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沈琳教授畅谈CGOG目标与晚期胃癌免疫治疗

2018年06月12日
编译:月下荷花
来源:肿瘤资讯

2018年6月8日到10日,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CGOG)在北京召开,以“引领、研发、传递”为宗旨,探讨中国消化系统肿瘤药物研发与转化研究的未来。会议期间【肿瘤资讯】有幸采访到消化系统肿瘤诊疗领域的顶级专家沈琳教授,沈教授详细介绍了CGOG的目标,2018ASCO年会胃癌研究进展以及晚期胃癌免疫治疗的突破方向。

               
沈琳
教授、博导、主任医师

现任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及消化肿瘤内科主任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药物临床试验与转化研究
共发表论文17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280。先后牵头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课题、863子课题、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课题40 余项。作为副主编编写专著《消化道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共参与编写专著10部。多次主持并参加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00余项,特别是牵头组织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多项研究结果成为我国制定消化道肿瘤临床诊疗规范的循证医学依据
历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2018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目标

沈琳教授:CGOG的主要目标是搭建平台,即搭建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以及相关管理、政策法规平台,方便不同领域研究人员的沟通、展示和交流,从而促进中国肿瘤临床研究的发展。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单纯以临床表现、部位起源分类已不能满足治疗需求,分子标志物的纳入是必然趋势。这一领域进展非常快,临床医师对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基础研究人员对临床又不了解,造成供需不匹配,资源极大浪费。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平台,实现基础与临床工作人员的集中,以良好的沟通融合推动对消化道肿瘤的认识,从而促进临床发展,最终目标是患者受益。

晚期胃癌免疫治疗如何突破

沈琳教授:晚期胃癌的突破性治疗进展并不多,之前在靶向治疗上几乎可以用折戟沉沙来形容,因此对近年兴起的免疫治疗在胃癌的应用格外关注,希望可以获得新的突破。BMS和默沙东的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虽然在日本和美国都获得了批准治疗晚期胃癌,但是它们对常规治疗失败患者的有效率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且生存期延长也不如其它实体瘤显著,如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因此我们要思考,对于胃癌这种异质性非常复杂的疾病,如何选择适合人群进行免疫治疗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恰当的标志是有效筛选适用人群的方法,然而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完全不同,免疫调节非常复杂,现在临床研究或临床上应用的标志,如PDL1表达、MSI-H或TMB等,都不能涵盖所有免疫治疗敏感人群,因此探索更好的标志或是标志组合用来筛选合适的治疗人群是未来胃癌免疫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2018ASCO胃癌研究进展

沈琳教授:2018年的ASCO胃癌研究,有两个方面给人留下较深刻印象:一是靶向治疗。胃癌靶向治疗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针对Her2的治疗,代表药物是曲妥珠单抗,单药有效率20%左右。这次大会上有多项研究报道了由加拿大研发的一种靶向Her2的双特异抗体ZW25,它可与Her2的ECD2和ECD4二个区域结合,产生多种活性作用,单药有效率超过50%,是赫赛汀的2倍,因此这个药物给我个人留下深刻印象,期待能有进一步的数据支持其临床应用;另一个针对Her2靶点的药物是TDM1,虽然之前在胃癌二线治疗未获成功,但研发并未停止,一直努力提高TDM1亲和力、减少不良反应,现在的结果也有很好前景,但最终能不能克服曲妥珠单抗耐药,二线治疗能否成功,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国内也有类似药物研发,很值得期待。

另一个方面是胃癌免疫治疗人群的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与二线化疗相比并无明显占优,可能主要还是人群选择失败所致。目前单用CPS(间质PDL1表达)大于1%作为人群筛选标志,就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一个好的标志,导致治疗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因此胃癌应该怎么做临床探索,怎么在二线或者一线当中实现免疫治疗的突破,是值得研究者和企业思考的。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群是否都需要治疗

沈琳教授:目前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支持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然而,关于是否所有感染人群都要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有不同的声音,即如果患者没有基础疾病,如损伤、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溃疡病等,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不需要治疗。也就是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仍存在争议。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肿瘤改变的时间很长,在此期间永远保持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很困难,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有家族聚集性,中国人群的感染率也非常高,所以我个人认为选择高危人群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更具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