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学术交流和规范治疗,在国内神经内分泌领域专家提议下,于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CACA)正式成立了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并发布了专委会首版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旨在推动国内医疗界和公众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和治疗的规范化,同时,也希望国内能够建立更多规范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中心和多学科团队,以促进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的进步。
值此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年会之际,专委会联合【肿瘤资讯】,举办“年会先导篇”媒体会,邀请大会讲者“预告”会议热点,“解读”诊疗经验,“展望”领域发展。在此,【肿瘤资讯】特对访谈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跨学科合作,让神经内分泌诊疗更加高效、精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洁教授
本次会议是继去年专委会成立以来的首次大型学术年会。CACA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是经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不懈努力近10年之后所成立的专业的学术组织。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出了专委会首版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该版指南是基于神经内分泌肿瘤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的特点,邀请了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治疗领域的专家整合制定而成。在指南制定之后,我们也进行了多场全国的巡讲,希望能够推动指南落地,进一步提升各位同道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规范诊疗的意识,并成立更多规范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中心和多学科团队。
本次会议是专委会年末的学术年会,希望在年会过程中,大家能够分享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领域最前沿的学术进展,提出亟待解决的临床热点问题。由于我们这个专委会,聚集了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真正感兴趣的专家同道,这些专家同道治疗着国内超过8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因此,本次会议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借助平台发起一系列能够解决这些临床热点问题的临床研究,进而推动诊疗指南的进步,继而推动整个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领域的进步。
为此,本次大会一共设置了七大板块,涵盖了病理、影像、核医学、内科、外科、介入、内镜等学科,实现了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领域的全覆盖。在每个版块中,都会有重要的专家进行引领发言,随后再予学术讨论,这就是本次大会的学术安排。本次媒体会邀请的都是大会重磅的引领专家,针对神经内分泌肿瘤前沿进展进行解读,提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陈洁教授
病理新发现,引领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新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纪元教授
病理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的基础。近年来,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亦呈现迅猛发展。自从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了神经内分泌肿瘤新的分类标准,使得大家对于统一、规范的病理术语亦愈发关注。统一、规范的病理术语是进行规范治疗的先决条件。在新发布的分类标准中,把既往的垂体腺瘤、中耳腺瘤以及其它罕见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予以了统一规范、统一命名,制定了统一的分级标准。
当然,由于早期在胃、肠、胰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没有很好地进行病理学指标的界定,在其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中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同时,对于病理医生的操作亦缺乏统一的指导,使得目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尚存诸多空白。未来,希望在专委会的引领之下,能够进行多中心的研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标准。另外,目前诸多新的治疗方法,还有赖于发现新的病理生物标志物以给予治疗预后更多提示,而对于生物标志物规范的判读,亦需要病理医生能够有相应的共识。
除此之外,在WHO新版分级标准中,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愈发强调分子分型,以期从分子机制的角度进行预后的判断。这对于病理医生提出了新技术学习的要求。在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子分型具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机制、治疗以及预后的探究予以辅助。未来亦可以使用液体活检技术,实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随访,进行治疗效果的观察。如此,才能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贡献病理人的力量。
纪元教授
破除争议
达成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诊断更多共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汤伟教授
影像就是临床医生的眼睛。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防、筛、诊、治、康“中,影像科都予以了全程参与,例如:防,影像科医生在看到遗传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特征时,需要想到这可能是一个遗传性疾病,而不是单独纠结于一个器官。此时,需要提醒临床医生进行相关基因的检查。当前,就可以通过试管婴儿的技术,不让遗传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下一代,再罹患该病;筛,当前CT的平扫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当前希望能够结合人工智能(AI)、影像组学的概念,将神经内分泌肿瘤筛查出来;诊与治,就是借助多模态影像中丰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给临床决策予以提示。由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时使用的药物不同,因此,在疗效评估时还会使用不同的影像学评估标准加以判断。
