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汇聚亚洲智慧,共筑抗癌未来——第13届亚洲临床肿瘤学会联盟学术会议(FACO 2025)在沪圆满落幕

10月31日
来源:希思科基金会

2025年10月25日,第十三届亚洲临床肿瘤学会联盟学术会议(FACO 2025)在上海圆满落幕。

13th FACO由亚洲临床肿瘤学会联盟(FA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以及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联合主办。本届大会以“Collaboration & Innovation in Clinical Oncology in Asia(亚洲临床肿瘤学——合作与创新)”为主题,历时两天,通过一场高规格的全体大会、四大核心癌种的深度专题会场以及精彩的壁报展示,全面展现了亚洲肿瘤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进展,为未来区域协作绘制了清晰的蓝图。

精英汇聚,开启亚洲肿瘤学新篇章

作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术会议之一,FACO 2025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本届大会由李进教授(CSCO)、Koji Kono教授(JSCO)和Joon Oh Park教授(KSMO)共同担任主席,彰显了FACO自2012年由中日韩三国权威肿瘤学会共同发起以来,所秉承的跨区域合作基因。

在开幕式环节,由梁军教授与陈功教授联袂主持。三位大会主席在开幕致辞中一致强调了“团结协作”与“资源共享”对推动亚洲肿瘤防治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李进教授指出:“FACO已成为亚洲肿瘤学不可或缺的协作平台。依托亚洲地区庞大患者群体,我们在肝癌、胃癌、乳腺癌、肺癌、鼻咽癌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亚洲智慧’。未来应拓展合作网络、深化科学研究、增强全球影响,并寄望青年人才加强交流创新,共同攻克癌症。”Koji Kono教授和Joon Oh Park教授对此表示高度认同。

Koji Kono教授在致辞中表示,JSCO希望借助FACO平台,积极寻求与中国、韩国及亚洲各国合作开展临床研究,让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的亚洲癌症患者共享研究成果,以区域合作为亚洲临床肿瘤学创造更光明的未来。

Joon Oh Park教授表示,CSCO、JSCO与KSMO已建立了牢固的伙伴关系,将继续通过合作、探索和集体努力塑造癌症治疗的未来,也热切期待2026年与KSMO年会联合举办的下一届FACO盛会。

全体大会:聚焦前沿,共话肿瘤治疗新趋势

在随后举行的全体大会环节,来自中、日、韩、美、英等国的顶尖专家围绕ADC药物临床应用、肺癌围术期治疗、胃肠癌免疫联合策略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场交流热烈,观点碰撞频频。

殷咏梅教授系统回顾了ADC药物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的最新进展,强调了其在精准治疗中的核心地位。Tetsuya Mitsudomi教授分享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新型治疗路径与临床结局优化策略。Sun Young Rha教授深入探讨了转移性胃癌一线治疗的策略演变与个体化方向。Ian Chau教授针对结直肠癌中液体活检与微小残留病灶监测的共识与争议进行了权威解读。Heinz-Josef Lenz教授详细阐述了转移性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最新突破。Brigette Ma教授则聚焦BRAF突变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展示了多项具有重要临床转化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专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基于亚洲各国肿瘤临床研究现状与国家政策,如何促进国家、专业学会及研究者间合作,推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的发展?”以及“在结直肠癌综合诊疗中,如何结合各国国情,在指南共识与临床实践之间实现‘个体化’与‘本地化’的平衡?”两大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深度聚焦:四大癌种专场彰显学术前沿

大会的学术议程设计紧凑而富有深度,聚焦于乳腺癌、胃肠道肿瘤、肺癌及肝胆胰腺肿瘤这四大在亚洲高发的癌种,展开了前沿与务实并重的探讨。

乳腺癌专场:ADC药物引领精准治疗变革

本专场聚焦ADC药物与精准治疗的最新进展。刘强教授提出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全球视野"理念,引发了关于治疗标准化的深入思考。Shigeru Imoto教授对HER2表达动态变化及其对靶向治疗影响的精辟分析,为破解耐药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Hee Jun Kim教授深入探讨了抗体药物偶联物与免疫疗法联合应用的协同机制与未来潜力。来自亚洲各地的青年学者通过多场口头报告,从基因组学、真实世界研究等维度,展示了本地区在乳腺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场讨论热烈,学术交流深入。

胃肠道肿瘤专场:免疫与精准双轮驱动

本专场深入探讨了胃肠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张小田教授从泛肿瘤视角对HER2靶向治疗的战略布局进行了全面阐述。Koji Kono教授详细介绍了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胃癌免疫化疗实践经验。Sung Hee Lim教授则强调了多组学整合在胃癌精准治疗中的核心地位。多位学者在口头报告环节,围绕CLDN18.2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方案、直肠癌三级淋巴结构等前沿议题汇报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展现了亚洲学者在胃肠肿瘤临床研究中的重要贡献。

肺癌专场:聚焦早筛早治与耐药应对

本专场围绕肺癌诊疗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吴楠教授系统梳理了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围术期免疫治疗的证据与挑战;Hiroaki Akamatsu教授分享了日本胸部恶性肿瘤登记项目的经验;Yun Gyoo Lee教授则透彻分析了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在EGFR TKI耐药后的治疗格局。多位年轻学者还就PD-L1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安罗替尼联合放疗、沙棘碳点抑制肺癌机制等课题进行口头报告,展现了从临床管理到基础转化的全方位研究布局。

肝胆胰腺肿瘤专场:探索复杂癌种治疗新路径

面对肝胆胰腺肿瘤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的挑战,本专场探讨了治疗新路径。沈锋教授从外科学角度深入阐述了肝胆肿瘤精准手术的最新进展。Makoto Ueno教授系统回顾了胆道和胰腺癌化疗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前景。Hyung Don Kim教授则介绍了肝癌免疫治疗中动态生物标志物的演变角色。在口头报告中,学者们还展示了在肝癌综合治疗、新型预后预测模型及胰腺癌肝转移机制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展现出卓越的转化研究能力。

培育新力量:FACO的青年医生展望

FACO 2025不仅是顶尖专家的对话平台,更是孕育亚洲肿瘤学未来之星的摇篮。大会特设的口头报告和壁报展示环节,为众多青年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与国际大师同台交流的珍贵机会。

在各个环节中,一批来自亚洲各国的青年才俊崭露头角。无论是关于肺癌PD-L1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研究,还是结直肠癌三级淋巴结构在免疫治疗中的意义,亦或是利用人工智能模型预测肝癌预后,这些工作都展现了亚洲青年医生扎实的科研训练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巨大潜力。

在全体大会的总结发言中,秦叔逵教授作为FACO的创始人代表也特别寄语亚洲青年临床肿瘤学者:“青年专家是FACO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亚洲临床肿瘤学事业薪火相传的中流砥柱。我衷心希望你们珍惜并善用FACO这一高端平台,勇于展示学术成果、积极拓展合作网络、持续激发创新思维,勇担起推动亚洲临床肿瘤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使命与重任。”

闭幕不落幕,合作新起点

10月25日下午,随着四大专题会场相继完成各项议程,FACO 2025在丰硕的学术成果与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中缓缓落下帷幕。

会议通过分享经验、整合数据、统一标准,充分证明了亚洲临床肿瘤学界正从全球肿瘤研究的“参与者”向“引领者”稳步迈进。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