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挑战道金斯,批评薛定谔,这个作家用新观点揭示生命是如何运作的

07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我们真的是基因的傀儡吗?一个困扰科学界80年的问题,终于有了新的答案。

截屏2025-07-13 下午12.41.47.png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科学作家

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BBC“科学的故事”栏目出品人,曾任《自然》期刊编辑20余年

读懂生命的底层逻辑

什么是生命?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极难回答的问题。1944年,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尝试用“负熵”来定义生命,试图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其有序与复杂,但他自己也坦言,这只是一个“描述”而非终极答案。尽管这本书启发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但要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

英国科学作家、前《自然》期刊编辑菲利普·鲍尔在他的新作《生命传》(How Life Works)中,尝试为这个问题给出新的回答。他跳出了“生命等同于机器”或“生命服从基因程序”的传统框架,用跨越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演化理论等多学科的视角,重新书写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他不再把基因视为唯一的主宰者,而是强调生命是一场层层协作的多维演出,是在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中生成秩序的过程。

我们真的是基因的傀儡吗?

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观点: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个体只是基因延续自己的工具。这种理论影响了数代人对生命和进化的理解。然而,当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人类的基因数量竟只有2万个左右,与某些低等生物相差无几。

这一结果动摇了“基因决定论”的根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蛋白质调控、细胞环境等因素,对生命过程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在战时荷兰的饥荒事件中,孕妇的营养状况竟影响了后代及下一代的健康状况,这种现象无法用基因序列解释,而是表观遗传的结果。甚至在酵母细胞中,科学家发现当营养匮乏时,一种蛋白质Gcn4会主动激活200多个基因,并根据细胞内的环境灵活排序。这说明并不是基因决定蛋白质,而是蛋白质在决定基因的“登场顺序”。

在鲍尔看来,基因不是剧本的作者,而更像一本被反复注解的词典。它们在生命的大舞台上提供素材,却无法独立创作整部戏剧。正如哲学家詹姆斯·格里塞默所说:“基因根本不是主宰一切的分子,它们是发育的囚徒,被囚禁在森严牢狱的最深处。”

生命不是机器,而是一片森林

我们曾试图用机器的逻辑理解生命。认为细胞是零件,DNA是控制程序,生命不过是一台运行精密的装置。然而鲍尔提出,生命远比机械复杂,它不是静态的工厂,而是一片永远在生长、竞争、协作的森林。

在这片“生命森林”中,每个细胞都是一棵能自主思考的树。它们在分子层面充满噪声和随机性,却依然通过自组织和信号反馈建立动态平衡。生命不再是可预测的流水线产品,而是一个在不确定中寻求秩序的复杂系统。

他在书中打破三大传统认知:基因不再是唯一的统治者,而是与蛋白质、细胞、组织等层级协同运作的“仆人”;生物体不能被类比为机器,因为它们不仅能处理信息,还能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而生命真正的本质,是多层次之间协作出的有机交响乐。

生命为何能逆行熵增?

熵增定律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一切终将走向混乱与无序。然而,生命似乎是这个趋势的“叛逆者”。从单细胞到复杂生命体,从代谢到繁殖,生命维持着惊人的秩序和结构。

薛定谔认为,生命之所以能“对抗熵增”,是因为它是开放系统,可以不断从外界摄取“负熵”——低熵能量,如阳光、食物,并排出废热和代谢产物。但鲍尔认为这远不够。他指出,生命对抗熵增的真正能力,来自其内部的多层级结构和协作机制。

比如,生命能够利用分子层面的随机性而非排斥它;细胞具有极高的自主性,会依据周围环境调整代谢策略;而在组织层级,生命体现出惊人的抗脆弱性——即使个体受损,系统仍能稳健运行。一片草原遭遇干旱时,一些植物的根系会释放信号,帮助同伴调整资源分配。这种“群体智慧”构成了生命系统稳定性的根基。

从混乱中寻找秩序

在自然中,复杂生命体的结构往往并不是从零构建的,而是对既有模块的再利用与组合。例如,人类的手、鸟类的翅膀、鲸鱼的鳍,虽形态各异,却有着高度相似的发育模块。这种模块化的演化策略,使生命具备极强的适应力与创新力。

另一方面,生命也并非完全自由演化,而是受到“渠限化”原则的限制。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分化遵循既定路径,不能随意“走偏”。正是这种既定路径,使得生命发展方向明确,同时也更易于维持稳定性。

稳定性还体现在生命的“应激反应”中。皮肤细胞能快速修复创伤,植物能向同类释放化学预警信号,免疫系统则通过T细胞、巨噬细胞等精准识别外敌。这些看似分散的机制,其实构成了生命的复杂防御网络。

重新定义生命:从合成生物到生物机器人

当我们逐渐打破“基因决定论”的框架,生命科学也正在步入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合成生物学和再生医学是其中最具潜力的两个前沿方向。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科学家已经能够合成完整的基因组,并植入细胞中,创造出“人造生命”。我们不仅能让酵母合成药物、细菌检测重金属,还能“设计”新的生命系统,实现自然界从未存在过的功能。

再生医学则致力于修复甚至重建人体组织。干细胞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三维组织工程正在让失去功能的器官获得新生。从诱导多能干细胞到“生物机器人”,我们正在拓展“生命”的边界。

当脑机接口让瘫痪患者用意念控制机械臂,生物肌肉驱动机器人完成精准任务,科学技术已不仅仅在复制生命,而是在改写生命的定义。

结语

鲍尔在书中写道:“基因不能产生生命,生命才是那些分子的条件。”《生命传》不仅是一本科普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录。理解生命的底层逻辑,也许正是理解“我们为何存在”的开端。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Kell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由中信出版集团许可授权发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

评论
07月13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用新观点揭示生命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