当前,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诊断还有诸多热点,例如:神经内分泌肿瘤最易于出现的是肝转移。由于肿瘤负荷的评估,关系到患者能否获得适合的治疗方案,所以肝转移肿瘤负荷对于各科医生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际上一直缺乏标准、准确的评估方法,完全依赖的是影像科医生的经验,如此易导致误判。因此,目前我们也在利用AI技术进行探索,以期能够更精确地协助临床进行肝转移肿瘤负荷的判断。除此之外,我现在还想借助多模态影像,能够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筛查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诊治、康复,制作全链条的预测模型。因此,我希望在本次年会中,能够借助专委会的平台,与各中心进行多中心合作,做出我们中国自己的预测模型。
汤伟教授
核医学突破,予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新生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跃教授
核医学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应症越来越广泛。早在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就指出,对于G1、G2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采用核医学进行诊疗。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可以采取双PET-FDG和Ga显像进行检查。根据Lutathera@Orphans研究,对于Ga高摄取的G2、G3患者可以从核医学治疗中获得不错的疗效。此外,对于Ga高摄取的副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嗜铬细胞瘤,亦可以使用内放疗进行精准治疗。当然,核医学的治疗亦可以成为一种新辅助治疗手段,在使用核医学治疗后,患者病灶缩小,或可实现手术切除。
由于核医学的治疗亦讲求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因此,剂量学的计算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剂量学的计算在国际上亦缺乏较好的方法,但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亦需要关注剂量学的计算。除此之外,随着血清学指标的不断探究,未来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的预后预测或许会带来更多帮助。对于肽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PRRT)治疗获益不显著的患者,亦可以使用225Ac-DOTATATE进行治疗。当前,已有诸多文献报道,该治疗手段可以使得肿瘤DNA双链断裂,让抗肿瘤治疗获得更好的疗效,我们中心的研究亦得到与此一致的研究结果。未来,期待这种更具靶向性的核医学治疗,能够让更多的患者获得益处。
陈跃教授
外科前沿进展,突破和挑战并存
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邵成浩教授
近年来,在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领域亦涌现了系列进展,但是,尚未出现大的突破。在本次会议中,我将聚焦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进行学术分享。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最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其一,手术适应症,即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进行外科治疗;其二,手术范围,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其三,手术方式的选择。
在手术适应症方面,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绝大多数是G1、G2级的患者,这些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作为外科医生,既要思考通过手术让此类患者存活时间更长,同时,还要考虑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之,在手术适应症方面,对于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都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患者做手术,既控制症状,也避免术后的复发、转移。对于70%无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现在争议最大的是<2cm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否需要手术的问题。在本次会议中,我们中华医学会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亦将分享<2cm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否需要外科手术的专家共识,其中,对于既往以肿瘤大小作为手术依据的理念已经逐渐转换到了以肿瘤生物学行为为依据。此外,对于具备肝转移的晚期的G1、G2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否需要外科手术,亦是大家争论的话题。目前国外大样本的研究显示,对于此类患者应该积极的进行原发灶切除以及转移灶的减瘤手术。
在手术范围方面,一共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淋巴结清扫;其二是究竟什么样的患者应该进行规则性的切除。由于G2、G3的患者,淋巴结的转移与复发、预后具有相关性,因此,既往认为对于此类患者应该进行规则性的淋巴结清扫。然而,亦有研究方面,对于部分G1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并不高,仅需进行局部的剜除就能让患者获得较好的长期生存。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而言,想要保障生存质量,就需要留存部分胰腺的功能。如果进行大范围的规则切除,可能让患者术后出现糖尿病、胰腺功能不全等相关问题。
在手术方式方面,近年来腔镜技术和机器人外科技术的进步,使得外科医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腔镜之下进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虽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传统手术没有区别,但是,相对而言,让患者康复的时间更短。
除此之外,个人认为外科医生的手术决策一定要建立在多学科讨论的基础之上。在术前,应该进行非常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影像、病理、超声内镜检查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为患者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外科治疗决策。
邵成浩教授
内镜技术飞跃,革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实践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可以发生于全身任何一个部位。根据既往国内外的数据,7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于胃、肠、胰。在门诊就诊的患者,可能由于反复的消化道出血、占位性病变,而就诊于消化内科。消化内科的医生作为首诊医生,就需要识别,这些症状是否由神经内分泌肿瘤所致。由于7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于消化器官,因此,消化内科医生应该责无旁贷的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予以关注。
在临床工作中,随着我们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予以不断的关注,使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检出率亦日益升高。当前,消化内科学科的特点和以往相比已发生了变化。既往消化内科医生更为关注胃炎、消化性溃疡,但是,现在就诊的患者,大多是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消化内科医生在进行此类患者的治疗时,除了全身用药之外,还有一项特色的技术,即消化内镜。
