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0日,“2025 CSCO鼻咽癌指南巡讲-名院参访成都站”会议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顺利召开。本次巡讲聚焦于鼻咽癌领域的指南更新、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创新,旨在通过深度解读与实地交流,为广大临床医生搭建一个融汇指南精髓与临床智慧的高端平台,共同推动我国鼻咽癌诊疗的规范化与同质化发展。
高屋建瓴,领航方向
大会伊始,会议名誉主席、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骏院士线上致辞。马骏院士指出我国近年来鼻咽癌诊疗取得长足进展,强调了CSCO指南在提升我国鼻咽癌规范化诊疗水平中的领航作用,并对本次巡讲传递指南精髓、融合区域经验寄予厚望。大会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念永教授与刘磊教授共同表达了对与会同仁的热烈欢迎,指出本次会议旨在为西南乃至全国的鼻咽癌同道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共同促进诊疗水平的提升。

Session Ⅰ:指南精粹与前沿解读
本环节精彩纷呈,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昕教授、周易教授及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苟小霞教授联袂主持。



学术环节伊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杜晓京教授就《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更新解读》发表了专题报告。杜教授强调,临床分期是肿瘤诊疗的基石,新版分期反映了诊断技术与治疗模式的进步。她系统阐述了新版分期的核心变化:T分期虽无大幅修订,但严格规范了颅神经侵犯的影像诊断标准;N分期的修订为本次更新的重大亮点,将影像学诊断的“三级淋巴结包膜外侵犯(ENE)”上调至N3期,显著提升了预后区分效能;M分期则首次引入基于转移灶数量(≤3个 vs >3个)的精细分层。最后,总体分期亦进行了科学的优化重组。
承接新版分期的临床应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立志教授紧接着从影像学视角,对《第九版鼻咽癌AJCC影像学分期解读》进行了深入解析。刘立志教授强调了影像判读的“阳性”(用于分期)与“可疑”(纳入靶区)的核心区别 ,并展示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发的AI辅助结构化报告系统在提升诊断一致性与准确性方面的卓越表现。在报告主体中,他通过大量典型病例,直观演示了新版分期中关键征象的判读标准:该报告内容详实,对临床医生精准运用新版分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杜紫明教授就《鼻咽癌EBV-DNA检测标准化》的议题进行了深度报告。杜紫明教授首先肯定了EBV DNA在鼻咽癌全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方法学缺乏公认的EBV DNA标准化检测流程,包括试剂盒及标本存在标准化难题。为建立规范,杜紫明教授分享了中山肿瘤中心推动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强调必须采用血浆样本(优于血清),推荐磁珠法提取,确保800µL的样本用量,并严格限定样本在6小时内完成检测。此项报告对推动我国EBV DNA检测结果的互认与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精彩的学术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了深度讨论环节。陕西省肿瘤医院郭汝元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周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一医院王成涛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黄波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一锋教授、汉中市中心医院童雅兰教授六位专家围绕新版分期的临床落地、EBV DNA检测标准化及治疗降阶梯的适应人群展开了热烈探讨。专家们一致指出,当前最大的瓶颈在于影像学诊断的规范化,包括部分设备限制和非专科医师的判读差异。讨论最终聚焦于精准分期指导下的治疗降阶梯策略,专家重申了所有降阶梯必须基于TNM、EBV和化疗反应的精准分层,并最终展望了未来鼻咽癌分期将向EBV生物标志物整合、影像AI辅助以及治疗强度个体化降阶梯的方向发展,推动诊疗水平迈向精准化新阶段。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向莉教授在《鼻咽癌靶区优化的思考与实践》中,分享了基于循证医学的靶区优化策略,以应对放疗的远期毒性。向莉教授指出,随着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提高,如何降低远期毒性、改善生存质量成为迫切需求。针对这一需求,当前优化策略集中于两大方向:缩小放疗靶区和降低放疗剂量。她强调,降低治疗强度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其关键在于精准筛选适合降阶梯的患者。虽然缩小照射范围和降低照射剂量均有助于减轻毒性,但剂量降阶梯的安全性仍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特别是寻找可靠的预后标志物,以指导临床实践中的个体化决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苟启桁教授在《局晚期鼻咽癌免疫介入模式与思考》中,对LA-NPC的免疫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苟启桁教授指出,LA-NPC标准治疗后仍有约20%的复发率,多项研究正探索免疫治疗的介入时机。他对比了四种主要模式:诱导免疫(高CR率)、全程免疫(CONTINUUM研究3年EFS率86.1%,但需关注毒性)、同期去铂(DIAMOND研究安全性更优,FFS非劣)以及辅助免疫。之后重点强调了DIPPER研究的突破性,提出该研究为首个证实单纯免疫辅助治疗(在标准IC+CCRT后)可显著获益的III期研究,其3年EFS率高达86.9%,并实现了复发转移风险降低46%的优异结果。DIPPER模式因其疗效与安全性双重优势,已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优选新模式。

