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未来可期丨段建春教授:骨改良药物—肺癌骨转移治疗的关键力量

05月27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在中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首位,而骨转移是其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随着影像学和核医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早期诊断骨转移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针对肺癌骨转移的全身系统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以及骨改良药物的应用,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支持和研究进展。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在2019年版《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并发布了《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在肺癌骨转移综合治疗方面的水平,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肿瘤资讯】诚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进行题为“未来可期丨段建春教授:骨改良药物—肺癌骨转移治疗的关键力量”的专访。

段建春教授专访

肺癌骨转移的初筛和确诊相关推荐

段建春教授:肺癌骨转移的检查对于疾病的准确分期和治疗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目前,医学界普遍认可的骨转移诊断标准包括:已确诊肺癌患者通过骨活检获得阳性结果,或通过影像学检查获得明确的骨转移证据,如骨质破坏等影像学表现。影像学检查在骨转移诊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用于确定骨转移的具体位置,还能评估受累部位是否存在严重骨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如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必要时,影像学检查还可用于指导活检操作,以明确病理诊断。这些检查结果对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预测疾病进展具有极高价值。希望通过精确的检测和评估,包括定期的检测和评估,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对病情的整体发展做出判断,从而提供更精确有效的治疗选择。

  • 推荐1:对于确诊肺癌患者且有骨转移高危因素,初筛应首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bone scintigraphy,BS)(1A)。

  • 推荐2:对于初筛BS阳性的肺癌患者,有必要行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或骨活检进一步评估转移病灶,进一步明确诊断(2A)。

  • 推荐3:肺癌如仅出现孤立性骨破坏病灶,应积极行病灶骨活检;如确诊肺癌,伴全身多发骨破坏,则不必进行骨活检(1A)。

当肺癌患者合并骨转移高危因素时,应及时进行BS筛查,如BS阳性,则有必要行MRI、PET/CT或骨活检进一步评估转移病灶,进一步明确诊断。

双膦酸盐类药物在疼痛缓解、减少骨相关事件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

段建春教授:肺癌骨转移的防治策略旨在实现多方面目标:首先是缓解症状,尤其是疼痛;其次是预防或延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第三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为达到这些目标,治疗肺癌骨转移应遵循多学科团队制定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的核心是针对肺癌的全身性治疗,控制肿瘤的同时,配合使用骨改良药物,如双膦酸盐或RANKL抑制剂,以延缓或预防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对症治疗还包括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外,局部治疗手段如局部放疗,以及必要时外科骨科手术干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确诊肺癌骨转移,建议立即开始使用骨改良药物治疗。这些药物通常被称为破骨细胞抑制剂,主要包括两大类:RANKL抑制剂和双膦酸盐类。

  • RANKL抑制剂,如地舒单抗,通过阻断RANK通路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地舒单抗仅在血浆中阻止破骨细胞分化成熟,但对未成熟破骨细胞的影响可能导致停药后骨溶解反弹。

  •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因卡膦酸等,通过抑制FPP合成酶的合成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可沉积至骨质中,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化过程。停药后,骨转化抑制作用仍可持久维持,不会反弹。

目前,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发展到第三代,代表性药物包括唑来膦酸、因卡膦酸等。与前两代药物相比,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在减轻症状、延缓骨相关事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还能显著降低高钙血症风险,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延缓骨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骨改良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整体获益

段建春教授:骨改良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骨痛症状,但对于预防骨相关事件则需要至少6个月的治疗时间。系统性评价显示,持续使用骨改良药物治疗超过两年可以降低骨相关事件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增加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骨改良药物的治疗不应仅视为短期方案。根据临床经验,只要患者能够良好耐受治疗,并且治疗目标得到患者和医生的共同认可,可以考虑实施长期治疗策略。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双膦酸盐类药物和地舒单抗等药物的安全性尤为重要。选择高效安全的药物是骨改良治疗的首要考量。双膦酸盐作为经典的骨改良药物,自第一代上市以来已有5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经过不断的结构演变和功能升级,已发展至第三代。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活性更强,抗骨吸收能力更优,安全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其治疗范围和应用时间更加广泛。

以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因卡膦酸为例,它在原有含氮杂环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具有抗炎活性的功能基团,不仅提高抗骨吸收活性,还兼顾安全性。这使得其在急性期的发热反应、肾毒性以及颌骨坏死风险都有所降低。大多数骨改良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是可防可控的。通过规范化管理,可以将这些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对患者和医生进行颌骨坏死症状的教育和定期口腔检查也非常重要。

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医生认为继续用药无法使患者从治疗中获益时,应考虑停药。在双膦酸盐治疗期间,如果患者经历骨痛加重或出现骨相关事件,建议继续用药以降低再次发生骨相关事件的风险。此外,也可以考虑更换其他骨改良药物进行治疗,但具体的治疗策略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Vick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