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临床实战】柳叶刀: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出现乳房肿胀和紫色斑块是为何?

08月01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探索医学边界,挑战诊断技能!快来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练一练,提升诊疗技能吧!

您的诊断是?

患者女,47岁,因“左乳肿胀,新发1cm大小无痛、紫色斑块持续性增大1个月就诊”。无乳房外伤史。6年前,确诊为luminal A型浸润性导管癌,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全乳放疗50Gy,瘤床加量10Gy)、口服他莫昔芬治疗,后期随访无复发。无乳腺外伤或淋巴水肿史。您认为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 A. 慢性放射性皮炎

  • B. 乳腺炎

  • C. 非典型血管病变

  • D. 放疗后血管肉瘤

答案揭晓

D. 放疗后血管肉瘤

诊疗过程

体格检查:左乳距离乳晕1.5cm处下象限可见大小1cm的紫色斑块。

超声检查:皮肤增厚,皮下水肿;左乳下象限可见明显低回声非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见血流信号。

X线检查:左乳内象限不对称,皮肤增厚,水肿。

组织活检:实体上皮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怀疑复发。

免疫组化:CD31、ERG和D2-40阳性,CD34阳性,Ki-67高表达(90%)。

综合检查结果,符合放疗后血管肉瘤诊断。
 
图片6.png

(A) 入院时左乳内侧可见1cm紫色皮肤斑块;(B) 超声检查54天,紫色斑块增大至4cm;(C)超声检查60天,新发卫星病变,周围皮肤呈淡黄色;(D)入院X线提示皮肤增厚、实质水肿和不对称;(E)入院时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边界不规则,血流信号;(F)病理活检提示上皮细胞异型性增生(HE染色×20)

活检后随访(第1次超声检查后54天):既往1cm大小的紫色皮肤斑块增大为4cm,周围皮肤呈淡黄色。超声检查:不规则低回声区,可见血流信号。

与患者充分沟通检查结果、诊断、预后和治疗方案后给予乳房切除术。乳房切除术当天,即第1次超声检查后60天,在不规则紫色斑块附近发现新的卫星病变和乳头乳晕复合体形态学改变,淡黄色皮肤区扩大。

术后病理提示放疗后血管肉瘤。患者头、胸和腹部CT未见转移灶。手术后恢复顺利,24小时后出院。在乳房切除术后3个月,在乳房切除术处新发1cm大小紫色皮肤斑块,周围皮肤发黄;组织活检证实为放疗后血管肉瘤复发。

知识拓展

放疗后血管肉瘤是乳腺癌放疗后罕见的侵袭性并发症,中位潜伏期为5-6年。大约每1000名接受乳腺癌放疗的患者中就有1人可能发生放疗后血管肉瘤,随着保乳手术+放疗患者数量的增加,预计全球放疗后血管肉瘤发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与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起源于乳腺实质深处不同,放疗后血管肉瘤通常发生于既往放疗范围内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放疗后血管肉瘤患者常见症状有乳房肿胀、红斑、皮肤增厚、既往放疗区出现无痛红斑或斑块,以及与血红蛋白降解产物有关的周围皮肤淡黄色渐变区;淋巴结受累不常见。影像学表现通常为非特异性表现,包括皮肤和小梁增厚,乳房X线检查可见不对称,乳房超声检查可见不规则实性肿块。

切缘阴性手术切除是放疗后血管肉瘤标准治疗方法,但即使完全切除,患者预后也较差,5年生存率约为40%。

参考文献

Post-radiation angiosarcoma of the breast in a patient with a history of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Lancet 2024; 403: 1681–82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张薪媛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2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患者出现乳房肿胀
08月04日
马利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血管肉瘤是乳腺癌放疗后罕见的侵袭性并发症
08月02日
吴向荣
石家庄市平安医院 | 肿瘤内科
放疗后血管肉瘤是乳腺癌放疗后罕见的侵袭性并发症,中位潜伏期为5-6年。大约每1000名接受乳腺癌放疗的患者中就有1人可能发生放疗后血管肉瘤,随着保乳手术+放疗患者数量的增加,预计全球放疗后血管肉瘤发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