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15ECC——泌尿系统肿瘤研究进展精选

2015年10月05日

1.肾细胞癌二线治疗新药Nivolumab和Cabozantinib

截止本次ECC会议之前,肾细胞癌的临床治疗药物推荐见下表(黑色体字),而Nivolumab和Cabozantinib这两个药物的证据级别尚不明确,本次会议报道的研究让这两个药物的证据级别改变,可能会更改指南。

首先,ECC会议上报道了CheckMate-025这个3期临床研究的结果,证明PD-1抑制剂Nivolumab在晚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能够提高总生存期。肾脏透明细胞癌是肾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这个3期研究一共纳入了821名患者,比较了Nivolumab和当前的标准治疗(依维莫司,Everolimus)在一线治疗肿瘤进展后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的疗效,入组的患者随机给予3mg/kg Q2W的Nivolumab或者Everolimus 10mg 口服 QD。研究发现,使用Nivolumab和标准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期(OS)分别为25m和19.6m(HR 0.73,p=0.0018),肿瘤客观反应率上,二者分别为25%和5.4%,无论患者的PD-1/PD-L1状态,都能从Nivolumab治疗中获益。副作用:使用Nivolumab的患者出现3-4级副反应的比率是19%,而依维莫司则是37%。因为Nivolumab在总生存率上的明显优势,该研究于今年被提前终止了。

另外一个肾细胞癌治疗新药是Cabozantinib,本次会议报道Cabozantinib能够提高进展期肾癌患者的生存期。Cabozantinib(原称为XL184)是一个新型的VEGFR、MET和AX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干扰HGF-MET信号通路,临床3期METEOR研究比较了Cabozantinib和目前标准治疗依维莫司用于进展期肾癌患者的疗效,研究共入组了658名患者,随机给予患者Cabozantinib60mg每日口服或者依维莫司10mg 每日口服。研究主要终点为PFS。今年7月的结果报道,Cabozantinib和依维莫司在患者中的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4m和3.8m。而这次会议则报道了总生存期OS的中期分析,结果发现,使用Cabozantinib组相比于依维莫司组OS有显著提高的趋势(目前并显著)。客观反应率上,Cabozantinib和依维莫司组分别为21%和5%。Cabozantinib和依维莫司因为副作用停药的比率分别为9.1%和10%,使用Cabozantinib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腹痛3%,肺局部液体2.7%,腹泻2.1%。

总结一下,肾细胞癌的两个新药:Nivolumab能够提高RCC患者的总生存率,是一个能够改变治疗指南的新药;Cabozantinib的结果仍需继续确认但是前景较好。然而,如何将这些新药整合到我们目前已有的方案里,如何挑选最受益人群,都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

2.尿路上皮癌新药Atezolizumab的临床2期研究结果

本次会议报道的试验研究Atezolizumab在局部进展或转移的膀胱癌、肾盂癌和输尿管肿瘤患者中的临床2期研究结果。入组标准为在使用或铂类治疗后出现肿瘤进展的患者,ECOG 0-1分,肌酐清除率≥30mL/min,有足够的组织分析PD-L1表达,主要纳入移行细胞癌。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客观反应率ORR。给予患者Atezolizumab 1200mgQ3W,直至患者没有临床获益,并每9周评估患者的反应。结果:(1)研究一共纳入311名患者,75%为膀胱原发肿瘤,根据PD-L1的状态不同,PD-L1 IC 2/3分的患者的总客观反应率(ORR)为27%,PD-L1 IC1的患者的ORR为10%,而PD-L1 IC为0的患者的ORR则降低至9%;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ORR的患者中,PD-L1 高表达的IC2/3组的PR+CR患者占所有ORR患者(包括PD、SD、PR和CR)的32%。(2)所有患者的PFS为2.1m,OS在 PD-L1 高表达(IC2/3)患者中尚未达到,在IC0/1的低表达患者中为6.7m。评论:在尿路上皮癌的患者中,免疫卡控点抑制剂很有可能提高二线治疗的生存率,目前临床3期研究正在进行,最重要的莫过于明确可能获益人群。

