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年轻群体(发病年龄<40岁)中显著上升。年轻乳腺癌较常规乳腺癌具有更高的异质性和恶性程度,侵袭性更强,预后较差,对临床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年轻乳腺癌的诊疗亟需一套更加本土化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简称共识)应运而生,为中国年轻乳腺癌临床诊疗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指导。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的落地,惠及更多患者,中国年轻乳腺癌实践之路「肿瘤规范化诊疗」中国年轻乳腺癌学术研讨会-福州站于8月16日在福州成功召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川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张强教授等担任本次会议的主席并开场致辞。
刘强教授指出,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群体增长迅猛,且这一增长势头预计将持续。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年轻乳腺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面对这一挑战,我们之前并未有一套基于中国人群数据的诊疗规范。为了填补这一空白,YBCC组织精心编写了《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为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套结合国内临床实践和发病特征的规范化诊疗方案。随着共识的普及和专家门诊的实施,相信患者们将能够接受到更加规范化,精准化的治疗,最大程度从治疗中获益。
刘强教授致辞
王川教授对刘强教授的发言表示了高度认可,并指出YBCC在推动中国年轻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和科研创新方面做出了显著成就。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刘强教授牵头的我国首个“中国年轻乳腺癌YBCC专家门诊”正式挂牌以来,针对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标准诊疗路径得以落地,患者得以获得更个体化的诊疗服务。展望未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中国年轻乳腺癌专家门诊将在YBCC共识的指导下,继续深化规范化诊疗实践,并积极投身科研活动,为中国年轻乳腺癌的诊疗和学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随后,刘强教授、王川教授共同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国年轻乳腺癌专家门诊揭牌。至此,中国年轻乳腺癌专家门诊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正式落地,为福建省年轻乳腺癌患者提供规范、可及性高的精准诊疗服务。
刘强教授、王川教授出席授牌仪式
第一篇章:热点追踪
聚焦年轻乳腺癌诊疗热点及生育力保护、妊娠安全性研究新进展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生存预后得到显著改善。这促使年轻乳腺癌患者对保育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当前中国在生育保存方面的服务质量整体偏低,研究数据表明,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年轻乳腺癌患者接受了保育治疗。这一现象凸显了患者保育意愿与生育保存服务质量之间的明显矛盾。因此,专家呼吁临床医生在制定年轻乳腺癌患者治疗策略时,需关注患者的保育需求。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陈莉莉教授指出,卵巢储备功能是反映生育力的重要指标,而乳腺癌治疗过程中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会导致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因而对于有保育需求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应尽量避免对生育力有影响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可选择辅助生殖技术进行生育力保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静教授带来《年龄大不同:年轻与常规乳腺癌诊疗热点的差异》专题讲座。
姚静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姚静教授强调近年来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轻化趋势凸显,年轻乳腺癌患者占比逐年升高。我国约62.5%乳腺癌患者确诊时处于绝经前状态。姚静教授结合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特征,分享了局部治疗、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保育治疗的策略。
对于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是标准治疗方案。OFS联合内分泌治疗已被证实可改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然而,OFS存在一定卵巢逃逸率,年轻患者发生卵巢逃逸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对于HR+/HER2-早期年轻乳腺癌仍需探索更优治疗方案。在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领域,MONALEESA-2、MONALEESA-7等CDK4/6 抑制剂研究相继开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CDK4/6抑制剂在HR+/HER2-晚期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MONALEESA-7 研究是首个且唯一100%专注于绝经前患者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为HR+/HER2-晚期年轻乳腺癌患者提供治疗指导。
MONALEESA-7研究设计及主要研究结果
