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中,CROWN研究公布了5年生存随访结果,洛拉替尼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突破5年,建立了转移性实体瘤单药靶向治疗的PFS新高。在临床实践中,洛拉替尼也展示出良好的长期安全性,不良反应可管可控,在有效的临床管理下,可以帮助患者逐渐走向“临床治愈”。【肿瘤资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冯威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分享抗肿瘤治疗中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反应的管理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学协作组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音乐干预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心身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
概述三大类CNS不良反应相关症状,全程评估、监测可进行有效管理
冯威教授:抗肿瘤治疗会使用到各类药物,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这些药物的使用有时会难以避免带来CNS不良反应。
CNS不良反应通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情绪类不良反应,常见为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特别是生命终末期患者,更会对死亡产生极大的恐惧。此外,一些患者可能难以对其他事物提起兴趣,生活动力不足,情绪低落,或产生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还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产生厌食,并导致营养不良等继发问题。
第二类则是认知类不良反应。癌症治疗中我们时常提及“癌症相关认知障碍”这一概念,表现为患者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等,患者的思维、逻辑可能与正常情况产生偏差,这也是一类常见的CNS不良反应。
第三类CNS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即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幻听、妄想、谵妄等症状,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奇怪声音,猜疑被害,不安全感极重等。这类CNS不良反应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监测并给予干预,否则会影响到肿瘤治疗的疗效。
近年来,NSCLC的靶向治疗发展迅速,一些临床医生关注到第三代ALK-TKI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CNS不良反应,其实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看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ALK-TKI在使用中都可能出现CNS不良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前述情绪、认知或精神病性症状。其中,一些CNS不良反应的产生可能与患者基线存在的脑转移,既往接受过的脑部放疗,或自身合并的精神疾病病史相关,这部分人群也有更高的风险发生CNS不良反应。TKI类药物导致CNS不良反应的机制可能在于其透过了血脑屏障,对CNS细胞产生了影响,具体的机制仍然在研究中,其实一些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也仍然不明确。总之,对于CNS不良反应的管理,更需要注重对患者的观察、评估,在治疗全程保持密切随访,我们需要重视CNS不良反应,但是也无需惧怕,通过早期评估、积极监测和早期干预,我们可以很好地对其进行管理。
洛拉替尼治疗中CNS不良反应多为1~2级,可管可控
冯威教授:洛拉替尼作为第三代ALK-TKI,在2024年ASCO大会中发布了其III期CROWN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我们非常欣喜地发现洛拉替尼一线治疗ALK+NSCLC患者的中位PFS已经突破60个月,建立了具有重大跨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同时,数据中还显示了洛拉替尼的强力颅内疗效,对于患者的脑转移也有极强抑制能力。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洛拉替尼也具有类似的表现。此外,研究中,洛拉替尼组CNS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到了42%,不过86%都为1~2级,相对较轻,因为洛拉替尼相关的不良反应导致中止用药的患者比例仅为5%,且都报道于用药最初的26个月内,提示其不良反应可管可控,长期用药安全。因此,尽管我们需要关注洛拉替尼的不良反应,也需要对其保持信心,不应因为恐惧不良反应而畏惧使用洛拉替尼,导致无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
在我个人的临床实践经历中,也有处理洛拉替尼相关CNS不良反应的经验。曾经有一例患者在肿瘤内科用药后,医生敏锐地发现了患者的情绪问题及精神病性症状,第一时间转诊至心理医学科。我们接诊后,了解到患者合并脑转移,既往使用过一代、二代的ALK-TKI,疾病进展后生活已经不能自理,长期卧床,饮食、睡眠等皆存在严重问题,在开始使用三代ALK-TKI洛拉替尼后,患者的意识很快得到明显好转,生活逐渐可自理,但出现了幻听、幻视,患者自述会看到奇怪的影像,听到奇怪的声音,使他感到害怕,夜晚还会因过度兴奋而无法入眠。
经过我们对患者的全面评估,考虑患者既往无精神疾病病史,目前诊断为幻觉症状,因此给予了对症处理,采用了抗精神疾病药物奥氮平进行治疗。患者在用药后,经过剂量充分调整,很快状态好转,精神病性症状逐渐消失,可以正常交流、入眠。随着患者症状消失,我们也很快停止了奥氮平的治疗,患者如今仍然在接受规范化的靶向药治疗,长期随访病情稳定,肿瘤明显缩小。该病例是非常成功地通过多学科管理干预CNS不良反应的案例。
