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国好声音】赵维莅教授团队发现“肿瘤微环境的胆固醇代谢重编程”介导CAR-T细胞治疗原发DLBCL的耐药性

2024年07月0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早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然而,该疗法对原发性难治性DLBCL的治疗效果尚未得到全面评估,且其潜在的耐药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究。基于此,来自上海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赵维莅教授及其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了一项针对原发性难治DLBCL患者的CD19 CAR-T细胞疗法(relma-cel)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发现,该疗法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表达C1QB的巨噬细胞可能通过胆固醇外流来抑制CAR-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导致CD8+T细胞耗竭。这一发现为提高CAR-T细胞疗法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肿瘤资讯】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截屏2024-07-09 14.21.46.png

C1QB+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排揭示CAR-T细胞治疗原发难治DLBCL新的耐药机制

研究背景

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新诊断病例的30-40%。虽然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显著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但约20%的原发难治性患者预后仍然较差。针对复发/难治性DLBCL,靶向CD19的CAR-T细胞疗法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不良反应。然而,在原发难治性DLBCL患者中,CAR-T细胞疗法的效果不如复发/难治性患者理想,且约60%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肿瘤微环境(TME),特别是M2巨噬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在CAR-T细胞疗法耐药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研究报告了一项针对原发难治性DLBCL的relma-cel(CD19 CAR-T细胞)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探讨了CAR-T细胞疗法耐药的潜在机制。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I期、单臂、开放标签、多中心的临床试验(JWCAR029-003),纳入12例原发难治性DLBCL患者,入选标准包括:年龄≥18岁,经组织学确诊的DLBCL,以及对一线治疗(利妥昔单抗和蒽环类药物)反应不佳。排除标准包括:接受过二线或后续治疗,或诊断为CD19阴性淋巴瘤。本研究使用relma-cel(CD19 CAR-T细胞)进行治疗,评估CAR-T细胞疗法在原发难治性DLBCL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另外,本研究使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探索CAR-T细胞疗法耐药的潜在机制。

研究结果

在接受治疗的12例患者中,全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其中8例(66.7%)经历了4级TEAE,主要表现为血液学毒性,包括白细胞减少症(3例)、淋巴细胞减少症(5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例)和血小板减少症(2例)。6例患者(50.0%)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例为1级,2例为2级。CRS平均在治疗后第5天(0-7天)发生,持续约10天(1-17天)。2例患者(16.7%)出现1级可逆神经毒性(NT),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和嗜睡,平均在第15天(8天和22天)发生,持续约5天(7天和3天)。3例(25.0%)患者接受了托珠单抗(8mg/kg)治疗CRS,未使用糖皮质激素。1例患者(P006)在输注10个月后因感染并发症死亡,但被认为与CAR-T细胞疗法无关。
 
在治疗1个月时,完全缓解率(CRR)为36.4%,总体缓解率(ORR)为72.8%。治疗3个月时,CRR保持在36.4%,ORR降至45.5%。治疗后影像学评估显示,肿瘤最大垂直径乘积(SPD)相对于基线的中位最佳百分比变化为-64.7%(范围:-97.43至-54.56%),6例(54.5%)患者较基线下降>50%,其中4例达到CR。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在CR/PR患者中未达到,而在疾病稳定(SD)/PD患者中分别为1.5个月和4.5个月(图1)。
 

图片 1.jpg

图1 CAR-T 细胞疗法在原发性难治性 DLBCL 患者中的疗效 

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R/PR和SD/PD患者之间的CAR-T细胞峰值和扩增情况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意外发现CR/PR患者的CAR-T细胞体外细胞毒性活性显著低于SD/PD患者。
 
单细胞RNA测序显示,PD患者在CAR-T细胞治疗前C1QB表达巨噬细胞(M2型)的比例增加。深挖机制,可发现M2巨噬细胞的胆固醇外流能通过诱导CD8+ T细胞的免疫抑制状态来抑制CAR-T细胞的细胞毒性。在CAR-T细胞治疗前,CR和PD患者之间的T细胞亚群分布无显著差异。PD患者的效应T细胞和耗竭T细胞在治疗前处于更强的免疫抑制状态。
 
另外,随着疾病进展,C1QB巨噬细胞与CD8+ 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可能与T细胞功能抑制有关。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CAR-T细胞治疗在原发难治性DLBCL患者中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一定的有效性。然而,TME中M2巨噬细胞的胆固醇代谢可能是导致CAR-T细胞治疗耐药的重要机制。这些发现为改善CAR-T细胞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和策略。

新见解、新策略,靶向TME代谢通路的免疫疗法或是未来联合治疗方案之一

这项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专门针对原发性难治性DLBCL患者,评估了CAR-T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达到了可控的安全性主要终点,并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改善。
 
另一方面,本研究深入探讨了CAR-T细胞治疗在原发性难治性DLBCL中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性问题。研究发现,CAR-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与IFN-γ产生无关,而持续高反应性的T细胞水平对治疗的长期效果至关重要。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研究揭示了耐药患者的T细胞在治疗前就处于更强的免疫抑制状态,表现为T细胞活化和TNF-α信号通路下调,以及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和T细胞趋化性调控减弱。这种状态可能与C1QB+巨噬细胞比例增加有关,导致了对CAR-T细胞治疗的耐药性。这些发现为理解CAR-T细胞治疗的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也为改善治疗效果提供了潜在的策略方向。

综上所述,CAR-T细胞疗法在原发性难治性DLBCL患者中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提升CAR-T细胞疗法的抗肿瘤效果,将调节胆固醇水平药物或靶向HAVCR2、TIGIT的抗体与之联合使用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鉴于TME的复杂性,未来可能需要将针对不同免疫检查点通路的免疫疗法进行组合,以开发出基于机制的DLBCL综合免疫治疗方案。这种多靶点、多层次的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为难治性DLBCL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参考文献


Yan ZX, Dong Y, Qiao N, et al. Cholesterol efflux from C1QB-expressing macrophages i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 in primary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Nat Commun. 2024;15(1):5183. Published 2024 Jun 18. doi:10.1038/s41467-024-49495-4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Amiee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4年07月09日
郭忠强
曲沃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多靶点、多层次的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为难治性DLBCL患者带来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