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食管癌规范化诊疗研修班圆满落幕,多学科专家共话诊疗新进展

01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12月27日至29日,食管癌规范化诊疗研修班在深圳隆重举行。本次研修班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承办,邀请了国内食管癌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围绕食管癌的多学科诊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外科治疗、内镜治疗、病理诊断以及分子机制研究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同时希思科基金会还资助了来自全国各地基层医院的63名学员参会,旨在提高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水平,推动我国食管癌诊疗事业的发展。

1735893190486.jpg

大会专家合影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主任于振涛教授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希思科基金会理事王绿化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病区主任、希思科基金会理事黄镜教授致开幕辞。王绿化院长首先对各位专家、同道及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希思科基金会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在食管癌外科治疗、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和放射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王绿化院长强调,多学科合作是提高食管癌诊疗水平的关键,希望各位专家共同努力,推动食管癌规范化诊疗的进一步发展。黄镜教授表示,本次研修班内容丰富,涵盖临床、科研及各个亚专业,汇集了全国食管癌领域的领军人才,将加深大家对食管癌诊疗的认识。

图片 2.png

于振涛教授、王绿化教授、黄镜教授

食管癌规范化诊疗研修班首日聚焦多学科诊疗及前沿进展

首日会议聚焦食管癌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和前沿进展,涵盖了临床研究、肿瘤微环境、人工智能等多个主题,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李先明教授的主持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孔凤鸣教授分享了关于临床研究的精彩演讲。孔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临床研究的类型、方法和实施策略,并鼓励年轻医生积极参与临床试验,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孔教授详细介绍了她在食管癌放射治疗领域开展的多项创新性临床试验,包括自适应放疗、个体化放疗等,并分享了她在试验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方面的宝贵经验。她还介绍了其团队正在进行的多个前沿研究项目,如人工智能辅助放疗、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等,展现了她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前瞻视野。

图片 3.png

李先明教授、孔凤鸣教授

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熊海林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慧瑶教授为带来了关于亚组分析在肿瘤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黄教授首先以第一款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的开发历程为例,阐明了亚组分析在药物开发中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在研究失败时,亚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随后通过列举一线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案例,强调即使在整体研究结果阳性的情况下,亚组分析也可能影响药物的最终获批。黄教授指出,肿瘤的高度异质性决定了亚组分析在肿瘤领域的重要性。最后,她结合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试验案例,详细讲解了亚组分析的设计、结果解读和可靠性评估等关键问题,并总结了亚组分析的类型、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为肿瘤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图片 4.png

熊海林教授、黄慧瑶教授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习勉教授的主持下,上海胸科医院郭旭峰教授以如何进行食管癌临床研究选题为题,分享了他从医多年来在食管癌临床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郭教授从一线临床医生的视角出发,结合自身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大量实例阐述了食管癌临床研究的选题方向和方法,包括技术性问题的探索、规律性的研究、个案报道和文献复习、原创性研究等。他强调了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其团队在食管癌数据库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经验。最后,郭教授鼓励年轻医生积极参与食管癌临床研究,并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勉励大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和创新。

图片 5.png

习勉教授、郭旭峰教授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郭玲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宋咏梅教授以食管癌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为题,深入探讨了食管癌肿瘤微环境的特征、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宋教授介绍了肿瘤微环境的三大特征:乏氧、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并强调了靶向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性。她梳理了近年来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食管癌肿瘤微环境的成果,并讲解了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特别是非依赖性接触机制中的外泌体信号传导通路。宋教授还分享了她在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外泌体来源的miR-20b-5p促进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此外,她还介绍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微酸环境和乏氧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并分享了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宋教授指出肿瘤代谢微环境和微生物免疫微环境仍需深入研究。

图片 6.png

郭玲教授、宋咏梅教授

在福建省肿瘤医院黄章洲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张百华教授以“食管癌外科治疗前世今生”为题,结合自身经验和食管癌外科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发表高质量论文。张教授首先引用赫捷院士发表的癌症数据论文,强调了平台的重要性。随后,他回顾了食管癌外科的发展历史,并从手术路径、重建方式、淋巴结清扫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食管癌外科技术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在技术革新和临床实践中蕴藏着丰富的科研选题。张教授还结合微创技术、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等热点话题,分享了他在食管癌外科领域的研究思路和论文发表经验,鼓励大家立足临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最终取得科研突破。

图片 7.png

黄章洲教授、张百华教授

至此,食管癌规范化诊疗研修班第一天的会议圆满结束。会议回顾了食管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并就临床研究、论文发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内容丰富,学术氛围浓厚,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会议结束后,组委会安排了欢迎晚宴,供各位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心得。