对于出现CNS不良反应的患者,规范化的管理流程非常重要。在用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通过抑郁、焦虑、睡眠等量表(如PHQ9、GAD-7等)对患者的情绪、认知、语言功能等进行评估。在治疗开始后,则应保持脑部影像学随访,定期进行量表的评估,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细化的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当然,我们也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提醒其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但也不要过度渲染CNS不良反应的危害,以免导致患者的恐惧、抑郁情绪。
如果监测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则应积极、迅速评估导致症状的原因,排除其他可能因素的干扰,例如脑转移、精神病史、感染、其他药物、患者自身身体异常等。并考虑会诊或转诊,精神科、神经内科医生的及时介入非常重要。如果经相关科室评估,考虑患者程度较轻,可以优先进行观察并对症处理,例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此时并不需要中断洛拉替尼的使用。如果患者出现了中重度的不良反应,影响到日常生活,则需要考虑减少剂量甚至暂停剂量,待症状恢复后可小剂量恢复用药,通过较低剂量的用药保持患者的治疗获益。如果症状非常严重,或恢复剂量后再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需要考虑永久停药。结合CROWN研究数据,因为CNS不良反应而导致永久停药的报道极少,我们也尽量鼓励临床医生优先考虑对症处理、剂量暂停、剂量减少等策略。
总之,尽管洛拉替尼确实可能导致CNS不良反应,但也无需对其过度恐惧,通过多学科联动与及时的方案调整、对症处理,可以很好地进行管理。
肿瘤治疗全程管理需重视患者心理健康,帮助建立健康心态积极抗癌面对生活
冯威教授:肿瘤治疗是慢病化的长期管理过程,从肿瘤的确诊、治疗、维持到康复,直至后期的复发、进展、终末期治疗的全程中,患者心理健康的呵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患者的生理健康密切相关。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需要改变既往观念,对患者的管理不能仅局限于肿瘤的治疗,而要“以人为本”,对患者整体进行关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需要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抑郁等,都可能对诊断和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从患者确诊时开始,我们就需要全面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关注到患者的情绪变化,在全病程中管理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筛查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学科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也是我们精神科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首先需要做好交流与科普,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到可能出现的CNS不良反应,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使其积极面对治疗中发生的问题,并求助于专业人士。在治疗中,对于患者所需的专业知识,如靶向药物、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的应用,潜在不良反应与剂量调整方法、生活方式的调整等,也需要进行详尽交代,降低患者对于未知的恐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其次,我们也应鼓励患者如何接纳,增加目标感与意义感。可能我们无法立刻将肿瘤清除,但患上肿瘤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崩塌,我们需要让患者接受这一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多意义,享受生活的每一天,与朋友、家人建立情感连接,得到更多的支持,积极恢复原本的社会、家庭角色。即使确诊了肿瘤,也并不妨碍患者成为一个好太太、好丈夫、好母亲、好父亲、好员工……患者仍然需要回归自己原本的生活。
第三点则是对于不可控、不可自我调节的精神疾病症状,需要及时求助于专业的帮助。我们希望患者可以走进精神心理科,与我们聊聊他们遇到的问题,我们会极力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对于中重度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给予药物治疗。精神类药物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不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很多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睡眠、恢复体力,甚至与抗肿瘤治疗协同作用,患者可以放心使用。在准确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帮助下,我们会在不影响肿瘤治疗的前提下帮助患者改善CNS不良反应。当然,我们也会采取专业化的心理治疗措施,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伴侣治疗、接纳与承诺疗法、尊严疗法、物理治疗、人工智能心理治疗应用等,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帮助广大肿瘤患者。
总之,在肿瘤的全病程治疗中,心理与生理健康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也希望患者在接受治疗,关爱自己生理健康的同时,注意到心理的问题,在医、护、患及家属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积极合作下,共同帮助肿瘤患者得到最佳治疗结局。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