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临床基础深度融合,助推肝癌诊疗创新发展;积极创办英文期刊,促进中国声音走向世界

09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融合日益成为推动学科进步的关键驱动力。为推动肝细胞癌(HCC)诊疗证据生成和临床转化,“肝创·时代之声”圆桌访谈隆重上线。【肿瘤资讯】特邀解放军总医院刘荣教授薛瑞华教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程树群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扬教授,就HCC治疗现状和前景、靶免治疗在初始不可切除HCC中的转化治疗策略、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协同发展,以及如何管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学术期刊等热点学术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期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和转化效率。

从基础到临床,局部治疗为“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靶免联合治疗增效

薛瑞华教授:杨教授、程教授和国内专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联合发表了一篇关于低剂量放疗联合PD-L1和VEGFA双重阻断治疗HCC的机制研究文章[1],能否请两位教授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构思由来和主要发现?

杨扬教授:该研究是和程树群教授团队一起合作的,首先非常感谢程教授对我们工作的支持。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作为HCC的一线治疗方案上市以来,HCC的治疗疗效得到很大提升。然而靶免联合治疗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效率仍然有限,二是缺乏精准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这项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增效和预测疗效。既往研究发现低剂量放疗可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TME)而增强效应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的功能。放疗本身就是治疗肿瘤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大剂量放疗对伴有慢性基础肝病的肝癌患者来说,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病例。那么小剂量的放疗既可以避免副作用,同时通过该研究也证实了低剂量放疗可以提升靶免联合治疗的疗效,为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疗效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手段,另外我们也发现了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可能的疗效预测指标。 

程树群教授:这项研究是杨扬教授团队和我们团队合作的成功临床科研典范。研究的目的是明确低剂量放疗是否可增效靶免联合治疗,并探讨相互增效的机制,最终将其应用于临床,并筛选出治疗有效的患者。研究的亮点在于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并阐明了这一策略背后的科学原理。因此,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这项研究都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

薛瑞华教授:基于该基础研究的重要发现,请问团队是否考虑开展相应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成果并转化为临床获益?

杨扬教授:我们和程教授也正在开展新的临床试验,将使用更多样本来更精准地验证该课题,将这种新方案不断完善。同时也会将如何增加靶免治疗疗效的方案用于其他肿瘤。比如在胆管细胞癌,它的免疫治疗有效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所以我们也在开展一项新的临床研究,是关于如何增加胆管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疗效,目前初步的结果还是很乐观的。 

薛瑞华教授:程教授团队领衔的“调强放疗联合靶免治疗HCC伴肝外门静脉癌栓(PVTT)的初步多中心单臂前瞻性研究”成果[2]已发表于国际期刊Front Immunol,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背景、设计初衷以及主要发现?

程树群教授:60%~70%的中晚期HCC患者合并PVTT。此类患者的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生存时间仅为3~6个月,既往局部治疗疗效不佳。靶免时代到来之后,寄希望于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这种革命性治疗方案可以改变此类患者的预后。但是靶免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不超过30%,有待提升。同时我们团队思考在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基础上联合放疗是否可以相互增效,于是设计了此项前瞻性单臂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HCC合并PVTT的患者,靶免联合放疗的ORR为76.6%,疾病控制率(DCR)达到96.7%,中位总生存(OS)达到9.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8个月。联合治疗带来了更多治疗信心和希望,代表着未来合并PVTT患者的治疗策略。

薛瑞华教授:研究为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带来了希望,期待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开展,并使全球更多同行学习借鉴和推广应用,最终惠及广大患者。那么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践之间应该如何更好地衔接与合作,推动HCC治疗领域的进步?