紧接着,四川省人民医院金牛医院陈适教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李海军教授、德阳市人民医院范习刚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廖文军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廖全教授等围绕LA-NPC的个体化免疫治疗策略展开了热烈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免疫治疗模式的选择应遵循患者分层原则:DIPPER辅助模式因其优异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DIAMOND去铂模式则为无法耐受顺铂的特定群体(如年老、体弱)提供了重要的减毒增效新方案;而对于肿瘤负荷巨大(如T4病变)等高风险患者,专家建议,诱导联合免疫治疗仍是追求更高缓解率的必要选择。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加深了对指南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理解。



廖全教授
Session Ⅱ:华西模式交流学习
首先,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磊教授和钟仁明教授带领与会专家参观放疗中心,深入阐述科室的深厚历史积淀与现代建设成就。刘磊教授和钟仁明教授向参访专家重点介绍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中物院、中玖闪光等单位合作研发的e-Flash 200A设备,该设备系国内首台、国际领先的超高剂量率电子FLASH放疗设备,其利用超高剂量率电子束作用于肿瘤组织,主要适用于皮肤及皮下浅层肿瘤(包括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皮肤淋巴瘤或皮肤及皮下转移肿瘤等)的放射治疗。目前,相关多中心临床试验正有序推进,预计2027年实现注册上市。项目成果将推动我国高端医疗装备技术自主可控,为引领全球放疗技术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惠及更多患者。


钟仁明教授指出,华西放疗中心的发展是一部不断追求技术突破的历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先进设备的引进,到新世纪初期成为亚洲最早开展IGRT的机构之一,始终走在行业前沿。此外,华西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不仅支撑了华西自身的高质量临床服务,且为全国肿瘤专科医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骨干力量。

接下来的学术汇报环节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艾平教授与李燕雏教授主持。


接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舒教授带来了《BigART:鼻咽癌生物影像自适应放疗》的讲题,分享了其团队在精准放疗领域的前沿探索。针对鼻咽癌局部失败模式,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生物影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是构建体内、原位的剂量-反应矩阵(DRM),通过多次PET-CT扫描,量化每个体素的放射敏感性。基于DRM的分析,可精准预测局部区域的肿瘤控制概率(TCP),从而识别出具有高抵抗性的肿瘤亚区,这为解决“20%局部失败”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张舒教授总结,BigART模型实现了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度整合,旨在为鼻咽癌放疗的“增效”与“减毒”提供精准的生物学导航,提供最精准的生物学参数和导航。

紧接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莫志文教授、娄底市中心医院肖丽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孙轶教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申莎莎教授围绕BigART模型展开了聚焦讨论,一致认为该模型通过剂量-反应矩阵(DRM)和肿瘤控制概率(TCP)的精准预测来实现剂量雕刻,代表了鼻咽癌放疗个体化增效的未来趋势,并肯定了BigART在解决局部失败和降低毒性方面的战略意义。然而,技术的推广落地面临现实挑战,临床亟需影像学技术的全面升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BigART等前沿创新技术必须与规范化的影像诊断平台深度融合,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双重建设,才能全面实现鼻咽癌治疗的精准化。




随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向中正教授发表了题为《头颈肿瘤MDT诊疗华西新探索》的报告,系统展示了其MDT平台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战略布局。华西头颈肿瘤MDT平台汇集众多学科智慧,为患者提供前沿、全程化的治疗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头颈肿瘤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基于此平台,团队开展了一项针对可切除口腔癌的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研究(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并将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该方案取得了突破性疗效。当前,该MDT平台正积极构建包括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衔接器(T-cell engager)等前沿疗法的庞大临床研究矩阵,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高效转化为临床应用。

在这之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红梅教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陈潭涣教授、达州区人民医院周建华教授围绕国内首个跨院区MDT平台的运行经验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可MDT在提升头颈肿瘤诊疗规范化中的必要性和可取性,但也指出其在地方医院的推广受限于接诊意识和相关学科专业能力的差异。专家们对华西医院在新辅助研究中揭示的三级淋巴结构(TLS)与CXCL13轴的分子机制表示高度赞赏,并肯定了研究团队在TLS的定量定性分析方面的严谨性。在临床研究层面,专家们共同强调了多中心试验中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和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只有通过精细化的质控和严格的审核机制,才能保障入组患者的一致性,确保科研成果的可靠转化和推广。



大会总结
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大会主席刘磊教授为本次巡讲活动作了总结发言。刘磊教授对全体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表示感谢,并对会议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本次大会系统梳理了鼻咽癌诊疗的最新指南要点,深入剖析了免疫治疗和精准放疗在实现“减毒增效”目标中的策略与挑战。会议最大的亮点在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通过华西医院在MDT协作和生物影像转化研究上的前沿探索,为与会同仁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刘磊教授强调,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持续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他期待未来能够凝聚集体智慧,携手推动中国鼻咽癌诊疗事业的持续发展。本次指南巡讲活动在真诚的经验分享中圆满画上句号。

专家合影
排版编辑:Lynn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4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