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ORR高达67%,国际最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揭示特立妥单抗治疗RRMM的临床有效性

04月23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面临治疗选择有限、预后不佳的困境。特立妥单抗是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2024年6月25日,特立妥单抗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的RRMM成人患者的治疗。近期由国际骨髓瘤工作组组织的多中心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纳入210例三类耐药且近半数既往接受BCMA疗法的重度预处理RRMM患者,患者接受特立妥单抗治疗后仍展示出67%的客观缓解率(ORR)、53%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为今后RRMM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截屏2025-04-23 12.58.19.png

真实世界疗效与安全性双重印证,特立妥单抗引领重度RRMM治疗新纪元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类源自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尽管过去十年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抗CD38抗体等治疗手段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但对于经历三类药物治疗后出现耐药的复发难治(RR)患者,治疗选项依然稀缺,生存期有限。
 
B细胞成熟抗原(BCMA)因特异表达于骨髓瘤细胞而成为创新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特立妥单抗(Teclistamab)是一种新型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能有效招募T细胞靶向杀伤骨髓瘤细胞。此前MajesTEC-1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其安全有效,已获FDA、EMA以及我国NMPA批准使用,但关于其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群体中的表现尚不充分,尤其是包括既往接受过BCMA治疗的高风险患者。

为评估特立妥单抗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免疫治疗委员会组织了一项包含5个国家(9个医学中心)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研究纳入2022年5月至今接受至少一剂特立妥单抗的210例重度预处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3%为三类耐药,44%曾接受过BCMA靶向治疗。研究通过电子病历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治疗反应(根据IMWG标准)、生存数据及安全事件。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生存率,多变量分析探讨潜在预后因子。

在188例可评估治疗反应患者中,患者ORR高达67%,其中55%达到极好部分缓解(VGPR)或以上水平。中位缓解持续时间达11个月。6个月PFS率为53%,总生存率(OS)为73%。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接受BCMA靶向治疗患者ORR显著低于治疗初治患者(58.3% vs 74%,P=0.03),6个月PFS率分别为43%与63%(P=0.004)。

图片 1.png

图. 接受特立妥单抗治疗的真实世界患者的PFS、OS和缓解持续时间

安全性方面,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54%,大部分为轻中度(1-2级),神经毒性(ICANS)发生率7.3%。感染发生率高达56.2%,其中22%为3级以上严重感染,八名患者因感染并发症死亡。23%的患者进行门诊逐步剂量上调,显示良好安全性。
 
这项迄今最大规模的真实世界研究证实,特立妥单抗在重度预处理的RRMM患者中展现出快速且持久的抗肿瘤活性,疗效与MajesTEC-1试验一致。尽管先前BCMA治疗史患者反应率下降,但依然受益明显,表明其作为BCMA治疗失败后的有效选择。感染依然是疗程中主要的安全挑战,提示临床需加强感染监测与预防,特别是在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的重度患者。门诊分步给药为优化治疗便利性和安全性提供了现实路径。

编者按

随着BCMA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靶点焦点,特立妥单抗作为全球首个获批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带来了划时代的治疗突破。
 
本项真实世界大样本数据,补充了临床试验以外的患者多样性及复杂治疗背景,极大提高了医生对药物临床表现的信心。癌症免疫疗法的未来不仅仅在于靶点创新,更在于如何精准管理安全、提升治疗耐受性和个性化方案的设计。感染作为免疫治疗的关键监控指标,迫切需要新的策略优化。门诊分步剂量给药模式的成功示范,为减轻医院资源压力及提升患者治疗体验树立了典范。期待未来联合用药、早期应用和长期追踪数据,进一步拓展特立妥单抗临床应用边界。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深入解读此类真实世界研究,将有助于精准筛选患者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计划,真正实现精准医疗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Tan, C.R., Asoori, S., Huang, CY. et al. Real-world evaluation of teclista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RRMM): an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Study. Blood Cancer J. 15, 53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08-025-01259-z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