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北京市首家 | 北医三院北方血液病联盟启动及免疫细胞治疗专病门诊揭牌,开启淋巴瘤诊疗新生态

05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疾病认知提升及诊断技术进步,中国淋巴瘤发病率持续上升,特别是滤泡性淋巴瘤(FL)发病数据愈加接近国际水平。虽然诊疗体系不断完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但“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仍在挑战着专业人士的临床智慧,也对医疗模式和创新技术提出更高要求。2025年5月15日,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惰性淋巴瘤诊疗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北方血液病联盟和北京市首家免疫细胞治疗专病门诊隆重揭幕。【肿瘤资讯】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景红梅教授,围绕淋巴瘤未满足的诊疗需求、新平台协同模式、前沿免疫细胞治疗实践以及未来展望,做深度专访。

1.jpg

本期看点

  1. 北医三院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北方血液病联盟平台,整合区域优质医疗资源,规范滤泡性淋巴瘤诊疗流程,提升诊疗同质化与可及性。

  2. 北京市首家免疫细胞治疗专病门诊落地,推双特异性抗体等创新免疫疗法规范应用,完善支付与随访支持,助力前沿治疗惠及更多患者。

破解“长生存≠高质量生存”困局,诊疗升级直击淋巴瘤未满足之需

近年来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报告量不断攀升,这与老龄化、体检普及和诊断技术升级密切相关。景红梅教授坦言,尽管FL患者生存周期已延长,临床实践中诸多瓶颈依然突出。首先,准确且高质量的病理分型与风险层次判断在全国并非都能实现,很多基层患者难以及时获得专业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建议,这直接影响用药和整体疗效。例如同样是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在不同生命阶段、基础疾病背景下,对安全性、疗效和副反应的敏感度截然不同。

其次,诊疗路径与规范尚存不均,部分医护团队依赖传统经验,难以依据最新指南精准选药、组合方案,部分患者进入创新药物或临床研究的机会受限。景红梅教授特别提到,长期复发、反复治疗后患者如何获得连续管理、早期发现复发风险,并非所有中心都能配备成熟全程管理体系。此外,心理压力、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等“软需求”也在不断放大。景红梅教授指出,患者及其家庭需要的是“全生命周期”的医疗陪伴与健康管理,而不仅仅是某一次住院过程中的短暂治疗。

从诊疗的“单兵作战”到“同质覆盖”,北方淋巴瘤诊疗生态圈已在加速成型

针对这些需求,北医三院携手多方启动了北方血液病联盟和免疫细胞治疗专病门诊。景红梅教授讲到,新平台建设的本质,是以多中心、多学科协作为基础,发挥大中心的技术辐射效应,将优质诊疗资源、最新规范和创新成果传递至更多患者。区域联盟的发展,使不同地区的患者可以享受到“同质化、个体化”的诊治模式——无论是在三甲大医院还是在基层医疗机构,都能通过病理会诊、远程MDT、统一随访数据库实现医疗一体化。新门诊并非简单增设“窗口”,而是在多学科背景下,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和综合方案制定,形成从初诊、治疗到复发随访的闭环管理全过程。

景红梅教授进一步说明,联盟内各医院之间建立绿色通道和资源互通机制,让基层及偏远地区的患者患病初期便可获得大中心的专家参与,显著提升诊疗效率与精准度。同时,惰性淋巴瘤中心与新设的免疫细胞治疗门诊双向协作,通过标准化管理和个案讨论,为疑难、高危患者提供“高阶解决方案”。门诊不仅服务单一患者,更是新疗法的前哨阵地,通过真实世界数据沉淀,为后续科研、医保策划等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免疫疗法前移主战场,免疫细胞门诊重塑治疗格局

景红梅教授介绍,近年双特异性抗体等免疫治疗技术持续取得突破,直接推动了淋巴瘤治疗的“范式转变”。专病门诊的设立,正是让这些创新技术更有序、更高效、更安全地服务于患者。在患者遴选与治疗流程上,北医三院率先推行分层分流、精准治疗理念,结合基因和分子检测手段识别免疫治疗受益人群。多学科团队从患者全身状况、疾病进展、既往疗效及经济能力多维综合,确保创新疗法应用安全、规范。

专病门诊还特别强化治疗全程管理,关注毒副反应的动态管理和及时干预,形成院内院外联动,最大化免疫治疗的获益概率。针对不同类型和分期的患者,门诊探索创新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早期前移应用,并联动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国产药和原创技术的临床转化。景红梅教授强调,保障疗效的同时,同步推进多渠道支付、医保支持和慈善救助试点,切实减轻患者经济压力,让优质治疗不再局限于少数患者。门诊也对所有免疫治疗患者实现长期随访,用“真实世界数据”助力中国创新成果的标准制定。

功能性治愈可期,中国淋巴瘤管理迈向新高地

谈及未来,景红梅教授充满信心地表示,联盟和专病门诊的建设是中国淋巴瘤精细化、系统化管理的新起点。景红梅教授希望通过平台间标准流转和科研创新,让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均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优的诊疗方案。景红梅教授强调,临床应积极引入国外前沿新药和创新技术,同时不断推动更多国产创新药纳入推荐路径、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随访和管理效率,进一步缩小城乡、中心与基层之间的诊疗差距。

在临床、科研、教育与政策多重赋能下,景红梅教授坚信“功能性治愈”将成为中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未来可及的常态。景红梅教授寄语行业同仁始终以患者为本,将创新与标准化并举,“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治疗,让全病程管理成为现实”。

从中心到联盟,从标准化路径到个性化创新,北医三院血液团队正在用行动持续推进中国惰性淋巴瘤诊疗的“系统跃迁”。以规范化、创新化两翼齐飞,功能性治愈已不再遥远,值得整个中国血液肿瘤学界与患者共同期待新的曙光。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