指南更新解读与多学科诊疗策略探讨

研修班第二天围绕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展开,涵盖内科、外科、放疗等多个领域。专家们对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就新辅助治疗、保器官治疗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食管癌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屈涛教授详细解读了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2024年内科治疗更新要点。屈涛教授重点讲解了远处转移性食管癌的内科治疗方案,包括一线治疗、二线及以后治疗,并对不同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和分子分型(HER2、PD-L1)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细致梳理。他强调了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不断涌现,食管癌的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图片 8.png

黄镜教授、屈涛教授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于振涛教授主持下,四川省肿瘤医院冷雪峰教授分享了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重点关注了新辅助治疗和姑息性食管切除术等方面。冷教授首先回顾了食管癌外科治疗模式的演变,从单纯手术到综合治疗,强调了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随后,他详细解读了新辅助治疗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ESCORT-NEO研究,该研究对比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PCR率显著提高。冷教授还指出,姑息性食管切除术应尽量避免R2切除,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最后,他介绍了PET-CT在食管癌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并分享了其团队正在开展的一项新辅助治疗临床研究,该研究有望为食管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图片 9.png

于振涛教授、冷雪峰教授

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李建成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鑫教授对2024年CSCO食管癌指南放疗部分的更新进行了详细解读。王鑫教授重点介绍了三个方面的更新:首先,基于Pre-SANO研究的结果,指南新增了T2N0期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处癌患者的保器官治疗策略。王鑫教授强调,保器官治疗应以生存获益为前提,并建议参考NEOCRTEC5010研究和CROSS研究的5年OS率,即不应低于60%。其次,指南将替吉奥胶囊同步放疗作为老年食管癌患者的1A类推荐方案。该推荐源于一项前瞻性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替吉奥胶囊同步放疗组的总生存期优于单纯放疗组,且安全性良好。最后,基于三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指南调整了根治性放化疗的剂量,将50 Gy也纳入推荐范围,并相应调整了术后放疗的剂量,R1/2切除患者的序贯补量不超过60 Gy。王鑫教授的解读清晰明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推动食管癌放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图片 10.png

李建成教授、王鑫教授

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浩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分享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在食管癌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鲁教授首先回顾了食管癌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免疫治疗时代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随后,他介绍了该院消化内科在食管癌药物治疗方面开展的系列研究,包括新药临床试验、多学科综合治疗、食管瘘的诊疗策略优化以及肿瘤微环境的精准解析和调控等。鲁教授强调,精准治疗是食管癌药物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分享了该团队在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生物标志物筛选和新型治疗策略开发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EGFR/HER3双靶向治疗、新抗原疫苗以及表观遗传药物等。

图片 11.png

江浩教授、鲁智豪教授

会议期间,专家们围绕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胸科医院郭旭峰教授指出,新辅助治疗周期数需平衡疗效和手术安全,尚无定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认为,未来可探索新辅助治疗的保器官策略。关于放疗靶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鑫教授建议缩小范围,个体化制定方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梁军教授则强调需结合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综合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专家们一致认为,食管癌治疗需多学科协作,MDT模式至关重要,制定方案需充分沟通进而达到最佳疗效。

聚焦局部晚期食管癌及寡转移治疗

12月28日下午,食管癌规范化诊疗研修班继续进行,会议聚焦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免疫联合治疗及寡转移食管癌的放疗策略,多位专家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并就食管癌手术重建路径及替代器官选择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食管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梁军教授的主持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章文成教授以局部晚期食管癌放免联合治疗的优化为题,深入探讨了免疫治疗时代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策略。章教授首先回顾了食管癌放化疗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免疫治疗的出现为食管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局部晚期食管癌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治疗时机选择、化疗方案选择、放疗剂量和靶区优化等方面。章教授强调,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精准选择优势人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图片 12.png

梁军教授、章文成教授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朱向帜教授的主持下,河南省肿瘤医院范诚诚教授详细介绍了寡转移的概念、分类、诊断标准以及在食管癌中的研究现状。范教授首先回顾了寡转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重点讲解了ESTRO-EORTC共识中对寡转移的九种分类,以及ESTRO-ASTRO对寡转移灶数目的定义。随后,他梳理了寡转移在肺癌、前列腺癌等瘤种中的研究进展,并指出食管癌寡转移的前瞻性研究相对较少。范教授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食管癌寡转移的临床研究,包括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并重点分析了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的疗效优势。最后,他分享了两个成功治疗食管癌寡转移的病例,强调了局部治疗在寡转移食管癌中的重要价值。

图片 13.png

朱向帜教授、范诚诚教授

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陈少斌教授的主持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树亮教授就食管癌术式重建路径及替代器官选择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张教授首先分析了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手术治疗现状,指出多数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并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毛友生教授发表的文章为例,介绍了食管癌手术治疗中重建路径和替代器官的选择情况。随后,张教授详细讲解了食管癌重建路径的选择,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路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最后,张教授重点讲解了消化道重建替代器官的选择,详细介绍了胃、结肠和空肠替代食管的各种术式,并对各种术式的优缺点、适应证和并发症进行了对比分析,为食管癌外科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图片 14.png