目前年轻乳腺癌患者保育需求日益增加,但接受保育治疗的患者占比仍然较少。对于内分泌治疗敏感的HR+/HER2-乳腺癌患者,有计划地中断内分泌治疗,并进行妊娠并不影响短期预后,但长期疗效仍需更长时间随访。随后,围绕年轻乳腺癌辅助化疗方案、长期治疗与不良事件风险、卵巢逃逸、年轻乳腺癌妊娠等问题现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二篇章:BRCA突变与年轻乳腺癌
年轻乳腺癌BRCA1/2胚系突变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成本效果分析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晶医师分享了基于亚洲年轻乳腺癌BRCA1/2突变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并将其应用于筛选BRCA1/2突变高风险乳腺癌患者,达到分层诊疗的目的。
专家就BRCA1/2突变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因素、精准度,国内不同地区乳腺癌患者BRCA1/2突变发生率等问题进行探讨。
会议辩论环节围绕gBRCA突变年轻乳腺癌对侧乳房是否需要预防性切除展开。正方对于gBRCA突变年轻乳腺癌患者行对侧乳房预防性切除可降低对侧乳腺癌发病风险,改善预后,提高乳房重建美观度,减少对侧乳房复查负担,降低患者焦虑进行陈述和辩论。反方指出BRCA1突变患者预防性对侧乳房切除并不降低死亡率,且可能带来更多术中出血、皮瓣坏死、感染、移植失败等并发症,且这些并发症可能成为患者延迟辅助治疗的因素。放疗、内分泌治疗可替代对侧乳房切除,降低对侧乳腺癌发生率。
第三篇章:年轻乳腺癌病例MDT
福建省立医院MDT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MDT团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MDT团队参与讨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傅成斌教授分享了一例妊娠期乳腺癌病例。入院完善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右侧乳腺癌伴右腋窝淋巴结转移,穿刺病理为三阴型。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1周期后,顺利分娩,产后继续接受新辅助化疗,并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原发病灶为HR+/HER2-型,右侧腋窝淋巴结为三阴型。
MDT团队就该患者先手术还是先化疗、新辅助化疗方案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傅文玢医师分享了一例HR+/HER2-晚期乳腺癌病例。(pT1N0M0,I期,luminal B型)。经左乳腺全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接受EC-T方案化疗8程。2013年12月起接受他莫昔芬辅助内分泌治疗15个月。2015年3月改用OFS联合依西美坦45个月,推荐延长内分泌治疗,但患者拒绝,遂停药。2021年12月,患者复查时发现左锁骨上下淋巴结、胸壁、全身多发骨、肝转移。临床诊断左侧乳腺癌复发(pT4N3M1,IV期,luminalB型)。
傅成斌教授和傅文玢医生分别进行病例汇报
专家讨论认为:
对于患者晚期一线的治疗选择,福建省立医院内科MDT团队表示患者复发后为全身转移,应以全身治疗为主。对于脊柱的骨转移,建议行MRI检查是否存在骨破坏,考虑后续是否进行放疗。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不论是否存在内脏转移,均推荐进行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MDT团队表示,该患者虽然出现了广泛转移,但并未发生内脏危象,因此推荐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若患者未来出现下肢神经压迫症状,可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放疗改善局部症状。
CDK4/6抑制剂治疗后进展的后续治疗也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福建省立医院内科MDT团队表示,对于CDK4/6抑制剂治疗进展后的后续治疗可以采用CDK4/6抑制剂的跨线治疗,还可以选择PI3K抑制剂、mTOR抑制剂或靶向HER2低表达的ADC等靶向治疗。对于采用CDK4/6抑制剂跨线治疗的患者,若既往使用CDK4/6抑制剂的PFS较短,则建议更换另一种CDK4/6抑制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MDT团队表示,对于CDK4/6抑制剂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可考虑基因检测,以期待发现可靶向治疗的靶点。此外,CDK4/6抑制剂联合方案也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对于三线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MDT团队建议更换化疗或者ADC治疗,可根据患者经济情况选择。对于出现脑转移后的治疗,福建省立医院内科MDT团队认为,可考虑为患者进行BRCA突变检测,或许可以使用PARP抑制剂。在患者颅内转移病灶小,无颅内高压症状,颅外病灶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可暂缓颅内局部治疗,优先全身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MDT团队不建议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过早进行颅脑放疗。
会议总结
最后,刘强教授、张强教授与许春森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就年轻乳腺癌与普通乳腺癌的诊疗差异、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需求、临床治疗的争议点展开了充分探讨,两个病例展示了年轻乳腺癌的诊疗过程,为与会同道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在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将进一步规范,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关注患者的深层需求,帮助患者高质量生存。
审批码KIS0030016,有效期至2025.08.21,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排版编辑:wi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