消化内镜就像消化内科医生的一双“眼睛”,能够引领我们进入人体的各大腔道,使得我们能够精准的进行肿块的识别、活检。现在,内镜技术还涌现了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超声内镜以及人工智能内镜。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让我们进行超过85倍的放大,进行消化道黏膜的观察,通过超声内镜识别不同层次血管、腺管的改变,进行肿瘤的分期,使得我们能够及早的识别、发现神经内分泌肿瘤。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内镜的微创技术进行黏膜下的切除,实现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
虽然,消化内镜技术的变革和升迁,可以让我们更早期的识别消化道肿瘤,但是,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单靠消化内镜进行黏膜切除远远不够,所以,需要进行全程的管理。在我们中心已建立全消化道肿瘤,包括罕见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全程管理制度。对于能够在内镜下切除的肿瘤,提倡早诊早治。对于中晚期的肿瘤,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寻求最优治疗方案。我们中心是首家建立神经内分泌肿瘤MDT诊疗模式的医院,覆盖了14个学科,以消化内科为主导,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科学的全程管理,以期让患者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中得到更多获益。
刘雪梅教授
神经内分泌肿瘤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于教授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个小众的低度恶性肿瘤,但是,却是高转移性肿瘤。诸多患者在就诊时已出现了远处转移,最多见的是肝转移,其次为淋巴结、骨转移。其中,肝转移对于患者的生命威胁最大。如果肝转移已经进展至外科不可切除,此时介入治疗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根据全球现有的数据以及个人所在中心的数据,80%的肝转移瘤患者通过介入栓塞能够实现肿瘤的消失或者显著的退缩。在肝转移患者的肿瘤负荷下降之后,再使用全身治疗药物,能够实现患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当然,剩余20%的肝转移患者,使用介入治疗的疗效欠佳,例如:对于神经内分泌癌肝转移的患者,我们尝试在肝动脉之中进行高浓度化疗药的灌注,发现部分患者能够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甚至肿瘤可以完全消失。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介入治疗的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以及如何让治疗更为精细,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前,亦涌现了不少新技术,例如:Y-90放射性微球栓塞,该技术在国外已经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国内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与此同时,由于国内该技术的费用昂贵,所以,适宜人群的筛选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现在,我们尝试通过多学科的会诊进行治疗决策。当然,在多治疗手段并存的今天,如何进行介入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的排兵布阵以使得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最大程度的延长,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王于教授
神经内分泌肿瘤药物治疗,未来可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陆明教授
作为内科医生,最关注的还是治疗药物,其中最核心的是新药的研发。如何让更多的药物进入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领域,并让临床可及的药物可以给神经内分泌肿瘤带来最大获益,这是内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全球生物制药企业在药物研发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使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药物治疗得到了发展的契机。不论是化疗、靶向还是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用,都发生了变化。其中,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分别占据了60%和30%的投入,剩余的是化疗药物研发的投入。这些研究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药物,例如:化疗药物。研发的核心是如何将“老药新用“以及如何进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例如:在围手术期,如何与外科医生进行配合,使得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目前,都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因此,需要内科医生加入MDT 团队,大家一起制定出更为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对于临床尚未使用,但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药物,作为内科医生亦需将其纳入临床研究,以期能够增加药物治疗的适应症。至于靶向治疗领域,现在已经有数款药物获批了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靶向治疗的赛道,尤其是抗血管治疗的赛道上已愈发拥挤。未来,是否能够寻找到更多非传统治疗靶点,亦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例如:近年来,靶向HIF- α 靶点的治疗已经进入了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当前,胃癌、肠癌中不断有新的靶点涌现,例如:Claudin 18.2,接下来,我们亦想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中,尝试靶向该靶点进行治疗,以期使得靶向Claudin 18.2成为我们中国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标准治疗。
在免疫治疗领域,近年来也一直在进行单免、双免、单免+抗血管生成药物、双免+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研究,以期能够让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不具备治疗疗效的免疫治疗获得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能。除此之外,我们亦在进行大量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已经看到了初步的趋势。现在希望这些新型免疫治疗药物能够早日进行队列研究,以加速此类药物在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研发。总之,作为肿瘤内科医生,应该与其它学科的医生进行多学科合作,以期能够整体提升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疗效,并形成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研究数据,提升我国神经内分泌肿瘤学者的国际地位。
陆明教授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