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EBMT GlobalVoice | 黄河教授vs Mohamad Mohty教授:借鉴国际经验,展望移植发展路径与趋势

04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一年一度的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是血液领域最受瞩目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2025年3月30日至4月2日,第51届EBMT年会以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盛大召开。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顶级学术平台,本届年会吸引来自全球的5600余名与会者参加,围绕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领域的最新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创新技术展开了深入探讨。在会议现场,【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和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前主席、圣安东尼医院Mohamad Mohty教授围绕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现存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详情如下。

黄河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973首席科学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干细胞与细胞免疫治疗浙江省工程中心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细胞治疗组织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亚太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免疫学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基础研究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细胞免疫治疗前沿技术与转化研究。先后于2003年及2015年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负责人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29项,以通讯作者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Cell Research, Lancet Haemat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91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7项,授权发明专利24项。近5年在国际大型会议担任主席、特邀报告和口头报告百余次。作为大会主席分别于2005年和2014年在杭州主办亚太国际骨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大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部CAR-T细胞治疗学专著《CAR-T细胞免疫治疗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研究生《血液内科学》教材,参编著作及教材11部。任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权威杂志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编委。

黄河教授:在移植医学领域,临床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管理、供者选择的优化以及移植后复发的防控等。从机制研究到临床实践,您认为未来应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或策略调整来克服这些挑战?

Mohty教授:近年来,移植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提高移植可行性和安全性方面。以中国为例,2023年完成超过20,0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一数量与整个欧洲的年移植总量相当,凸显了全球移植技术的普及与优化。高移植成功率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也表明移植程序正变得日益安全和可行。

在GvHD管理方面,急性和慢性GvHD的治疗因芦可替尼等新药的获批而取得突破。另外,Rock1/2抑制剂在中国获批用于早期慢性GvHD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创新疗法的引入标志着移植治疗正向精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供者选择的优化是另一大突破。半相合供者移植的引入显著改善了供者短缺问题,中国在该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为全球移植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前,半相合供者移植常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及移植后环磷酰胺治疗,以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并降低复发风险,这一策略已成为供者可及性优化的关键。

中欧在移植领域的合作是推动全球移植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学者在EBMT会议上的积极参与和经验分享,以及欧洲学者对中国移植中心的频繁访问,体现了双方在技术交流与合作上的开放态度。通过整合中欧数据,比较不同人群的治疗反应和预后特征,双方正努力揭示潜在的人群差异并优化治疗策略。例如,中国在CAR-T细胞疗法等细胞治疗领域的高应用频率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而欧洲在移植后环磷酰胺预防GvHD的快速引入也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未来,移植医学的发展将依赖于更广泛的合作与数据共享。随着约40个中国移植中心加入EBMT,中欧联合研究和经验交流将进一步深化。通过结合各地优势,推动靶向治疗和个性化治疗的创新,移植医学有望为全球患者带来更优的预后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黄河教授:在移植医学领域,中国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抗GvHD治疗方面。去年,中国完成了超20,000例干细胞移植,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约占60%~70%,且单倍体移植占比显著。相比之下,欧洲的移植实践更倾向于使用移植后环磷酰胺预防GvHD。正如Mohty教授所说,中欧患者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您认为中欧双方在干细胞移植领域可以如何相互学习?未来双方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能够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全球发展?

Mohty教授:在干细胞移植领域,中欧双方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移植文化”。中国在单倍体移植和细胞治疗(尤其是CAR-T细胞疗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欧洲在移植后环磷酰胺预防GvHD等策略上应用广泛。双方通过共同举办的研讨会和大会加强交流,欧洲学者频繁访问中国学习,中国医生也在EBMT会议上积极分享经验。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交流,还推动了数据整合和重要差异的发现,例如在GvHD管理、移植前后治疗策略以及细胞治疗应用频率上的差异。

未来,双方可通过整合数据、比较不同治疗策略的效果,进一步优化移植方案。我个人建议中欧双方在以下方面深化合作。首先是联合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创新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其次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分析不同人群的治疗反应;最后是加强年轻医生的交流与培训,促进最佳实践经验的传播。这种合作模式将为全球移植医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黄河教授:近年来,干细胞移植领域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包括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优化、细胞治疗的独立应用以及新型治疗策略的探索。其中,CAR-T细胞疗法、其他免疫疗法及基因疗法等创新手段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如何将CAR-T细胞疗法与干细胞移植有机结合,并整合新型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Mohty教授: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CAR-T细胞疗法等新兴细胞治疗手段正逐渐走向融合。黄教授及其团队开展的开创性研究,为这两种疗法的联合应用提供了概念验证。众所周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髓系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CAR-T细胞疗法在AML中的应用一直面临挑战。黄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通过创新性地将CAR-T细胞疗法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结合,为这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突破。这一联合策略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还为未来治疗模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应摒弃移植与细胞治疗的对立观念,转而构建一个综合治疗方案,整合多种技术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未来,随着更多临床试验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优化,这种联合治疗有望成为治愈更多血液肿瘤患者的关键策略。

黄河教授:在血液学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挑战的日益复杂,国际合作与年轻医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您作为EBMT的前任主席和IACH的现任主席,目睹了中国血液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年轻医生的不断成长。未来,EBMT和IACH与中国在哪些具体领域开展合作将最具潜力?双方如何通过合作应对临床挑战并推动新技术的发展?此外,您认为在培养下一代血液科医生方面,国际组织应采取哪些措施以促进知识传承和技能提升?

Mohty教授:在当前全球血液学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欧合作已成为推动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进步的重要桥梁。在EBMT的框架下,中国中心已开始系统性地报告临床数据,并通过EBMT中国中心进一步深化合作。与此同时,IACH作为全球血液学教育的重要平台,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专业教育与培训。为消除语言障碍,IACH已启动教育资源的本地化工作,近期将推出专为中国受众设计的中文教育项目。这一举措旨在确保全球患者,无论身处何地,均能获得基于循证医学的最佳诊疗服务。

通过中欧团队的深度协作与互访机制,双方不仅能够共享前沿研究成果,还能促进年轻血液学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交流的频繁化将直接推动知识的双向流动,从而提升临床实践水平,最终使中国、欧洲乃至全球患者广泛受益。

我们坚信,通过持续加强中欧血液学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优化全球血液病诊疗体系,并为年轻医生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在此背景下,IACH作为国际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其影响力亦将延伸至中国年轻血液学人才的培养与患者服务领域。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Cherr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4月12日
万志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黄州医院 | 肿瘤内科
急性和慢性GvHD的治疗因芦可替尼等新药的获批而取得突破。另外,Rock1/2抑制剂在中国获批用于早期慢性GvHD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创新疗法的引入标志着移植治疗正向精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04月11日
张立兵
黄骅开发区博爱医院 | 肿瘤科
血液学移植治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