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于2024年2月发表的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约有482万名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其中35.72万名新发女性乳腺癌患者,另外估计有257万名患者因癌症导致死亡,因乳腺癌导致死亡的患者达到了7.5万人1。因此可见,乳腺癌患者在我国有相当大的患者基数。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患者询问:医生,我为什么会得乳腺癌啊?今天,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国内外众多团队的研究,目前公认的乳腺癌危险因素包括了年龄、生殖因素、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精神心理因素、乳腺良性疾病等,此外家族遗传因素在乳腺癌发病方面的作用也不可被忽视。
1. 年龄
正如我们生活中所认知的,年龄越大,患恶性肿瘤(以及其他疾病)的概率就越高。同理,女性乳腺癌年龄发病率随整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在35岁以上达到了快速增长期。除此之外,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及发病率的年龄分布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北美国家中(美国、加拿大),6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的发病人数约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60%以上;而在东亚国家(包括中国、韩国等),60岁女性乳腺癌仅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33%左右。与此对应的是我国青年女性乳腺癌(通常认为发病时的年龄小于35岁)更多,发病数占比约为欧美国家的2-3倍2。鉴于此,通常建议35-40岁以上的女性应至少1年行1次乳腺钼靶检查,联合乳腺超声、乳腺磁共振一同提升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获得更好的生存收益。
2. 生殖因素
女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与初潮较早、绝经较晚、未经产或初次妊娠年龄较高等女性月经及生育相关因素存在显著关联。绝经期每晚来1年,患乳腺癌的概率就会增加3%;而月经初潮时间每晚来1年则减少5%患病概率3,4。目前认为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岁(不分种族),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月经初潮早于11岁会增加乳腺癌风险,而晚于14岁则会减少乳腺癌风险。一项meta分析表明,初潮年龄比绝经期年龄对乳腺癌风险的影响因素更大5。另外,每增加1次分娩次数就可以减少10%的患病几率。生育之后随之而来的母乳喂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乳腺癌的概率。尽管生育在一定程度可以减少女性乳腺癌概率,但35岁以后,与没有生育过的女性相比,生育带来的患病风险反而增加了6。
3.生活方式
过量的酒精摄入是导致乳腺癌的重要原因。每天摄入 5至14 克酒精的人患乳腺癌的概率是不摄入酒精的人群的1.3倍,每日酒精摄入达到15克以上可达到1.6倍7。其原因主要是酒精可以增加雌激素在血液中的表达水平,并且促进雌激素相关信号转导通路8。尽管常规上我们认为烟草作为一种有害物质,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事实上烟草与乳腺癌之间的联系仍存在争议,未来还需要更多的观察研究。此外还有若干研究分析了日常肉制品、乳制品与脂肪的摄入与乳腺癌发生之间的联系,但这些研究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尚未能形成统一的结论9。目前比较确定的是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是一种预防乳腺癌的保护因素10。由于饮食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生的不确定性尚多,我们不能决绝地“多吃”或者“不吃”某些食物,每一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膳食平衡食谱。
4.激素状态
无论暴露于内源性还是外源性雌激素环境下,乳腺癌发生的几率都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主要取决于卵巢的功能状态(绝经前女性)以及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绝经后女性)。外源性雌激素主要来源于口服避孕药以及激素的替代治疗。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升高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因此拮抗雌激素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衍生出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以及卵巢去势手术等方法来控制乳腺癌的进展及复发。尽管口服避孕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概率,这种影响微乎其微并且极为短暂的。对于停止使用口服避孕药10年以上的人群,其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度与不使用避孕药的人群无明显区别。激素替代疗法是围绝经期妇女缓解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包括潮热出汗、头晕失眠、无名烦躁)的一种医疗措施。然而这种外源性补充雌激素的方式同样增加了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概率,一项来自英国的大型研究发现,使用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比无激素替代的女性增长了1.66倍。当停止激素替代治疗2年后,乳腺癌发病风险就会大大降低11,12。因此对于围绝经期的女性,应该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爱自己,才能更爱他人。
5.精神心理因素
随着日常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与抑郁是当下人群不得不面对的两个问题。一方面,焦虑和抑郁可以诱导乳腺癌的发生,另一方面,罹患乳腺癌的现实使得病友进一步增加自身焦虑的状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犹如一个“走不出的怪圈”。心理因素与乳腺癌的互相影响逐渐被人们重视。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容易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CD4/CD8比值下降,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弱等等,促进恶性肿瘤的形成及复发。近日的一项研究指出,抑郁状态人群患癌症的风险根据不同癌症的类型可增加10%到39%,其中患乳腺癌可增加23%13。此外,具有压力生活事件的个体患乳腺癌的概率可增加11%14。反之,乳腺癌病人临床中也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不但要治疗疾病本身,还应该针对引起相关负面情绪的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改善病人预后15。
6.乳腺良性疾病
