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ASH 2025丨胡凯主任团队:CD7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一项单臂、开放性I期临床研究

11月11日
来源:肿瘤资讯

第67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将于12月6-9日在美国奥兰多盛大举行,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ASH年会汇聚来自全球百余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交流探讨突破性研究成果与诊疗理念。

本期为您带来北京高博医院胡凯主任团队杨帆主任关于CD7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一项单臂、开放性I期临床研究,本项研究入选大会壁报展示。

杨帆
副主任医师

北京高博医院淋巴瘤骨髓瘤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研究方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自体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自体及异基因移植联合CAR-T治疗。对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有丰富经验,完成异基因移植200余例,白血病及淋巴瘤CAR-T细胞治疗50余例。
学术任职: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一届靶向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建促会血液肿瘤精准诊疗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病工作委员会红细胞疾病专委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淋巴专委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委会白血病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委会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委员高博医疗集团成人淋巴瘤(秘书)、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委会委员
参与2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20 余篇;参编参译著作2本;多次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美国血液学年会、欧洲血液学年会、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 年会、亚太地区血液和骨髓移植大会等)汇报团队研究成果。

胡凯
主任医师

北京高博医院淋巴瘤骨髓瘤科 主任
从事血液科临床与研究工作二十余年,现任北京高博医院成人淋巴瘤科主任医师、行政主任。专业方向聚焦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疗,涵盖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尤其在 CAR-T细胞治疗、CIK/NK细胞免疫疗法,以及化疗联合靶向、自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策略方面经验丰富,擅长处理复杂移植并发症。
教育背景包括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四川大学内科学硕士及北京大学临床血液学博士,并完成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工作。
作为国内较早探索 CAR-T治疗的专家之一,累计开展 CAR-T治疗约1,000例,主导或参与临床研究100余项,其中40余项担任主要研究者。其研究成果先后在EHA、ASH、EBMT、APBMT等国际会议上展出57项(含8项口头报告、36项壁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并参与5部专业书籍的编译与翻译工作。

摘要号:abs25-4232

题目:
CD7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for relapsed/refractory T-cell lymphomas: Single-arm open-label phase I study
CD7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一项单臂、开放性I期临床研究

第一作者:杨帆

通讯作者:胡凯

单位:北京高博医院

背景: 
复发或难治性(R/R)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极差,尤其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患者,治疗选择有限,生存率极低。

目的:
在本单中心I期研究(ChiCTR2200058969)中,我们采用CD7 CAR-T细胞治疗,以评估其在R/R 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长期安全性、药代动力学(PK)、耐受性与疗效。

方法:
CD7 CAR-T细胞产品来源于单个核细胞,经慢病毒载体转导,导入携带CD7 CAR结构域的基因,该结构域含有一个锚定于内质网的结构片段,可使CD7蛋白被保留在细胞内,从而防止CAR-T细胞间的“自相残杀”(fratricide)。

该疗法首先在Ia期剂量递增研究中进行评估,采用“3+3”设计,随后进入Ib期队列扩展阶段。Ia期研究采用三种剂量水平(DL):DL1:1×10CAR⁺细胞/kg;DL2:5×10CAR⁺细胞/kg;DL3:1×105 CAR⁺细胞/kg(波动±30%)。Ia期数据将用于确定Ib期的推荐剂量。

在allo-HSCT复发患者中输注供者来源CAR-T细胞;其他患者则接受自体CAR-T细胞输注。

结果:
从2020年8月至2024年8月,共筛选48例患者,最终入组40例。患者中位年龄32岁(范围18–72岁)。疾病类型包括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35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L)1例,单型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EITL)1例;Sezary综合症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1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1例。

所有患者均为疾病进展期,且经多线治疗失败,其中包括自体移植(auto-HSCT,n=5)及异基因移植(allo-HSCT,n=17)。共有24例(60%)患者为弥漫性疾病,8例(20%)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进一步降低肿瘤负荷,34例(85%)患者在CAR-T输注前接受了桥接治疗。

在剂量递增阶段,9例患者依次分配至DL1至DL3各组(每组3人),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随后,31例患者进入Ib期扩展队列,采用DL3剂量(1×10± 30% CAR细胞/kg)。

安全性方面,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为80%,其中7.5%为3–4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率为2.5%(1例4级事件)。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77.5%;75%为 3-4 级),血小板减少症(65%;62.5%为 3-5 级),感染(65%;45%为 3-4级)。发生2例(5%)3-4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事件(aGVHD);观察到2例(5%)2级免疫效应细胞HLH样综合征(IEC-HS)。AE的发生与CAR-T细胞是否为供者来源无显著相关性(P=0.402)。

疗效方面,在40例可评估患者中,1个月时总体缓解率(ORR)为92.5%(37/40),完全缓解率(CR)为77.5%(31/40)。自体CD7 CAR-T组(n=23)ORR 86.9%(20/23);CR 73.9%(17/23)。供者来源组(n=17)ORR 100%;CR 82.4%(14/17)。中位随访16.34个月(95%CI:1.78–48.07),总体人群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28.9%,总生存率(OS)为36.3%。

亚组分析显示,自体组(n=23)3年PFS率为31.3%,OS率为47%。其中15例(65.2%)桥接异基因移植(allo-HSCT),9例(60%)保持无病生存;1例移植后复发,经治疗再次缓解;1例复发死亡;4例死于感染或出血。1例(4.3%)桥接自体移植后复发死亡。7例未桥接移植患者中,1例(14.3%)无病生存;4例(57.1%)复发死亡;2例(28.6%)死于感染。

供者来源组(n=17)3年PFS为20.6%,OS为28.2%。其中4例(23.5%)桥接异基因移植,1例(25%)无病生存;2例(50%)复发死亡; 1例(25%)死于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13例未桥接移植者中,2例无病生存,3例复发死亡,7例死于感染,1例失访。

CAR-T细胞扩增特征方面,在Ia期的9例患者中均检测到CD7 CAR-T扩增信号;Ib期体内CAR-T细胞扩增峰值中位出现于输注后第11天(范围7–21天);外周血CAR-T峰值中位浓度为23.65×106/L(范围1.56–219×106/L);与CAR-T细胞来源(自体/供者)无显著相关性(P=0.15);尽管CD7阳性正常T细胞被清除,但CD7阴性T细胞在所有患者中均可扩增。

结论: 
本研究显示,CD7 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中具有显著疗效。对于自体CD7 CAR-T治疗患者,若在桥接异基因移植后达到完全缓解,可进一步改善生存。而对于异基因移植后接受供者来源CD7 CAR-T的患者,仍存在感染与复发风险,需探索更有效的后续治疗策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