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35under35】孟奇医生:浅谈如何做有临床意义的科研

2023年08月23日
作者:孟奇        
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孟奇
住院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临床研究部
主要从事食管癌及胃肠道肿瘤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
近3年以第一作者 (含共同) 发表SCI论文8篇
累计总影响因子60+,且IF均大于5,包括Oncogene (IF=8,两篇),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IF=10.7),Clinical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10.6) 等杂志。在 Gut 杂志上发表国际会议摘篇(IDDF会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题青年博士“启航”项目各1项,及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卓越青年团队项目等多项课题。

针对这一话题,可以拆解成三个步骤来回答:第一是需要明确临床需求,第二是如何设计和展开探索性科研,第三是怎么回归临床,检验所做工作的效果。以下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是需要明确的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目前肿瘤治疗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大多数肿瘤的预后仍不是很理想,这之中有肿瘤这一疾病特异性的原因,也有药物和治疗手段缺乏的因素。其中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非常多,但这并不代表能够很容易的就提出一个好的临床问题。因为有些临床问题是很大很空洞的,并不适合不同层次的研究者来解决,每个研究者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需要针对自己的优势以及条件去解决临床问题。同时在提出临床问题的时候,也要通篇的考虑这个问题的解决能够带来的意义,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去探索,这样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把握整个研究,从而适时地修正方向,保证顺利开展。

其次是如何设计和展开探索性科研。在明确了临床问题之后,就是考虑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首要的是怎么把这一临床问题转化成能够解决的科学问题,怎么把这一问题具体化。如何通过探索性科研这一步骤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熟悉的领域,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科学/临床问题,比如临床的老师可以从临床角度,基础实验的老师更多考虑如何从实验角度,生物信息学老师则更多考虑通过测序或者数据分析角度。这一过程可能有时候是顺利的,也有可能完全与预期不符,这时候就需要更加坚定的态度,学会分析各种客观的数据,对自己的研究设计和计划做出调整,将收集到的结果推导出可能的结论,再反复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这一步可能会耗费很多的精力,也是我们科研中的主要环节,要多沟通、交流、合作,多思考和灵活变通。

理想的情况下,课题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就来到了第三步,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回归到临床,最终指导临床。当前大多数的课题仅停留在第二步,这可能是因为从第一步开始就没有把控好课题方向,自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不高。目前大家越来越重视课题的成果转化,去指导临床治疗,我想最重要的步骤还是应该回归到第一步上去,做好全局的课题规划,并全程都要考虑如何回归到临床应用中去。虽然像PD-1抗体一样成功的药物还是少数,科研的很多成果都最终失败在各期临床试验的路上。但探索永无止境,相信人类也终将用智慧战胜肿瘤!