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4CSCO】马军教授:回顾血液肿瘤治疗辉煌历程,擘画中国新药研发未来

2024年10月04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CSCO学术年会于2024年9月25日~29日,在素有“海上花园”美誉的厦门隆重召开。作为中国肿瘤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学术水平最高的盛会之一,会议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肿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襄盛举。本次大会不仅是专家学者们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更是推动我国肿瘤治疗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与会期间,【肿瘤资讯】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接受采访,谈一谈我国血液肿瘤领域创新药物的突破,以及血液肿瘤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突破传统,免疫新篇:血液肿瘤治疗的免疫革命

马军教授:众所周知,过去60年里,血液和淋巴系统肿瘤的治疗在不断创新,从以化疗、放疗和手术为基础的传统治疗模式,逐步发展出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双抗)、细胞治疗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应用,均起源于血液和淋巴系统肿瘤。值得一提的是,PD-1/PD-L1抑制剂的首个适应症便是获批用于复发难治的霍奇金淋巴瘤,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首次成功应用也开启了恶性血液病和骨髓衰竭疾病治疗的新纪元。因此,过去60年来,淋巴瘤治疗的进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恶性肿瘤治疗的演变与突破。

在淋巴瘤治疗中,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涉及多个靶点,如BCL-2、PI3K、HDAC等,这些研究均从淋巴瘤起步。在单克隆抗体领域,利妥昔单抗的问世开创了免疫化疗的新时代,使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愈率达到了近72%。最具突破性的发现是CAR-T细胞治疗,它为晚期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其他多种恶性肿瘤带来了治愈的曙光。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一样,CAR-T疗法开创了先进疗法的新篇章。早在201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Carl June教授使用CAR-T疗法成功救治了一名年仅6岁的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女孩,至今她仍然健康生存。目前,全球已批准了13种CAR-T产品,其中中国有6种,涵盖了淋巴瘤的多个亚型、多发性骨髓瘤(MM)以及其他血液肿瘤。

细胞治疗不仅引领了新时代的到来,更成为血液淋巴肿瘤治愈和长期生存的关键,使肿瘤逐步进入可控的慢性病管理时代。几十年来,为了攻克恶性肿瘤,我们在化疗、放疗、大剂量治疗以及小分子和免疫治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这些治疗的突破,让患者能够长期健康存活。此外,mRNA技术平台的应用为肿瘤疫苗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预计到2030年,将有10种针对卵巢癌、胰腺癌等难治肿瘤的疫苗上市。基因治疗也从单基因疾病扩展到包括肺癌、胰腺癌、胆管癌和肝癌在内的多克隆癌症领域。
未来,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其他创新疗法有望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疗、放疗和手术,为肿瘤治疗带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重塑希望,免疫先行:血液肿瘤治疗的新里程碑

马军教授:免疫治疗在淋巴瘤治疗中展现了广阔前景。1997年,首个用于淋巴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在美国获批,至今已有27年,其疗效持久且安全性良好。利妥昔单抗联合免疫化疗使72%以上的DLBCL患者实现无病生存,几乎等同于临床治愈,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此外,双抗,如CD3/CD20双抗和CD3/CD19双抗,主要用于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治疗。最近,BCMA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MM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淋巴瘤的治疗中,CAR-T细胞疗法已经取代了一些复杂的大剂量化疗,作为一种免化疗(Chemo-free)的治疗方案,帮助部分血液肿瘤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美国在CAR-T细胞疗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已累计实施了约58,000例商业化的CAR-T细胞治疗。中国也不甘落后,目前已有6个商业化的CAR-T细胞产品获批,并已开展近2,000例治疗。虽然我国的商业化CAR-T细胞治疗起步较晚,但相关临床前研究已实施了超过48,000例。而要实现CAR-T细胞治疗的进一步推广与规范化,中国必须实现恶性疾病全民医保与商业医保的互补支持。遗憾的是,今年有4个CAR-T细胞产品的医保谈判尚无结果。CAR-Tibao产品进入医保并不容易,若不能纳入医保,我国商业化CAR-T细胞治疗将面临巨大挑战。然而,我坚信,我们的党和政府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服务于人民和患者。在不久的将来,CAR-T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先进疗法一定会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造福更多患者。这不仅是政府的承诺,也是我们医生的共同目标。

中国血液肿瘤创新之路:长路漫漫,星辰大海终将到达

马军教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尽管我国在血液肿瘤相关医药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的药物创新历程始于近20年,而美国则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制药企业,且全球30强生物制药公司中尚无中国企业。尽管如此,中国已有近6,000家生物制药公司,而美国约有4,000家。我国虽然在企业数量上领先,但在药物研发质量方面,明显滞后。

目前,根据每年创新药物数量可将全球国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美国,每年有8~13个first-in-class类的原创药物;第二层次为日本、英国、德国,每年可推出1~2个创新药物;中国处于第三层次,正努力向第二层次迈进。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正处于“春天”,但距离真正的“收获季节”尚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现阶段,我国在研发创新药物时面临着三大挑战。首先,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偏低,大多仅占毛收入的10%~20%,有些甚至不足1%,而欧美国家的研发投入通常占毛收入的40%左右。我国现有的药物多为模仿或改进现有药物的me-too或me-better类药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真正创新药物的研发。其次,我国的临床研究团队与美国相比差距明显。以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为例,其拥有138个不同瘤种的leading PI(主要研究者),而中国血液肿瘤领域仅有三十余名专家具备此类水平。这些因素均在制约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此外,我国经济发展在医疗、医保和医药创新方面的投入仍有不足,目前的投入可能还不到美国的10%。不过,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预计在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将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作为研究者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才能真正取得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物研发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不可过于乐观。中国尚无一家百年历史的制药企业,但我相信,通过国内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未来中国创新药物的时代终将到来。我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每年中国能够有1~3个原始创新药物问世,这不仅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全行业的期盼。

关注CSCO专栏,查看详细报道

httpsdoctor.liangyihui.net#pcProjectfullpath=https%3A%2F%2Fdoctor.liangyihui.net%2F%3Fschain%3D551353%26stid%3Dcolumn-2457_551353_1_1727150502%26share_method%3Dapp_wechat_session%23%2Fcolumn%2F2.png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Cherr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4年10月10日
雷红艳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科
我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每年中国能够有1~3个原始创新药物问世,这不仅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全行业的期盼。
2024年10月08日
母亚男
单县正大医院 | 肿瘤科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2024年10月07日
刘蕊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