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李青教授:加强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血脂管理,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2016年11月15日

作者:李青教授

来源:肿瘤资讯


李青教授简历.jpg

绝经后早期乳腺癌长期幸存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超过乳腺癌本身

近期发布在《JAMA Cardiology》上关于早期乳腺癌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的研究发现,心血管事件相关死亡是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死因。该研究纳入了加拿大1998年至2012年确诊为早期乳腺癌的近10万例患者,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四分位间距,50-71岁;也即意味着3/4的患者发病时已处于围绝经期或绝经期),中位随访时间6.6年。结果显示,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压的年轻女性死于心血管事件不常见。10年的生存分析显示,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死亡是绝经后女性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乳腺癌。对于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前5年死于乳腺癌、心血管的风险相似,但之后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增高,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的10年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4.6%、16.9%。绝经后且确诊后生存时间≥5年的患者,10年心血管死亡率高于乳腺癌死亡率。

如何降低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血脂管理是关键

缘何老年乳腺癌患者会面临如此高的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这需要从绝经后女性本身的生理变化和乳腺癌治疗两方面谈起。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雌激素对人体脂质代谢的有利影响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因而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绝经对女性血脂谱的影响

绝经可影响脂蛋白类型和血脂水平。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表现为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B(apoB)和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轻度降低。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与女性在绝经后ASCVD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芳香化酶抑制剂(AI)对血脂的影响

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大部分为激素受体阳性。AI可以阻断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体内雌激素的主要来源,从而达到控制乳腺癌细胞生长、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第三代AI已成为绝经后HR阳性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的首选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改善预后。基于AI作用机制的不同,目前临床常用的AI类药物可分为两大类:非甾体类(如阿那曲唑与来曲唑)和甾体类(如依西美坦)。因药物分子结构的不同,两类AI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的影响也有所差异。既往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非甾体类AI(来曲唑和阿那曲唑)辅助治疗可使患者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而甾体类AI(依西美坦)则可降低患者TC水平,并对LDL-C没有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有血脂异常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甾体类AI(依西美坦)作为内分泌治疗药物。

如何进行血脂管理?首部共识即将问世

综上可知,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同时受到卵巢功能减退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影响而明显下降,常见血脂异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增加,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已跃居该类患者除乳腺癌死亡事件外的首位。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往往过度重视抗肿瘤治疗,而忽视了患者的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此外,目前仅有针对《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针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统一规范诊疗指引。

有鉴于此,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心血管老年学组和女性健康学组共同努力下,我国乳腺癌和心血管血脂领域的权威专家启动了《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的撰写工作,旨在规范中国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的管理,有效降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据悉,目前该专家共识的撰写工作已经完成,指南中将就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的干预目标,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的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降脂药物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的选择等内容进行详细推荐,敬请期待。

同时,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乳腺癌患者的血脂现状,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癌症基金会的领导下,全国60余家中心正在开展初治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基线状态信息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期待本次流调能够为未来乳腺癌血脂管理提供更多的循证参考。

版权属良医汇肿瘤资讯App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资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