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以早幼粒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约占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10%,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1]。APL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临床表现极其凶险的白血病类型,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凝血异常,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死亡风险。2024年9月,中国学者在血液学重磅期刊Haematology发表了一例罕见的APL患者,患者呈PLZF-RARα阳性。经过初步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无效后,联合使用维奈克拉和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进行救治,最终实现了形态学缓解和PLZF/RARα基因阴性[2]。
病例介绍:一例罕见基因融合PLZF-RARα阳性APL患者的诊疗历程
这是一名70岁男性患者,最初于2005年被诊断为CLL。既往治疗方案包括6个周期的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治疗。2013年,骨髓活检显示CLL细胞占比50%,由小淋巴细胞组成,没有RT的证据。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显示白血病细胞阳性表达CD5、CD19、CD20(部分和弱表达)、CD22、CD23、CD38、CD43、CD45、CD79b(部分和弱表达)、表面lambda轻链;阴性表达CD3、CD10、CD81、FMC-7和表面kappa轻链。细胞遗传学显示异常和复杂的核型,46, XY, del(6)(q23), del(11)(q21q23), del(13)(a14q31)(cp4)/45, XY, del(3)(q??26), der(4)add(4)(p15add)(4)(q?25) ,del(6)(q23) , −9,del(11)(q21q23)[7]/46 ,XY[12]。荧光原位杂交(FISH)研究显示11q缺失。此外,患者还接受了BR和CXCR4拮抗剂治疗,随后接受了伊布替尼治疗。2016年,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快速上升、进行性淋巴结病和肿瘤溶解综合征的临床进展迹象,然而当时没有进行组织活检。
治疗经过:患者历经多重治疗,两种不同RT现端倪
患者,女性,47岁,因“皮肤出血点和瘀斑”于2021年10月入院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低下,骨髓涂片提示APL。经过多项PCR分析,确认存在PLZF-RARα融合基因,诊断为“PLZF-RARα阳性APL”。
该患者初始治疗采用ATRA-ATO的联合诱导化疗,但未能实现完全缓解。2022年5月,患者因“胸闷和背痛”再次入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WBC)19.7×10^9/L,血红蛋白(HGB)34 g/L,血小板(PLT)7×10^9/L,骨髓涂片显示异常前髓细胞占比83.5%,PLZF-RARα仍为阳性。
患者随后接受了ATRA(45 mg/m²,d1–28)、ATO(10 mg/d,d1–28)和伊达比星(8 mg/m²,d1–3)的化疗,但仍未达到缓解。2022年6月28日,患者开始接受维奈克拉与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30 mg/d,d1–5)的联合治疗。经过28天的维奈克拉治疗,患者在骨髓复查中显示异常前髓细胞占比降至0.5%,且PLZF/RARα基因转为阴性,最终实现完全缓解。
目前,该患者定期接受维奈克拉与地西他滨的巩固化疗,PLZF/RARα状态保持阴性,症状明显改善。该病例表明,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对PLZF-RARα阳性APL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诊疗经过:拨云见日,探索罕见基因融合血液病的治疗之道
该患者在2021年10月因皮肤出血点和瘀斑入院,经过血常规和骨髓检查,确诊为PLZF-RARα阳性APL。ATRA-ATO是中低危APL的标准治疗,治愈率高达90%。因此,该患者接受了一次ATRA-ATO的联合诱导化疗,但未能获得完全缓解。
2022年5月,患者因胸闷和背痛再次入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显著下降,骨髓检查结果显示异常前髓细胞占比高达83.5%,且PLZF-RARα依然阳性。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医生决定进行更为积极的治疗。
在2022年6月28日,患者开始接受维奈克拉与地西他滨的联合治疗。最初,患者以400 mg的剂量服用维奈克拉,但因经济原因在三天后将剂量调整为100 mg。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发热和IV度骨髓抑制,但经过适当的支持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
在治疗前,研究团队对患者的肿瘤细胞进行了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这些细胞过表达BCL-2,并对维奈克拉表现出敏感性。在添加500 nM的维奈克拉后,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这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图1)。
经过28天的维奈克拉治疗,患者在骨髓复查中显示异常前髓细胞占比降至0.5%,且PLZF/RARα基因转为阴性,最终实现完全缓解。患者的胸闷和背痛症状明显改善,且在后续的治疗中,PLZF/RARα状态保持阴性。
目前,患者定期接受维奈克拉与地西他滨的巩固化疗,治疗效果良好。该病例表明,维奈克拉联合地西他滨对PLZF-RARα阳性APL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寻根溯源:因地制宜,破解PLZF-RARα阳性APL的复杂挑战
在本病例中,患者的初步诊断为APL,但由于其特殊的PLZF-RARα基因融合,治疗过程显得尤为复杂。APL通常由经典的PML-RARα融合基因引起,而PLZF-RARα的存在则使得患者对常规治疗(如ATRA-ATO)产生耐药性。这一现象在文献中已有报道,表明PLZF-RARα阳性APL患者的预后较差,且对传统化疗的反应不佳。
在患者接受初始治疗后未能实现完全缓解,医生面临着如何调整治疗方案的挑战。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和基因特征,最终选择了维奈克拉与地西他滨的联合治疗。这一选择不仅基于PLZF-RARα阳性患者对ATRA的耐药性,还考虑到维奈克拉在其他类型AML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维奈克拉能够有效诱导BCL-2过表达细胞的凋亡,而患者的肿瘤细胞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对维奈克拉的敏感性,这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经历了IV度骨髓抑制和发热等不良反应,但经过及时的支持治疗,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且在28天的维奈克拉治疗后,骨髓复查显示异常前髓细胞占比降至0.5%,并且PLZF/RARα基因转为阴性,最终实现完全缓解。
该病例强调了在面对复杂的基因融合血液病时,必须保持开放的思维,灵活调整治疗策略。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跨学科的合作与沟通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处理罕见或不典型病例时,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
小结
本文报告了一例罕见的CLL/SLL患者,其在三年缓解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RT:RT-1为非克隆相关的DLBCL,具有GC表型;RT-2为克隆相关的DLBCL,表现为非GC表型。通过比较这两种RT与原发CLL/SLL的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突变谱,表明两种RT是独立发生的。RT-1的预后与新发DLBCL相似,而RT-2的预后更差。这一发现强调了在CLL/SLL患者中,深入研究RT的克隆关系对于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的重要性。尽管CLL/SLL的治疗已有所进步,但对RT的机制和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索。
患者,女,47岁,因皮肤出血点和瘀斑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低,骨髓涂片提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进一步的PCR分析确认存在PLZF-RARα融合基因。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传统的ATRA-ATO治疗方案未能达到完全缓解。为了评估该患者的预后和最佳治疗方案,最应完善以下哪项检查?
A. 核磁共振成像(MRI)
B. 基因突变检测
C. 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
D. 细胞遗传学分析
E. 血清生化指标检查
上期《寻根溯源 | 揭秘同一患者体内克隆无关与克隆相关DLBCL的复杂转化过程》答案为B
[1] YILMAZ M, KANTARJIAN H, RAVANDI 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urrent treatment algorithms [J]. Blood Cancer Journal, 2021, 11(6): 123.
[2] ZHOU Z, CHEN E, JIANG J, et al. Successfully treatment of PLZF-RARα positive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y Venetoclax combining with decitabin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Hematology, 2024, 29(1): 2399362.
排版编辑:Ashe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