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周斐教授:从证据到实践Sevabertinib(BAY 2927088)重塑HER2突变肺癌治疗格局

05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激活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发生率约为2%-4%,且与不良预后相关[1,2,3]。Sevabertinib(BAY 2927088)是一种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特异性靶向HER2激活突变[3,4]。临床研究表明,其在HER2激活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特征[3,4]。Sevabertinib(BAY 2927088)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携带HER2激活突变且既往经治、不可切除或转移性NSCLC患者[5,6]


在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法国巴黎居里研究所Nicolas Girard教授口头报告了Sevabertinib(BAY 2927088)的SOHO-01研究两个扩展队列的最新安全性和疗效结果。这项重要研究成果的发布,恰逢2025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发布。新版指南对HER2突变NSCLC的诊疗规范进行了系统性更新,涵盖从分子检测标准到临床治疗路径的多个关键环节,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的实践指导。本期我们特邀上海市东方医院周斐教授,就Sevabertinib(BAY 2927088)的临床数据进行深入解读与专业点评。

周斐 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IASLC 全球多学科实践标准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  青年理事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学分会  委员
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秘书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  青年理事
上海市申康青年岗位能手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
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
CSCO“35 under 35”“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师”、“科研达人奖”
《中国癌症杂志》《Cancer Drug Resistance》《Cancer Advances》青年编委

一、Sevabertinib治疗HER2突变NSCLC的Ⅰ/Ⅱ期SOHO-01研究:两个扩展队列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7]

SOHO-01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Ⅰ/Ⅱ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口服靶向药物Sevabertinib治疗HER2突变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此次报告包括2个扩展队列:队列D纳入44例既往未接受靶向治疗的HER2激活突变的患者;队列E纳入34例既往接受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的HER2激活突变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20mg Sevabertinib,每日2次的治疗方案。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安全性、耐受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特征(PK),次要终点是研究者评估的总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疾病控制率(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图1)

图片1.png

图1. 研究设计

基线特征

队列D中,93.2%的患者存在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另有6.8%的患者存在HER2点突变。从治疗史看,31.8%的患者既往接受≥3线治疗。在既往治疗方案方面,36.4%的患者既往接受铂类+无免疫治疗,61.4%的患者既往接受铂类+免疫治疗,2.3%的患者既往接受德曲妥珠单抗治疗。(图2)

队列E中,91.2%的患者存在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5.9%的患者存在HER2点突变,另有2.9%的患者存在其他HER2突变。该队列中约半数患者(52.9%)既往接受≥3线治疗;26.5%的患者既往接受铂类+无免疫治疗,55.9%的患者既往接受铂类+免疫治疗,82.4%的患者既往接受德曲妥珠单抗治疗,20.6%的患者既往接受其他ADC(如恩美曲妥珠单抗、DX126-262和SHR-A1811)药物治疗。(图2)

图片2.png

图2. 人口统计学和疾病特征

研究者评估的ORR

队列D的ORR为70.5%,DCR为81.8%。其中,2.3%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68.2%的患者达到部分缓解,另有15.9%的患者疾病稳定。(图3)

在纳入34例既往接受HER2靶向ADC治疗HER2突变NSCLC患者的队列E中,ORR为35.3%,DCR为52.9%。其中,35.3%的患者达到部分缓解,另有32.4%的患者疾病稳定。上述数据表明,即使在多线治疗尤其是ADC药物经治的患者群体中,该方案仍展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抗肿瘤活性。(图3)

图片3.png

图3. 研究者根据实体瘤疗效标准评估的ORR

治疗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

队列D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7.2个月(范围:0.95-24.38个月)。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7.16个月(范围:0.20-24.4个月)。44例患者中,15例患者(34.1%)仍在接受治疗,16例患者(36.4%)治疗持续时间超12个月。(图4)

在纳入34例既往接受HER2靶向ADC治疗的HER2突变NSCLC患者的队列E中,中位随访时间为10.3个月(范围:2.69-14.91个月)。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4.83个月(范围:0.43-14.78个月)。34例患者中,9例患者(26.5%)仍在接受治疗,4例患者(11.8%)治疗持续时间超12个月。上述数据表明,即使在多线治疗尤其是ADC药物经治的患者群体中,该治疗方案仍能维持较长的治疗持续时间,部分患者可获得超过1年的持续临床获益。(图4)

图片4.png

图4. 治疗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

缓解持续时间

队列D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8.7个月。在既往接受HER2靶向ADC治疗的HER2突变NSCLC患者中(队列E)观察到更优的mDOR(9.5个月)。这一发现提示,即使在既往接受HER2靶向ADC治疗的患者中,该治疗方案仍能诱导产生持续性的肿瘤缓解。(图5)

图片5.png

图5. 缓解持续时间

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队列D和队列E的患者中,腹泻是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多为1-2级,无患者因腹泻停药。研究期间发生1起4级TRAE(呼吸困难),未发生5级TRAE、间质性肺疾病和肺炎。7例患者发生严重TRAE,包括2例腹泻,1例十二指肠炎、1例呕吐、2例肝功能异常、1例呼吸困难和1例皮疹。24例患者(30.8%)因TRAE剂量调整,最常见的原因是腹泻(n=9)。4例患者(5.1%)因TRAE停药。(图6)