杨扬教授&程树群教授: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对于治疗手段的创新和疗效提升都很重要。临床医生需要有科研眼界和思维,有志于开展研究。还需要发现很好的临床科研问题。目前研究中存在一些趋势。第一是越来越关注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研究,需要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从基础研究中去解决问题,再回到临床开展一些前瞻性队列研究去验证。第二是目前多学科诊疗(MDT)可能会需要基础科学家、生物信息分析专家、统计学专家等共同参与。在这两个趋势指引下,形成临床和基础结合的高质量学术成果,推动MDT和临床基础研究闭环。

薛瑞华教授:两位教授提到的眼界和思路,以及临床和基础专家的共同参与,将为广大同行带来很多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靶免治疗±局部转化治疗为不可切除HCC患者带来转化新希望

薛瑞华教授:不可切除HCC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难题,请两位教授谈谈当前不可切除HCC治疗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以及如何看待初始不可切除HCC转化治疗的前景?

程树群教授:不可切除HCC的治疗非常棘手。随着靶免治疗的发展,靶免±局部治疗模式使很多患者获得肿瘤缓解和降期,成功转化,进而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转化治疗中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如不可切除的界定、何种转化方案为最佳、靶免治疗还是靶免联合局部治疗,高缓解率是否可转化为长OS获益、降期后应选择手术还是其他治疗方式等。另外目前还缺乏转化治疗疗效预测和判断是否适宜手术的标志物,这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杨扬教授:现在靶免治疗的创新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案的创新为HCC转化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场景和平台。即便如此,依旧存在很多困难,包括手术时机及相应生物标志物、判断疗效的标准等,这都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我们有信心通过大量多中心临床研究和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成果。

薛瑞华教授:很多问题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医学的发展,昨天看似是不可能的问题今天可以成为可能,明天可能成为常规。其中充满了临床研究的选题和实践,是动态进步的。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疗效也在逐渐提升。所谓的不可切除也是动态的,经过转化治疗可以变成可切除。转化治疗不是以手术为根本目的,而是追求患者的最大获益,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从本土到全球,英文期刊助推中国医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和提升影响力

程树群教授:您们分别创办了Liver Research(《肝脏研究》)和 Intelligent Surgery(《智能外科》)这两本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能否谈谈创办这些期刊的初衷,并分享创办和管理英文期刊的相关经验和理念?

刘荣教授:创办英文杂志的目的是促进交流,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Intelligent Surgery(《智能外科》)主要针对外科发展方向上重要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和外科的结合。期刊的管理需要建立专业团队。《智能外科》主要依靠爱思唯尔(Elsevier)杂志管理平台,对于审稿、投稿等环节都有很大帮助。

薛瑞华教授:中国研究用英文发表后,在国际上形成的影响力更大。《智能外科》这部期刊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在祖国大地上创办了英文论文期刊,及时为中国专家提供学术舞台,为世界贡献中国的学术力量。我们也希望解决广大中国学者发表周期过长的困境。

杨扬教授:在中国创办英文期刊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期刊。首先要找到支撑杂志发展的重要学术和资源平台。比如依托哪个学会、医院以及学科群,为杂志的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品牌支撑和必要的资源保障。其次,编委对杂志来说很重要,杂志创办之初,稿源都需要编委来组稿。编委的影响力,以及对杂志事业的专注度和执行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杂志初期组稿的质量。对于一份初创杂志,这会影响杂志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提升。此外,编辑团队和推广也非常重要。利用各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杂志,从而推动其良性发展。Liver Research(《肝脏研究》)英文刊经过创刊几年以来的努力,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成功进入ES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并取得影响因子,还获得了高质量杂志的评价。未来,该杂志将依托现有平台,力争在几年内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程树群教授:作为资深杂志总编辑/执行总编辑,您对投稿人有什么建议?能否分享一些成功投稿的经验?