陈少斌教授、张树亮教授

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曹建忠教授的主持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社干教授介绍了食管癌高发区临床诊疗工作的新进展,并分享了其团队在食管癌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高教授首先介绍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规模和科研实力,以及食管癌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流行病学现状,强调了开展食管癌研究的重要性。随后,他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关于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该研究首次证实了Pg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分离培养了Pg菌株,为食管癌的病因学研究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高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在食管癌动物模型、早期诊断、免疫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享了他们在食管癌器官芯片方面的最新成果,该技术有望为食管癌新药研发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平台。

图片 15.png

曹建忠教授、高社干教授

前沿技术与精准诊疗

12月29日,食管癌规范化诊疗研修班进入最后一天的议程。会议聚焦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和前沿技术,涵盖了保器官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治疗、病理诊断进展、MRI应用进展以及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等多个主题,多位专家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赵宏波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秦建军教授分享了他对食管癌保器官治疗的看法和经验。秦教授首先回顾了食管癌手术治疗的历史和现状,指出食管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生活质量受影响较大,因此保器官治疗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后,他从新辅助治疗PCR率、PCR预测方法和医患共同决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食管癌保器官治疗的可行性和挑战性。秦教授认为,目前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PCR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临床上缺乏准确预测PCR的方法,并且需要更多关于中国患者对保器官治疗意愿的研究。最后,他呼吁外科医生不断提高手术水平,积极参与保器官治疗的研究,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图片 16.png

赵宏波教授、秦建军教授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张玮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时强教授分享了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诊疗策略。时教授首先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诊疗特色,包括ESD、ESE、STER等多种内镜下治疗技术。随后,他详细讲解了早期食管癌的定义、内镜下诊断方法和治疗适应证,并强调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时教授还介绍了内镜下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环周病灶的治疗以及TEB期食管癌的术后放化疗等。最后,他分享了中心在食管癌器官保留治疗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片 17.png

张玮教授、时强教授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黄文亭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媛教授以罕见病例的形式,分享了食管癌病理诊断中的一些特殊类型。李教授指出,除了常见的鳞癌和腺癌之外,食管还可以发生许多罕见肿瘤,例如神经内分泌肿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腺癌、胃泌素瘤以及一些转移性肿瘤。她结合具体病例,详细讲解了SMARCA4缺失的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导管内癌伴浸润性腺癌以及Paget病等罕见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并对这些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为食管癌的病理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图片 18.png

黄文亭教授、李媛教授

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黄旭教授的主持下,河南省肿瘤医院曲金荣教授分享了食管癌MRI应用进展。曲教授指出,食管癌的CT和超声内镜检查在T分期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MRI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提高T分期的准确性。她详细介绍了正常食管的MRI表现,并通过多个病例对比了MRI、CT和超声内镜在食管癌T分期中的应用,结果显示MRI在T3和T4期食管癌的T分期中优于CT和超声内镜。此外,曲教授还介绍了MRI在评估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大体病理分型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最后,她分享了其团队在食管癌MRI诊断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呼吁更多医院开展食管癌MRI检查,以提高食管癌的诊疗水平。

图片 19.png

黄旭教授、曲金荣教授

在汕头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李东升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展洪教授详细讲解了食管癌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陈教授指出,免疫治疗的毒性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多样性,多数以轻症为主,但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危及生命的重症。他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是管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关键,并分享了多个成功处理重症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案例,包括肝损伤、肺炎、肾损伤和心肌炎等。陈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处理策略,包括激素冲击、降阶梯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等,并强调了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和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图片 20.png

李东升教授、陈展洪教授

会议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王绿化教授及颁奖嘉宾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学员们分成六组依次上台,由王绿化教授、黄旭教授、李东升教授、赵宏波教授和姜威教授分别为各组学员颁发证书。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学员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顺利结业。

许多学员表示,此次研修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专家们的讲解深入浅出,让他们对食管癌的规范化诊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些学员表示,通过学习,他们对食管癌的最新诊疗进展,特别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回去后会将这些新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还有学员表示,研修班让他们开拓了视野,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增强了对食管癌规范化诊疗的信心,希望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所在医院的食管癌诊疗水平。更有学员表示,这次能现场聆听国内顶尖专家的精彩演讲,学习最新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感受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

结业仪式

结业仪式结束后,王绿化院长致闭幕辞。他首先祝贺学员们顺利结业,并对希思科基金会和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王院长回顾了CSCO的发展历程和使命,强调了食管癌规范化诊疗培训对提高基层诊疗水平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近年来,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新药研发和外科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需继续努力,缩小地区差异,推动食管癌诊疗事业的均衡发展。

图片 27.png

王绿化院长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ingsle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