全风险并给予适当管理。最后,吴教授指出31.8%的癌症患者达到了精神障碍的严格意义上的诊断标准,而乳腺癌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达42%。适当的心理管理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4.png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第二部分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周蕾蕾教授主持。

WX20180720-114847.png

周蕾蕾教授 

全方位管理理念下肿瘤心脏病学发展的临床需求

7.jpg

崔凯军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崔凯军教授为大家讲授“全方位管理理念下肿瘤心脏病学发展的临床需求”。崔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与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两大主要的因素,且两种疾病所致死亡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间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癌症患者常可同时伴随心血管疾病,肿瘤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肿瘤患者的常见伴随疾病,且心血管疾病增加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通过肿瘤心脏病学积极管理心血管及肿瘤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将有助于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接下来,崔教授介绍了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是乳腺癌的主要化疗药物,其相关的心脏毒性不容忽视。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损伤是多种机制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呈剂量依懒性、累积性、进行性。靶向药物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肿瘤患者的治疗常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放疗和手术;蒽环类药物、曲妥珠单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常用药物均存在潜在的心脏毒性,对患者预后产生很大影响。崔教授建议关注化疗、靶向药物等治疗方案引起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肿瘤已进入慢病管理时代,慢病期的心血管事件同样不容忽视。老年患者缺乏规范化随访监测,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早期发现治疗相关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从而使患者获得理想的预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肿瘤心脏病学于2002年诞生于美国,我国于2016年成立了首家肿瘤心脏病学门诊。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肿瘤心脏病学的宣传与教育至关重要,当务之急是建立肿瘤心脏病学MDT团队。

8.png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第三部分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姚欣敏教授主持。

9.png

姚欣敏教授


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心理健康管理

10.jpg

管海涛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管海涛教授介绍了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心理健康管理。管教授指出我国女性ER/PR阳性乳腺癌患者约占全部乳腺癌的70%,且呈上升趋势。ER+早期乳腺癌术后有2-3年及7-9年两大复发高峰,5年内分泌治疗后,乳腺癌的远期复发风险持续存在。ATLAS是首个证实延长他莫昔芬治疗(10年)有获益的研究,发现长期的治疗将在治疗10年后显示出生存的改善,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增加。后续有多项研究进一步证实,10年 AI 较 5年AI 显著改善患者无病生存率。然而,辅助治疗的延长是否每个人都能坚持到最后。一项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分泌治疗5年内的中断率极其高,TAM患者中约有一半的中断,AI患者则为1/3。中断治疗时间和乳腺癌复发时间显著相关,而重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PFS。因此,可以说依从性是影响长期内分泌治疗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多种因素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其中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是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国内外已颁布众多关于骨、妇科及心血管系统的管理指南,以指导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临床管理。接下来,管教授指出乳腺癌患者伴随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31.8%的癌症患者达到了严格意义上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而乳腺癌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达42%。年轻患者以焦虑/抑郁为主,老年患者则以偏执与孤独更常见。且不良反应的出现及严重程度同时还受患者心理负面预期的影响。最后管教授建议关注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问题,从肿瘤心理学角度进行全方位管理,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11.png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第四部分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新华教授主持。

12.png

杨新华教授

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的认识及管理

13.jpg

周素梅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素梅教授分享了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的认识及管理。周教授指出随着诊疗手段的进步,肿瘤相关死亡率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已成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胆固醇不仅是ASCVD(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与乳腺癌发生以及预后密切相关。雌激素能降低TC和LDL-C,升高HDL-C,被认为是脂质代谢和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因素。绝经后乳腺癌妇女的雌激素水平同时受到卵巢功能减退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影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显著增加。在一项“绝经后早期乳腺癌AI治疗血脂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术前血脂异常的患者比例相当高大约在60%左右,内分泌治疗前血脂异常率与术前差异不大。然而,由于医生的认识程度不够,只有部分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再次进行血脂监测。在内分泌治疗期间,指南要求每半年血脂监测,事实上检测率非常低;指南要求通过运动、饮食指导、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干预,事实上药物干预率也非常低。最后,周教授建议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患者每季度检测一次空腹血脂,筛查项目包括TC、LDL-C、HDL-C和TG;对存在血脂异常的患者,需通过戒烟、调整饮食结构、保持理想体重或减重和运动等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他汀类药物干预以及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如依西美坦)等措施进行血脂干预。

1.png

李卉教授

最后,李卉教授为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李教授指出乳腺癌“两全”管理模式需要将患者的治疗由院内扩展到院外,由上级医院扩展到基层医院,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通过上下级医院联动,提高医院乳腺癌的整体治疗水平,进而实现乳腺患者全方位全周期治疗。

13的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