刘荣教授:对投稿人的建议是一定是要紧扣杂志的主要方向。《智能外科》的方向是人工智能在外科中的应用,相关决策理论和设备研发等内容是我们需要的。另外英文写作应符合规范,内容和形式符合期刊要求,这样才能顺利刊登。

薛瑞华教授:第一,什么是好的选题?提出问题比提出解决方案更重要,回答尚无答案的临床问题就更容易被发表。第二,临床医生需要具有用数据说话的基本逻辑。此外,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细节,比如说题目、摘要、参考文献、联系邮件等。

程树群教授:投稿是投稿人和杂志的相互成就。杂志第一时间把临床医生的思想在国际上发布,好的临床研究涉及新技术或治疗策略的优化,对患者和整个医疗领域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科室管理与学科发展:青年医生培养的战略思考

程树群教授:科研和杂志经营管理是学科和科室发展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您认为科室发展还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在青年医生的培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刘荣教授:科室管理和学科管理也属于管理学的范畴。科室管理要符合科室发展的主要方向。要注重青年医生的培养,否则学科发展会受到制约。当前处于信息时代,年轻医生的培养方法多样。由于环境的变化,年轻医生的培养周期已经极大缩短,很多年轻医生开展的工作已经非常超前,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建议青年医生关注信息技术的变化,成长为技能全面的外科医生。

薛瑞华教授:部分医生成长很快,能够结合临床工作而不拘泥于临床工作,把规律性的临床问题提炼成科研问题,拓展相关科研思路。另外要树立文化自信,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可为他人带来健康和幸福,这是使命使然,能促进我们去面对困难。还要学会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样在职业履历、学术和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就具备了成为专家的潜力。

程树群教授:分享我个人成长的一点小体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以前对科研不感兴趣,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科研慢慢产生了兴趣。将文章发表到国际著名期刊后倍感骄傲,可以与国际顶尖科学家交流,并更感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写作投稿也有助于开拓心胸、改进思维和逻辑,逐渐进入到世界顶级科学家的队伍中。

专家介绍

杨扬 教授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 肝癌疾病中心主任
肝脏外科暨肝脏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移植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肝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肝脏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广东省移植医学工程实验室主任
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
《器官移植》执行总编辑
《Liver Research》执行总编辑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杂志》副总编辑

专家介绍

刘荣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主任

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总编辑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智能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用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委员全国医用光学和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微创胰腺手术联盟指导会委员

国际微创胰腺手术联盟创始委员国际临床机器人外科学会执行委员

专家介绍

程树群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临床研究院副院长、肝外六科主任
上海市肝胆肿瘤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人民名医-卓越建树(第五届)
从事肝癌外科30多年,发表Nat Med、 J Clin Oncol、Gastroenterol、Nat Cancer、Nat Com、Hepatol、J Hepatol 等国内外论文140多篇
出版专著《肝癌门静脉癌栓治疗》、《癌栓学》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等

专家介绍

薛瑞华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医学博士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
《智能外科》杂志(英文)编辑部主任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首席策划
中国医师协会科研出版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智能装备技术分会秘书长
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外科期刊杂志工作15年。擅长腔镜外科各专业临床科研选题、论文著作策划、中英文论文编辑、学术成果推广与转化等。

参考文献

[1]Li S, Li K, Wang K, Yu H, Wang X, Shi M, Liang Z, Yang Z, Hu Y, Li Y, Liu W, Li H, Cheng S, Ye L, Yang Y. Low-dose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dual PD-L1 and VEGFA blockade elicits antitumor respons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diated by activated intratumoral CD8+ exhausted-like T cells. Nat Commun. 2023 Nov 24;14(1):7709.
[2]Wang K, Xiang YJ, Yu HM, Cheng YQ, Liu ZH, Zhong JY, Feng S, Ni QZ, Zhu HF, Pan WW, Li JJ, Liang C, Zhou HK, Meng Y, Lau WY, Cheng SQ.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systemic atezolizumab and bevacizumab in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A preliminary multicenter single-arm prospective study. Front Immunol. 2023 Feb 16;14:1107542.

责任编辑:Marie
排版编辑:Crysta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