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包括增生性病变与非增生性病变两种类型,具体有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纤维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由于不同地区环境因素和自我保健意识不同,乳腺良性疾病的检出率也存在差异(北京65.67%,梅州19.06%,襄阳13.93%)16-18。尽管大多数的乳腺良性疾病(例如乳腺增生与单纯乳腺纤维腺瘤)并未发现与乳腺癌风险相关,但一些特定的疾病(如乳腺小叶或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乳头状瘤、 复杂性纤维腺瘤)则与乳腺癌风险增高存在关系19,20。来源于意大利和美国的研究表明,从乳腺良性疾病(主要是非典型增生)发展成为乳腺癌需要4.25至10.7年时间,但我国乳腺良性病变人群发展为乳腺癌的回顾性研究比较少,目前仍缺乏相关的资料数据21,22。因此对于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乳腺良性疾病的群体而言,规律行乳腺癌筛查对于预防恶性肿瘤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了自身因素和生活因素与乳腺癌发生的相互联系。关于基因易感性(如BRAC1/2)引发的遗传性乳腺癌,将会在日后的栏目做更为详尽的介绍。
1. Bingfeng Han, Rongshou Zheng, Hongmei Zeng, Shaoming Wang, Kexin Sun, Ru Chen, Li Li, Wenqiang Wei, Jie He,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4;4, (1), Pages 47-53
2. 何思怡,李贺,曹毛毛,等.全球及我国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年龄分布及变化趋势[J].中国肿瘤,2023,32(01):1-7.
3. Lambe M, Hsieh CC, Chan HW, Ekbom A, Trichopoulos D, Adami HO. Parity, age at first and last birth,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Sweden.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1996;38(3):305-11.
4. Dall GV, Britt KL. Estrogen Effects on the Mammary Gland in Early and Late Lif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Front Oncol. 2017; May 26;7:110.
5.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Menarche, menopaus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dividual participant meta-analysis, including 118 964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from 117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Lancet Oncol. 2012; 13:1141–51.
6. Beral V;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and breastfeeding: 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47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 30 countries, including 50,302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96,973 women without the disease. Lancet. 2002; 360:187–95.
7. Willett W C, Stampfer M J, Colditz G A et al.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1987; 316: 1174–80.
8. Fan S, Meng Q, Gao B, Grossman J, Yadegari M, Goldberg ID, Rosen EM. Alcohol stimulates estrogen receptor signaling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Cancer Res. 2000; Oct 15;60(20):5635-9.
9. Sun YS, Zhao Z, Yang ZN, Xu F, Lu HJ, Zhu ZY, Shi W, Jiang J, Yao PP, Zhu HP.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s of Breast Cancer. Int J Biol Sci. 2017; Nov 1;13(11):1387-1397.
10. Mattisson I, Wirfalt E, Johansson U et al. Intakes of plant foods, fibre and fat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Malmo Diet and Cancer cohort. Br J Cancer 2004; 90:122–7.
11. Beral V. Breast cancer and hormone-replacement therapy in the Million Women Study. Lancet. 2003; 362: 419-427.
12. Narod SA.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Nat Rev Clin Oncol. 2011 Aug 2;8(11):669-76.
13. Mössinger, H.; Kostev, K.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Subsequent Cancer Diagnos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ith 235,404 Patients. Brain Sci. 2023, 13, 302.
14. Bahri N, Fathi Najafi T, Homaei Shandiz F, Tohidinik HR, Khajavi A.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9 Jul;176(1):53-61.
15. 高洁,蒋艳芳,吴勇松,等. 乳腺癌病人抑郁焦虑情绪测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4, 49 (01): 94-98.
16. 黄金华,鲁翠红,吕英杰.北京市海淀区健康体检女性良性乳腺疾病的流行状况研究[J].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3(04):401-403.
17. 徐泰,黄小利,李艰娟,等.梅州市梅县区2017—2020年度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08):975-978.
18. 张小虎,张继国,武红霞,等.襄阳市良性乳腺疾病和乳腺癌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03):365-371.
19. 吕青,瞿亚军.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风险[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0,27(11):1329-1333.
20. London SJ, Connolly JL, Schnitt SJ, Colditz GA. A prospective study of benign breast disease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JAMA. 1992, Feb 19;267(7):941-4. Erratum in: JAMA 1992 Apr 1;267(13):1780.
21. Palli D, Rosselli del Turco M, Simoncini R, et al. Benign breast disease and breast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in a cohort in Italy. Int J Cancer, 1991, 47(5):703-706.
22. Hartmann LC, Sellers TA, Frost MH, et al. Benign breast disease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05, 353(3):22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