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史料】当年报纸上肿瘤医院的海归医生们

2017年08月11日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微信截图_20170811172137.jpg

儒雅院长:汤于翰

1939年夏天,一位青年不远万里从欧洲回国,他就是后来中比镭锭治疗院的院长汤于翰。当时的《申报》专门报道了他的归来,还附上照片。这种待遇,今天的青年医生可是难得的哦。

微信截图_20170811170353.jpg

湯君于翰自震旦大學畢業後、因成績優異、公費派送比國、入魯文大學專攻X光及癌病學、今巳榮膺魯文大學高等醫學博士學位、曾在魯文醫院擔任駐院醫師及X光鐳錠助理三載、並為比京白魯塞爾X光學會會員、曾數度赴德法實地考察、並在瑞典丹麥調查醫學組織、及在倫敦皇家醫院研究治癌方法、國人得該校博士學位者、應推湯君為第一人、湯君著有“X光治療術基礎”一書、於醫界供獻殊巨、聞巳搭法輪霞飛號於昨晚返國抵滬、將以其深淵之學識與豐富之經騐、任職中比鐳錠治療院、為病家服務。

鉴于当时报刊照片的印刷质量,我们有必要换一张差不多时期的汤于翰照片。看看,是不是颇有儒雅的气质。

微信截图_20170811170405.jpg

知性才女:李月云

微信截图_20170811170420.jpg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

1946年4月29日,一位名叫Katherine的华人女子踏上了一艘从美国到中国上海的轮船。当时中国非常权威的一份英文报刊《北华捷报》报道了她的归来。因为她带着足以开办一家肿瘤诊所的镭锭和仪器设备回国。她的壮举,令当时的外国媒体也佩服不已。她就是后来肿瘤医院肿瘤外科的奠基人李月云教授。

微信截图_20170811170433.jpg

李月云原籍广东清连县, 1911年7月16日出生于广州,英文名为Katherine Li。在北京美国学校读初中期间她受到了浓厚的西方教育的熏陶,1935年在上海基督教女子医院毕业,并获得医生执照。1934—1938年间,李月云医生分别在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做实习和住院医生。

1938年,风华正茂的李月云教授怀抱治病救人的崇高志向,在父亲的资助下只身一人漂洋过海到美国学医。她先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产科医院任妇产科医生,1939年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41年,李月云教授获得机会去纽约肿瘤治疗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担任住院医生,该院是美国创办最早、技术水平最高的肿瘤防治中心,这个难得的机会使她从一名妇产科医生转变成了一名肿瘤外科医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过四年的严格培训,李月云医生看到了中国肿瘤医学与西方水平的差距,由此萌发了回国改变当时中国肿瘤医学现状的想法。1946年4月,在一位美国友人的捐助下,李月云教授带着足够在上海开一个肿瘤诊所的全部医疗设备和器材,踏上回国的轮船。

50年代初的中国一穷二白、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因此创业之路要比她之前作出回国发展的决定更为艰难。回国后,李月云医生先是兼任上海西门妇孺医院肿瘤科的主任医生,从事妇科肿瘤工作。1952年7月1日中山医院建立肿瘤外科,并聘李月云为主任,从此她开始培养中国第一批肿瘤外科人才。至1956年,她已施行乳腺癌手术达400余例。

1956年李月云医生受命与顾绥岳医生、张去病医生通力合作,在她的努力下,中山医院肿瘤外科与位于宛平南路11号的上海镭锭医院的放射科、病理科合并成立了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医院的建立是中国肿瘤事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为我国肿瘤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设有病床40余张,治疗病种包括头颈部、唾液腺、甲状腺、乳腺、软组织、胃、大肠等处的肿瘤。李月云医师强调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并积极开展各种综合治疗,如术前、术后放疗,动脉插管区域性化疗等。

1961年,外科分为头颈组、胸组(包括乳腺)及腹组。“文革”后,李月云医生重新担任肿瘤医院外科主任,她十分重视各级医师的培养,每月总有一天教医师学习英语。80年代,李月云教授凭借她在纽约肿瘤中心的影响帮助学生联系进修的奖学金,打开了上海肿瘤医院外科医生赴美进修的大门。她本可以去美国赚大钱,却在祖国拿着微薄的工资。她培养了整整一代中国肿瘤事业的中坚力量,却从不要求任何回馈,甚至受到屈辱依然坚守在祖国的土地上。

李月云教授退休后70岁高龄仍坚持每周两次的门诊和查房。1995年,她赴美国与儿女共同生活,连分到的惟一一套房产也还给了国家。在美国的日子,李月云教授仍十分关注我国肿瘤事业的发展。

李月云教授的一生以居里夫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她说她只是为病人做了她想做的和能够做的一切,她相信年青一代会把肿瘤外科的事业推向更高的一层楼。她对祖国的深情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她对人民的深情是镌刻在骨骼上的。

今天可以让李月云教授欣慰的是,当年她所开创的那支肿瘤外科队伍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她生前留下来的许多肿瘤外科学的经典理论和技术也被作为现代肿瘤外科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代代传承下去;而她为后辈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创业者的功绩,还有那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纪念的精神财富。

这些肿瘤领域的海归们,将他们在欧美学习的癌症治疗技术带回国内,给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肿瘤治疗事业照进了第一缕曙光。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Ruby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