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BMT| HOW DO I:如何针对特殊病例制定GVHD治疗策略?

04月2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受者在重建供者免疫的过程中,来源于供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者脏器产生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经典型cGVHD和重叠综合征),是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0%~70%。cGVHD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大,病程迁延持久,如不规范诊治,轻则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则影响远期生存。随着移植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患者对移植后生活质量的诉求越来越高,重视cGVHD的防治非常重要。
在2025年EBMT大会上,一场题为“HOW DO I:如何针对特殊病例制定GVHD治疗策略?”的专场会议吸引了众多血液病学与移植领域专家的关注。会议由意大利乌迪内大学和弗留利中央大学医院Francesca Patriarca教授和柏林夏里特医院Olaf Penack教授共同主持,汇集了全球顶尖专家,深入探讨了GVHD治疗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体外光化学疗法(ECP)在特殊病例中的应用价值与优化策略。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EBMT官网

图片16.png

会议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Francesca Patriarca教授Olaf Penack教授对与会者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专场主题。他们强调,GVHD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特殊病例(如激素耐药、多器官受累或合并感染的患者)的管理亟需创新策略。本次专场将聚焦这些治疗困境,通过循证医学证据和真实世界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图片17.png

图1. 左:Francesca Patriarca教授;右:Olaf Penack教授

议题一:ECP positioning in the treatment algorithm for GvHD in 2025

讲者:雷根斯堡大学医院 Daniel Wolff教授
 图片18.png

图2. Daniel Wolff教授

Daniel Wolff教授首先指出,尽管近年来GVHD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对一线治疗无反应或在治疗过程中病情进展。这些患者通常面临较差的预后,生存率较低。因此,探索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Wolff教授提到,ECP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三重作用机制:通过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促进调节性T细胞扩增和重塑细胞因子平衡,实现多靶点免疫调控。ECP已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出对GVHD的良好疗效。特别是在一项比较ECP与细胞因子阻断治疗的研究中,ECP在控制急性GVHD(aGVHD)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此外,在REACH2试验中,ECP作为对照组的一部分,其疗效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尽管该试验并非直接比较ECP与芦可替尼,但数据显示ECP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

随后,Wolff教授进一步讨论了ECP在不同aGVHD病例中的应用。他指出,ECP在治疗类固醇难治性aGVHD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在那些对一线治疗无反应的患者中。他引用了一项纳入400例患者的英国研究,显示ECP在局部病灶控制方面表现出色,其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未接受桥接治疗的患者相当,且优于化疗组。此外,ECP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一些小规模的研究中,ECP与芦可替尼的联合使用显示出了一定的协同效应,能够提高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和部分缓解(PR)率。

在cGVHD领域,疾病的异质性给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进展期cGVHD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伴有低血小板的患者,治疗相关死亡率较高。多项研究表明,ECP在cGVHD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部分研究中,即使患者之前接受过多种治疗,使用ECP仍能获得较好的应答。在一项随机试验中,虽然ECP未达到主要终点,但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皮肤表现的改善。此外,ECP在肺部受累的患者中也显示出了生存获益。在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的调查中发现,ECP在cGVHD的一线治疗中仍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进展期病例中。

最后,Daniel Wolff教授总结认为,除芦可替尼外,ECP是目前证据最为充分的二线治疗选择,且不会增加感染率。同时,他指出ECP治疗应持续至少6个月以维持疗效,未来应进一步探索ECP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最佳方案。

议题二:ECP-ruxolitinib combination treatment for refractory severe cGVHD

讲者:意大利安科纳医院 Attilio Olivieri教授
 微信图片_20250425145222.jpg

图3. Attilio Olivieri教授

Attilio Olivieri教授系统回顾了ECP在cGVHD中的应用历程,特别强调了2019年发表在Blood上的关键性Ⅲ期试验:虽然主要终点(皮肤评分改善≥50%)未达到,但ECP组患者的24个月无失败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34% vs 19%,p=0.02)。

在联合治疗方面,Olivieri教授分享了其中心的前瞻性观察数据(n=38):ECP联合芦可替尼治疗多线耐药cGVHD患者,中位随访16个月时,ORR达到71%,其中肺部受累患者的FEV1平均改善14%(P=0.02)。但他也警示性地指出,该方案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3~4级)达28%,显著高于单药治疗(P=0.01)。

随后,通过两个典型病例的深度剖析,Olivieri教授生动展示了联合治疗的临床决策过程。第一个病例是73岁骨髓瘤移植后合并硬化性皮肤GVHD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S)的患者,在ECP单药治疗9个月后病情进展,加用芦可替尼后获得显著改善,皮肤超声显示胶原沉积减少60%。第二个病例则突出了治疗监测的重要性:49岁淋巴瘤患者虽然临床症状改善,但肺功能检查提示不可逆损伤,这引发了关于“临床-功能学分离现象”的深入讨论。

最后,Olivieri教授总结道,ECP与芦可替尼的联合治疗为重度难治性cGVH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在传统治疗失败的多器官受累病例中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然而,这种联合方案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尤其要关注血小板减少和感染等不良反应。临床实践中建议采用“阶梯式”治疗策略:对于皮肤和黏膜病变为主的患者可优先考虑ECP单药治疗;当出现进展性纤维化病变(如皮肤硬化、BOS)或对单药反应不佳时,再考虑联合方案。同时,他强调必须建立完善的多学科评估体系,整合临床评分、影像学检查和功能学检测,才能准确判断治疗效果。未来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来明确最佳治疗周期、剂量调整策略以及停药时机,最终实现从"疾病控制"到"功能恢复"的治疗目标提升。

总结

会议的最后,专家们就ECP在GVHD治疗中的未来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进行了讨论。Wolff教授强调,尽管ECP在GVHD治疗中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病例中的应用价值。他提到,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如何识别那些可能从ECP治疗中受益的患者,以及如何优化ECP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组合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专家们一致认为,ECP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减少免疫抑制剂使用和降低感染风险方面。因此,ECP在治疗难治性和复发性GVHD病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ECP的应用也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受累器官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征等。因此,未来的临床实践应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