3.前列腺癌研究进展

3.1TAK-385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TAK-385是第一个口服剂型的GnRH拮抗剂,能够选择性拮抗GnRH受体,从而阻抑GnRH激素的脉冲式激素控制,降低垂体LH、FSH和睾酮的分泌。这个临床2期研究入组条件为:睾酮>150ng/dL,PSA>2ng/mL,ECOG评分 0-1分,且没有肝及肺转移的患者,随机给予患者TAK-385两个剂量(80mg/日 口服,120mg/日口服)以及亮丙瑞林(leuprorelin 22.5mg皮下注射 Q12W)。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患者的睾酮水平小于50ng/dL百分比。结果:(1)TAK-385的两个剂量组相比于亮丙瑞林,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睾酮水平。(2)用药12周后的PSA水平:TAK-385组的 PSA降低比率为97%,亮丙瑞林为92%。(3)副作用:TAK-385的3/4级副作用为高血钙(4%),低血压(4%),膀胱癌(4%,1例患者服用80mg剂量组时出现)。

3.2STAMPEDE研究最新进展

研究背景:目前高级别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雄激素去势治疗,随着治疗的进行,一部分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为去势治疗抵抗的前列腺癌(CRPC),预后不佳。那么去势治疗联合其他疗法能否提高患者的获益呢?STAMPEDE临床研究是一个大型的前瞻性随机研究,研究群体是新诊断的前列腺癌患者,比较了在去势治疗的基础之上加入放疗能否提高患者的获益。该研究入组的2962名患者患者均为未经过内分泌治疗的患者,61%为转移性患者,15%有淋巴结转移,24%为局部进展期病灶,研究将患者纳入数个治疗亚组,包括1184名患者接受标准治疗方案(SOC,标准治疗为趋势治疗+/-放疗),593名患者接受SOC+唑来膦酸,592名患者接受SOC+多西他赛,593名患者接受SOC+唑来膦酸+多西他赛的治疗。结果:(1)多西他赛组的比较:相比于标准治疗,在标准治疗上加入多西他赛,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HR=0.76);(2)唑来膦酸对于有症状的骨事件(SSE)的预防: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唑来膦酸并不能新发降低骨事件的发生率,HR=0.94,P=0.564。(3)多西他赛对于有症状的骨事件的预防:相比于标准治疗,加入多西他赛能够显著降低SSE,HR=0.60,P<0.001。

3.3 基因研究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预测和预后

首先介绍两个概念:cfDNA和ctDNA:cfDNA(circulating free DNA)是指在循环血液中自由存在的DNA,而ctDNA(circulating tumor DNA)则是指循环血中存在的肿瘤DNA。已经有研究证明,肿瘤患者和健康人相比,存在更高水平的cfDNA,而ctDNA占cfDNA总量的1%-90%。ctDNA和mCRPC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可以检测出转移性CRPC患者的ctDNA改变,包括:拷贝数增加/减少,突变,重排等。

本次会议报道的研究,研究对象是开始恩杂鲁胺治疗的mCRPC患者,在基础状态下和治疗12周后或基本进展时采集了血浆,提取检测了血浆DNA和白细胞DNA,cfDNA通过阵列比较基因组杂技(aCGH)检测研究,也进行雄激素受体(AR)外显子2-8测序检测,并寻找cfDNA改变与PSA水平改变和临床结局(PFS)之间的关系。结果:一共提取了122名患者的cfDNA,对117/122名患者行aCGH检测,对120/122名患者进行了AR深度测序。

结果:拷贝数改变和AR突变检测总结见下表。值得注意的是,AR突变中,所有L702H突变的患者(意味着糖皮质激素激活)和T878A(意味着孕酮激活)的患者都接受过阿比特龙的治疗。PSA下降水平与RB1丢失、AR获得/扩增、MET获得/扩增显著相关,并且,RB1丢失、MET获得/扩增、AR获得/扩增、MYC获得与mCRPC的预后不佳相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