图片6.png

图6. 不同治疗和严重程度等级(MedDRA v27.1,CTCAE v5.0)的最常见(发生率≥10%)TRAE总结

总结和结论

Sevabertinib在既往经治的HER2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展现出持久的临床获益。具体而言,既往未接受HER2靶向治疗HER2突变患者(队列D)的ORR、DCR分别为70.5%和81.8%,mDoR为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2个月)。而在既往接受HER2靶向ADC治疗HER2突变NSCLC患者(队列E)中,Sevabertinib同样带来持久的治疗获益。ORR、DCR分别为35.3%和52.9%,mDoR为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3个月)。此外,Sevabertinib安全性可控,与既往报道一致。目前,Ⅲ期SOHO-02研究(NCT06452277)正在探索其一线治疗HER2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2025 CSCO指南更新:HER2检测与治疗策略优化[8]

Sevabertinib等创新疗法在HER2突变NSCLC中展现显著疗效,与此同步,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针对该领域的检测和治疗策略作出重要更新,为精准医疗的落地提供了新的实践指引。

HER2检测更新

不可手术Ⅲ期及Ⅳ期NSCLC患者中,非鳞癌组织样本中的HER2突变检测推荐级别上调至Ⅰ级推荐,新增HER2免疫组化蛋白过表达检测作为Ⅲ级推荐。

后线治疗更新

Ⅳ期HER2突变NSCLC后线治疗部分,上调“德曲妥珠单抗”推荐级别。与此同时,指南注释引用了多中心I/II期SOHO-01研究数据:Sevabertinib在经治HER-2激活突变NSCLC患者中,ORR达72.1%,且药物安全性表现稳定。

专家点评


Sevabertinib的Ⅰ/Ⅱ期SOHO-01研究为HER2突变NSCLC治疗提供了重要循证医学证据。在既往未接受HER2靶向治疗患者(队列D)中,ORR和DCR分别为70.5%和81.8%,mDoR为8.7个月,36.4%的患者治疗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这表明Sevabertinib可为既往未接受HER2靶向治疗患者带来持久的治疗获益。在既往接受HER2靶向ADC治疗进展患者(队列E)中,ORR和DCR分别为35.3%和52.9%,mDoR长达9.5个月,且该队列82.4%的患者既往接受德曲妥珠单抗治疗,52.9%既往接受≥3线系统治疗,这表明其在ADC耐药后仍具临床活性,为ADC治疗失败患者提供了潜在的口服序贯治疗选择。安全性方面,1-2级腹泻是最常见的TRAE,3级以上TRAE发生率低,未报告5级毒性或间质性肺疾病事件。口服给药方式显著提升用药便利性,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及资源有限地区。


Beamion LUNG-1研究数据显示,同类药物Zongertinib在经治HER2突变NSCLC队列中也展现出显著临床疗效。研究表明,120mg和240mg剂量组的ORR分别为72.4%和78.2%,其安全性特征与Sevabertinib相似[9]。尽管试验设计差异限制直接比较,但两者均显示出对多线治疗患者的疗效,未来还需头对头研究明确优劣。


当前HER2突变NSCLC一线治疗领域正迎来关键突破期,DESTINY-Lung04、Beamion LUNG-2和SOHO-02三项研究正在评估不同治疗策略。若均获阳性结果,需要综合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及安全性等多重因素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10]。治疗选择的多元化虽促进精准医疗发展,但也可能增加临床决策复杂度,尤其在HER2突变高发的亚洲人群中。


虽然SOHO-01研究尚不能立即改变临床实践,但其证实了Sevabertinib在ADC经治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为后续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正在进行的Ⅲ期SOHO-02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该药物的一线治疗价值,未来需重点关注脑转移疗效、联合治疗策略及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治疗。若Ⅲ期SOHO-02研究验证了Sevabertinib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未来该药物或可从后线挽救性治疗拓展至一线及全程治疗,推动HER2突变NSCLC治疗模式从“后线补救为主”向“全病程精准管理”转变。


总体而言,Sevabertinib的疗效数据及可控的安全性特征,与指南强调的HER2突变NSCLC精准检测和治疗理念相契合。2025 CSCO指南虽未将其纳入正式推荐,但在注释部分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提及,也显示出学界对该药物临床潜力的重视。这些临床证据提示,Sevabertinib有望为HER2突变NSCLC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其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关注。



参考文献

[1] Yue JQ, et al. Zhonghua Bing Li Xue Za Zhi. 2020 Sep 8;49(9):972-976. Riudavets M et al. ESMO Open 2021; 5: 100260.
[2] Remon J et al. Cancer Treat Rev. 2020; 90: 102105.
[3] Grandi N et al. J Clin Oncol. 2024; 42 (17 Suppl): LBA5586.
[4] Long H-F et al. Ann Oncol. 2023; 34 (2 Suppl): S761.
[5] Bayer. Bayer receives U.S. FDA 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 for BAY 2927088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boring HER2 activating mutations. February 28, 2024. Accessed February 5, 2025, https://www.bayer.com/en/innovation/science/this-breakthrough-therapy-designation.
[6] Bayer. Bayer receives [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 in China for BAY 2927088 in high unmet need patients with HER2-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une 11, 2023. Accessed February 5, 2025, https://www.bayer.com/innovation/science/bayer-receives-breakthrough-therapy-designation-in-china-for-bay-2927088-in-high-unmet-need-patients-with-her2-mutant-non-small-cell-lung-cancer
[7] Nicolas Girard, et al.2025 ELCC. 3O.
[8]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
[9] John Heymach,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4; 8514-8514.
[10] Stephanie P.L. Saw, et al. 2025 ELCC.


审核码:MA-BY-CN-0002-1

责任编辑:丹忱
排版编辑:Crysta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5月16日
雷红艳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5月15日
贾原菊
宜城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5月15日
戴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肿瘤科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激活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发生率约为2%-4%,且与不良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